淮河巡幸圖

淮河巡幸圖

《淮河巡幸圖》是一幅與王翬康熙南巡圖》可以相提並論的清宮細絹畫卷,此作質地為宮中細絹,是典型康熙、雍正時期的內廷宮絹,與清代畫院巨作《康熙南巡圖》的材質一樣。此圖為清宮舊藏,在《國寶流失錄》中記載,此圖被末代皇帝攜帶出紫禁城後存放在恭親王的北府里,1924年又經鄭孝胥之手賣給日本人,被日本人裝裱在二個通屏的屏風上,已經成為日本裱。後中國藏家從日本藏家手中購得,為日本回流的又一件重量級“國寶級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河巡幸圖12屏
  • 年代:清中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 材料:設色絹本
  • 作者:佚名
  • 類別:中國畫
  • 風格:寫實主義風格
  • 尺寸: 98.5×340cm
畫作介紹
《淮河巡幸圖》此畫的內容從圖中清晰可見是清代皇帝治理淮河的內容。據各種史料記載,康熙在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之間,先後到東南沿海一帶作了六次南巡,他從北京出發,由山東江蘇、浙江而南到蘇州、南京、杭州,最遠是渡過錢塘江,到了紹興。
通檢《清史稿》、《雍正起居注》和《康熙起居注》此圖畫的是康熙巡幸淮河、治理淮河的內容,而康熙治理淮河共有三次:康熙第一次是康熙繼位後的第二年(1663年),廣西巡撫李紱、治水功臣齊蘇勒一同上書康熙說:“淮河上接洪澤,下通江口。西岸臨白馬、寶應、界首諸湖,水勢汪洋無際。若別挑新河,筑西堤於湖水中,不惟靡費巨金,抑且大工難就。”康熙準奏,但康熙沒有親自去淮河視察。
康熙第二次治理淮河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在南巡過程中,巡視了淮河沿線的老鹽倉、尖山等地力,下令修築柴塘,並設竹簍、坦水諸工,隨行的治水大臣是有恭;他建議要完成“海寧塘工”以疏導淮河,得到康熙的嘉獎康熙第三次治理淮河是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與《淮河巡幸圖》此圖最相吻合的是第二次,是在康熙二十七年,這一條又與《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七年相吻合,在此條中,兩江總督董訥上奏治理淮河,康熙準奏。
歷史學家已經證實康熙南巡的第一個目的就是治理水利,而不像乾隆另有遊山玩水、收集珍寶為主要目的。淮河一直是中國皇帝們思考水利的主要內容,淮河的治理一直到毛澤東時代才算基本完成。與歷史資料相對照,《淮河巡幸圖》此圖繪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恰好是《康熙南巡圖》的先河之本,很有可能是康熙見到此圖後,才下決心畫出《康熙南巡圖》。此《淮河巡幸圖》為宮廷畫院高手所畫,至於出自誰手,還要近一步考證。
在2011年12月22日上午舉行的2011首拍古代書畫專場上,清宮舊藏《淮河巡幸圖》以3000萬元成交,成為寶龍拍賣2011首拍古畫專場的一個高潮。
淮河巡幸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