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法師

淨宗法師

釋淨宗,1966年生於安徽宣城。1986年畢業於中國民航學院。1990年皈依三寶。1994年辭去公職,禮九華山上仁下德老和尚出家修行。1996年,值慧淨法師所弘善導大師之淨土法門,大為感動,遂一心追隨,力為弘揚,印經說法,遍及大陸各省。1997年在安徽鳳陽龍興寺受具足戒。2003年任安徽宣城市宣州區佛林淨寺住持。2004年,領導建設安徽宣城弘願寺淨土宗專修道場,任弘願寺住持,專一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釋淨宗
  • 民族:漢
  • 出生地:安徽宣城
  • 出生日期:1966
  • 職業:敬亭山弘願寺住持
  • 畢業院校:中國民航學院
  • 信仰:佛教
  • 代表作品:《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印光法師精要法語》《淨土宗概論》等
淨宗法師,年曆表,作品,淨土思想,如何往生,默念口稱,永遠攝取,

淨宗法師

淨宗法師
2004年闢建安徽宣城敬亭山弘願寺為淨土宗專修道場,弘願寺是當今中國專門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最著名的道場,法師現為弘願寺住持。
弘願寺坐落於著名的江南詩山——敬亭山南麓,地勢高朗,林密風疏,襟懷博遠,氣度恢弘。寺院修學專依阿彌陀佛化身的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以弘揚淨土法門,復興淨土宗為使命。修學宗旨為: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弘願寺殿堂建制、本尊安奉、牌匾楹聯、念誦儀規,皆完全依奉善導大師“五正行”為標準,以鮮明的宗風,專淨土、專念佛、專善導,普引眾生念佛成佛。
在法師的領導下,弘願寺現已印製流通淨土宗叢書、光碟達數十種,遍贈海內外有緣。
弘願寺美麗的自然風光,恢弘莊重的仿唐建築,鮮明而絕堪仰靠的善導大師旗幟,來到這裡的念佛人無不洋溢著往生決定、安心自在的法喜,全寺呈現出在彌陀大悲薰染下愛心為本,人人謙卑喜樂、祥和友善的特殊道風。
法師悲心廣大,願力堅深,慧眼見真,勤於說法,辯才無礙,講法說理精闢簡潔,思維縝密,妙喻連珠,引經據典,說必有依,言必有據,以通俗淺白而又生動活潑的語言將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幽深奧義和盤托出,令人聞即會心,截斷狐疑,心中充滿阿彌陀佛救度的光明。
根據法師早期講法整理成的《念佛勝易》《淨宗略講》《唯說念佛》、《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十八願講記》等書故在佛教界產生了非常大的反響。淨宗法師也成為了是目前國內專門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最著名的法師。
2006年9月23日,淨宗法師應吉林省佛教協會會長、長春般若寺成剛法師邀請,於般若寺講堂宣講“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成剛法師率寺院僧眾及全國各地趕來的居士舉行了盛大的迎請法會。近千人前來聆聽法音,共沾法喜。此次講法中,法師以無礙辯才系統講解了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令聞者清晰而深刻地了解善導大師一千三百年前開闡的淨土宗真義,無數修行人通過觀聽此次講法走上安心稱名,決定往生的念佛之路,根據此次講法整理成的光碟在海內外佛教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師所撰《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對建設和諧世界的作用》,獲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精進獎,並作為優秀論文,刊登於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二○○六年第四期。
2007年3月,淨宗法師在丹霞山錦石岩寺講演此《印光大師精要法語》,淨宗法師從印祖文鈔中抽其與實修念佛關係最為緊要之法語,總八十一條,加以組織編排,集為一處,名《印光大師念佛精要法語》,分“安心”、“實修”二篇;安心篇側重在信願,實修篇主要解決念佛實修過程中的種種疑難困惑。聞者無不安心歡喜,對於念佛往生之理路,豁然心開。
2012年8月,藍田縣佛教協會禮請淨宗法師住持下悟真寺,法師傾力領導恢復祖庭建設,願使唐朝善導大師教法在時隔千三百年之末代濁世重放光明。
2013年6月18日法師正式開講《淨土宗概論》,到2013年7月26日圓滿完成,共講解了 46 課。
2013年9月,弘願寺與鑒真學院聯合辦學開辦淨土班,法師被聘為鑑真學院名譽院長、鑒真文化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兼研究生導師,主持淨土班招生、教學工作。
2013年9月,在鑒真學院淨土班開學之際,法師開始系統地講解《佛說阿彌陀經》。
2014年3月8日,淨宗法師在深圳接受了佛門網(香港)的專訪。在大約兩個小時的訪談中,佛門網記者提出關於淨土宗的一些問題,內容包括淨土宗的傳承、依止善導大師的原因、阿彌陀佛的本懷、淨土宗與基督教中“他力”的區別、淨土行人的現世利益與修持等等,淨宗法師針對以上問題,引經據典,一一作答,所有回答皆簡明扼要,切中要害,深入淺出,活潑生動,闡釋了善導大師純粹的淨土宗的思想,顯明了彌陀無條件救度的本懷。
2014年3月22日,淨宗法師受邀蒞臨於香港東蓮覺苑講法。此次法會,因緣殊勝,信眾雲集。淨宗法師的開示圍繞著“皆大歡喜的法門”而展開,簡明扼要地開顯了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年曆表

