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的盛衰

淮北的盛衰

《淮北的盛衰》是200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海濤

基本介紹

  • 作者:吳海濤
  • ISBN:9787801906748
  • 頁數:264
  • 定價:20.00元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8
  • 副標題:成因的歷史考察
內容介紹
本書選取在中國歷史上曾扮演過重要角色的淮北地區為研究對象,從經濟發展水平、水利事業興廢、自然災害、戰亂和移民等方面,探討了古代淮北經濟的盛衰軌跡及其原因。本書認為:淮北經濟在北宋之前,雖有時發展速度放慢,甚至出現暫時倒退,但總體上發展較快;金以後,從縱的方面看,仍在緩慢發展,從橫向看,淮北已失去昔日經濟重心地位,日漸落後於江浙等地。水利事業荒廢、自然災害頻仍、戰亂不斷、勞動力外徙等是淮北經濟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本書主要內容如下:
先秦時期,淮北因其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成為我國開發較早的農業區之一,主要表現為定居聚落和城市的形成、農作物品種出現南北交融的現象。秦漢時期,隨鐵制農具、牛耕和先進耕作技術的推廣,淮北經濟發展出現了繁榮局面,成為當時全國著名的經濟區之一。曹魏、西晉屯田制的實施,對本區經濟在戰亂後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唐時淮北屬河南道,是安史之亂前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北宋時淮北仍為重要經濟區。金、元、明、清時期,每當戰亂粗定,統治者也注意勸課農桑,淮北經濟雖然仍在緩慢發展,但是就總體而言,已失去昔日的輝煌地位。(第一章)
淮北地勢平衍,河流眾多,湖塘密布,為水利、航運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兩漢、魏晉、唐朝都在此大興水利。北宋時多注意修復原有陂塘設施。金、元時期對淮北水利工程關注減少。明、清時期集主要精力於治河,淮北多開挖溝、洫,以利排泄洪水,很少顧及農田灌溉。從戰國直至北宋,因鴻溝、汴渠、淮河北岸支流的航運作用,淮北一直擁有重要的交通地位,金以後淮北各河的淤淺,元大運河的開通,使淮北漸失航運交通之利。淮北水利建設中有不少經驗教訓:蓄排之爭、無大型永久性工程、黃河的侵害等。(第二章)
古代淮北是自然災害多發區,包括水災、旱災、蝗災、黃河奪淮等。水災、旱災相比,水災多於旱災,後期尤其如此。各種自然災害中,以黃河不斷決溢泛濫對淮北影響最大。它改變了淮北的自然生態環境,使民力資財遭到巨大損失,並使再生產條件惡化。造成淮北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主要有氣候、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惡化等方面,其中人類在生態環境惡化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自然災害頻發,並且在後期有日趨嚴重之勢,是淮北社會經濟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第三章)
淮北又是古代移民多發地。其移民發生的背景之一是戰亂。淮北地處我國東部之中,是南北割據政權爭奪的重點地區,有著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又是歷史上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多發區。淮北因久罹戰禍,社會經濟遭到很大破壞。淮北歷史上的移民以對外遷徙為主,主要是受戰亂所迫。因自然災害發生,也產生人口外徙現象。對外移民使淮北戶口減少,勞動力不足,限制了其社會生產的發展。明初對淮北的移民輸入,促進了淮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因處置不當,也帶來了民戶逃亡、流民等社會問題。(第四章)
淮北經濟自北宋後由盛轉衰,除有上述原因外,還有都城的變遷、運河的改道、少數民族的進攻和統治等方面的原因。淮北文化也曾有過輝煌時期,但也隨經濟的衰退漸而落後。古代淮北經濟的由盛轉衰,對近現代淮北仍有很大的影響,近代淮北有嚴重的流民和土匪問題,現代的淮北仍是經濟相對落後區。(結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