1990年,讀《金剛經》,豁悟前非,知佛說為宇宙絕對真理,決意出家,誓求解脫。皈依三寶後讀《印光法師文鈔》,信向淨土,吃素念佛。
1994年,父親病逝,無復掛礙,旋即辭職,赴九華山禮上仁下德老和尚出家,日夜思惟往生大事,未得心安,意甚苦切。
1996年,值慧淨法師所弘善導大師之淨土法門,大為感動,遂一心追隨,力為弘揚,印經說法,遍及大陸各省。
1997年在安徽鳳陽龍興寺受具足戒。2003年任安徽宣城市宣州區佛林淨寺住持。
2004年闢建安徽宣城敬亭山弘願寺為淨土宗專修道場,弘願寺是當今中國專門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最著名的道場,法師現為弘願寺住持。
2012年8月,藍田縣佛教協會禮請淨宗法師住持下悟真寺,法師傾力領導恢復祖庭建設,願使唐朝善導大師教法在時隔千三百年之末代濁世重放光明。
2013年9月,法師被聘為鑑真學院名譽院長、鑒真文化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兼研究生導師,主持學院淨土班招生、教學工作。

作品

《念佛勝易》
《淨宗略講》
《唯說念佛》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
《十八願講記》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
《淨土宗概論》等等
《念佛的生活》
《僧籟》
------------------------------------------------------------------------------------------------------------------------------------------------
念著「南無阿彌陀佛」,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動過?
佛法本來是最有人情味兒的,因為佛愛眾生甚於父母愛孩子。
因果的沉重、六道的恐怖令我們心急如焚,豈不知佛的心比我們還焦急,恨不能把十方眾生一時接到極樂世界。
正因如此,淨土法門不是要我們修到某種境界去感動阿彌陀佛(就好像應聘考試,一萬個人中只取前三名),而是阿彌陀佛用他的慈悲感動我們,讓我們稱念名號、接受救度。人人皆可稱名,人人皆能得救。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對我們每個眾生都是開放的,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誰都知道:念佛能往生。但是,一提到行持,人們很容易把這普機普緣之教說成一機一緣之法:達不到一心不亂不能往生,不斷煩惱不能往生,不修助行不能往生,臨終把握不住正念不能往生……
既入佛門,誰不想斷除煩惱?誰不想清淨此心?然而,由於我們根機不堪,這種種條件實在難以達到,久而久之,我們的心被吊到了半空,往生似乎變得越來越渺茫,一想到生死大事,心裡就忐忑不安。《無量壽經》說「信心歡喜」、「歡喜踴躍」、「歡喜信樂」,我們的念佛怎么跟經中講的完全不同?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心淨則土淨」、「心水渾濁,佛月不能現前」……這些引自別宗的高深理論使我們約定俗成地把《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理解為止息妄念、攝心歸一的功夫境界。於是,「方便法門頓生荊棘,易行之道翻成險徑」(黃念祖居士語)。
善導大師完全站在淨土宗的立場,集成了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的淨土理念,糾正了諸宗行人對淨土宗的曲解,將釋迦、彌陀二尊的本懷和盤托出:一切善惡凡夫皆可稱佛名號、乘佛願力、往生報土。念佛是乘佛願力,不是做功夫。
淨宗法師的開示,完全忠實於善導大師思想,以淨土三部經為依據,目標專一,不涉他宗,深入淺出,不尚玄妙,樸實親切,打動人心,把阿彌陀佛的名號送到每個濁世凡夫的嘴邊,讓我們歡喜踴躍地稱念,絲毫不擔心自己的往生,真正體現淨土宗「簡單化、易行化、民眾化」的特點;當年善導大師在長安城的教化風格也正是如此。
為方便蓮友學習、研討,我們把淨宗法師的開示錄音帶整理出來,試著將初稿拿給大家傳閱。讀過的蓮友無不眼前一亮,「心裡像點了盞明燈似的」,三經教旨豁然通透,人生大事終有依託,從此真正開始老實念佛,不再妄自尊大、好高騖遠;不再見異思遷、搖惑不定;不再尋奇覓巧、旁徵博引,試圖用各種般若經典圓解淨土法門,以撫慰自己那顆疑懼的心。
淨業行人當中,的確有一些尊貴的念佛人,並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認定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覺得累--這可謂淨土門的上上根,印光大師謂之「愚不可及」,很少有人比得上。
但是,像我們大多數人,如果不把往生淨土的道理弄明白,是沒辦法老實念佛的,「這樣念著佛就能往生嗎?心不清淨怎么辦?妄念怎么辦?惡業怎么辦?還有臨終……」
那就讓我們暫時放下自己的成見,從淨宗法師平實而生動的開示中領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領受阿彌陀佛的慈悲宏恩吧。

淨土思想

如何往生

一輩子念佛,就是專修念佛,一向專念。
是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佛就來迎了。你平時專修念佛了,佛就來迎了;因為佛的來迎,底下就講了: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因為佛來迎接我們,當下我們心不顛倒,住於正念。所以,我們念佛為因,感得佛的來迎的果報;佛的來迎為因,使得我們當下住於正念的果報,得到這個結果。這是第一大利益。
第二個利益接著就來了: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我們心中住於正念──我們是在正念分明的情況下命終的。所以,“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是什麼樣的狀況而命終的?是“心不顛倒”而命終的。在這個候,根本就不談什麼修行了,臨終的時候就不談修行了,因為這個時候不是談修行的時候。除非只有一種人,他平時沒有念過佛,他直到臨終才遇到佛法,那時候才講臨終念佛。本來念佛就不限於臨終,就是平時就念佛。臨終遇到這個**的人,才臨終念佛、臨終往生。所以,“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說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懂得這一點,我們每天誦經誦到這裡,你就會有法喜,就會安樂,“哎呀!好啊!”
所以念佛為第一。什麼“臨終正念”啦,什麼“異香滿室”啦,什麼“光明遍室”啦,什麼“天樂鳴空”啦……都在一向念佛當中。我們在前一段時間的講座當中,也把《觀經》的九品往生,他臨終的詳細狀況,我們也做了一張表,也詳細講解了。說得非常清楚。
我當時也講到:我們每個人死的時候,是歡歡喜喜死的。經中講了,往生人是見佛光明,正念分明、歡歡喜喜。在臨死的時候,念佛人見到的景象很不一般:他一到臨終的時候,一開始是有病苦了,這個時候,佛來安慰了,他看到阿彌陀佛來了,這是一喜;
這個喜還沒有完的時候,餘興未盡,觀音勢至現前了,哎!波浪就更大、歡喜就更充足;此波未平,無量清淨大海眾現前了,噢!裡面善導大師、法然上人、印光大師……通通都出來了,都來迎接他,喜中之喜,無過此喜;
這個喜還余喜未盡的時候,哎!阿彌陀佛的寶手往下一垂,就有一道金光從手中“嚓!”放出來,從眉間,從舉身當中八萬四千毛孔,從寶手掌中,毫光放出來,“嘩!”照到他身上,當下所有的病苦,就好像在炎熱的夏天,一股涼風吹過來,當下炎熱就掃除了。佛光一照,所有的病苦當下退解,身心愉悅歡喜;余喜未盡的時候,阿彌陀佛開了金口,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我來迎汝。”啊!佛來讚嘆他善男子,迎接的時候了,多高興啊!這個時候,他心中就想給佛頂禮了,“哎呀!太好啦!我此世是功不唐捐,決定往生了。”
這樣低頭的時候,阿彌陀佛寶手一招,輕輕一抬,他如騰雲駕霧一般,毫不費力,就上了阿彌陀佛的蓮花寶台了。所以,他在底下拜佛,還沒拜下去,已經到了蓮台上了。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默念口稱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乘佛願力,必得往生」,此是淨土宗之根本宗旨,歷代祖師弘益自他,莫不以此。傳載:道綽禪師日課佛名七萬聲;善導大師「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狀,表於至誠」。祖聖根器,自非凡俗可及,也非必如此方可往生,然欣往淨土之人,誰不仰之慕之;所謂「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今師父言弘祖師之教,身行祖師之行;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唯除睡時、食時及與人言語,佛聲不斷;若近距離,即可聽聞。其音輕柔,不快不慢;神情怡悅,不急不躁。即使講經、吃飯、回答信眾提問等中間極短的間歇時間,也必雙唇微動,念佛不輟。
或以為:自力故多念,他力故少念。
又以為:疑心故多念,信心故少念。
又以為:信心一念定往生,之後想念就念,不想念即不念,是為天真自然;何必勉強多念。
又以為:心中默念一樣,何必一定動口發聲。
這些都不過是因為自我情志懈怠漂亮的遮掩而已,乃至深著邪見,曲解宗義,欲巧符自心,還廢往生大事。
師父豈不知「他力」、「信心」、「自然」之事?師父既如此,必有一定的道理!我便也模仿師父去實踐動口出聲的相續念佛。
或乘車、步行,雖出發時心中想著念佛,但如果只是默念,往往不知不覺佛號丟失,待發覺時已經不知過了多久了。如果動口微聲,則可徹至終點佛號不斷。故知:若單心憶,極易中斷;若以聲攝,易得相續。
出聲念佛,雖有煩惱,其勢微弱;若默無聲,必見妄想翻騰,連綿不絕。譬如盆水易動,覆以草葉,則波瀾不興;心水易動,覆以佛聲,則馴服安和。故知:出聲為勝,默聲為劣。
又,幼兒、弱智,教以心念必不知所云,轉教口稱則朗朗上口;而鸚鵡畜類,不解心念,唯隨口稱,得生極樂。故知:出聲為易,心念即難。
又如煩惱盛時、痛苦加時、大難來時,默念佛號,全無可能;此時雖無人勸,也必努力出聲,如嘆如訴,呼號求救。故知:出聲順乎自然。
《觀經》下下品,五逆罪人,臨終苦逼,不遑心念,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隨聲消除生死罪,應念往生極樂國。善導大師釋彌陀本願「乃至十念」為「下至十聲」。可知,淨土宗者以出聲稱念為正。
彌陀以稱名為本願,祖師釋「念」為「聲」。深望後來之學者,自甘愚痴,寧守佛祖之成規,唯口稱相續,往生因足;切莫自賣聰明,強論心念之是非。又當知善知識所作所為必然與法相應,見與私心不合者,要立即警覺:「必是我錯!」而放下私見,完全依循善知識;不可傲慢地認為善知識也有錯的時候。若能全依善知識,則縱然心愚如同木石,也必能道業增長有一日千里之效。
師父說:「除睡時及做事需特別專心之時,餘一切時皆好念佛。」
常常聽人說念佛時間不夠,以師父為鏡便知所謂「時間不夠」不過是對念佛存心不夠罷了。能夠用來念佛而沒有念佛的時間真是太多太多了!算一算,每天用來說閒話、盤算無益心事、獵奇新聞、讀報刊閒雜書、看電視乃至打麻將等等時間有多少呢!更何況吃飯、走路、乘車,皆可念佛。不必特別抽時,只要稍微存心,便會發現可以用來念佛的時間像遍地青草隨處皆有。
有人問:「上浴廁等不淨之地,不能念佛吧。」
師父答:「應該念佛!因為浴廁也有突然暴死者,若此等時處必不能念佛,則其人只有墮入三塗。然而阿彌陀佛遍照光明既不嫌浴廁等不淨之地,若念佛者必得往生。」又說:「念佛不嫌時、處、諸緣,貴在相續。」
又問:「凡俗之人,雜務繁多,怎能念念相續?」
師父答:「所謂念念相續、念念不捨,皆是隨人根機之語;總之以養成念佛習慣為原則。」

永遠攝取

《觀經》下品下生是一個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他造了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合和僧,造了這樣的重罪了,臨終的時候,念了十句佛往生極樂世界去了。這些話說出來,大家覺得不敢相信,“啊?這樣能往生啊?這怎么回事?這是佛說的嗎?”哎,佛在經中有明文說明。 《無量壽經》說:“十方眾生我都要救度,你只要不造五逆罪就行、不造謗法罪就行。”所謂“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兩部經看起來就有矛盾了,第十八願說:“你造作五逆謗法罪我不救。”《觀經》裡邊造作五逆罪的人念了十句佛往生了,這個怎么解釋?
善導大師就從兩種角度來說明,叫“抑止門”和“攝取門”。
什麼叫“抑止門”呢?就是佛以大悲本心,觀察眾生惡業很深重,這兩種罪過是一切罪惡當中最重的,如果造了五逆罪、謗法罪,你可能來不及懺悔──這叫定業,這是決定要墮落無間地獄的罪業,可能直接就墮落了。所以,在我們眾生還沒造之前,事先就抑止你:“哎,這兩個罪很重,你造這兩個罪我就不救你喔。”給我們打一個預防針,使我們產生警惕心,讓我們不要造。
那為什麼不拿十惡罪來抑止呢?“哎,不要造十惡罪!你造十惡罪我不救你!”或者說標準提得更高,“你不要起貪嗔痴的妄念,你起貪嗔痴的妄念我不救你!”為什麼不拿更高的標準要求我們呢?因為阿彌陀佛的慈悲,他知道如果要求得太高了,就等於這種抑止沒有效果,因為我們實在做不到。
但是,這兩種罪惡你還要犯,你基本的人倫都失去了,這是最低、不能再低的標準了,按世間來講,殺父殺母,你說還能有比這個罪惡更低的標準嗎?按佛法來說,你謗佛謗法謗僧,還能比這個標準更低嗎?“只要這兩個最低的標準你不犯,我都能救你!”
話講回來,並不是鼓勵我們說“其它的罪惡你就可以犯”,大家也不要這樣錯誤理解,“你看,佛講的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嘛,所以我犯十惡罪有什麼關係?”
這個是顯示佛的一種慈悲心,五逆謗法最重的惡業舉出來,一方面顯示佛的深重無底的慈悲,另一方面顯示:即使你十惡罪,佛也不希望你犯這種過錯,即使你小小的罪業,也是不希望你犯。不管大罪小罪,在我們沒有犯之前,從佛的本心,都不希望我們犯,這個叫“抑止門”。就是在沒有犯之前,抑止你說:“哎!你不能做!”
那么,《觀經》為什麼又說他能往生呢?這就是佛慈悲到頂點了。說這個人已經造了五逆罪了,你這個時候再把他抑止,說:“造五逆罪,我不救你。”他就永遠被拋棄在佛法的救度之外,他就要去流轉了。所以,佛不忍心他再去流轉,大悲不捨,還要攝取。已經造了這個罪過了,你回心念佛──要回心啊!你說:“我啊,反正佛要救我,我無所謂,我就這么胡來。”那仍然不在佛的本願攝取之內,你回心念佛,懺悔了,知道“我邪見,錯誤了,我來念佛了,南無阿彌陀佛,要求生極樂世界”,這樣,佛還要攝取。
我們以這樣的心來體諒佛的慈悲,我們就知道:任何小的過失沒犯之前,佛都不希望我們犯,佛都希望我們不要犯,因為犯了以後,對我們身心的健康也好、對我們現世的安樂也好、對我們未來的解脫也好,都有障礙。一方面這樣,另一方面呢,即使我們已經犯了很大的過失,也不要擔心說:“完了!我犯罪了,不能往生了,徹底被拋棄了……”
佛決不會徹底拋棄你,抑止是暫時的,攝取是永遠的。
所以,這樣來體驗佛的慈悲,我們心中就會感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