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田

淤田

該筆記概述漢唐時代引河水淤田的成就。漢朝用涇水灌溉渭河平原,唐代引汴水淤積下游窪地,都給人民帶來利益,因而受到百姓歌頌。由此證明淤田確實是一件富國利民之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淤田
  • 作者:沈括
  • 出自:《夢溪筆談
  • 作品出處:《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
作品信息,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作品出處,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 淤田
作者:沈括
出自:《夢溪筆談

作品原文

熙寧中,初行淤田法,論者以謂《史記》所載:“涇水一斛,其泥數斗。且糞且溉,長我禾黍。”所謂糞,即淤也。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鑿六陡門,發汴水以淤下澤,民獲其利,刻石以頌刺史之功。則淤田之法,其來蓋久矣。

作品譯文

熙寧年間,開始推行淤田法。議論者認為《史記》中記載說:“涇水一斛,其中的泥沙有幾斗。既灌田又施肥,使我們的莊稼長得綠油油。”這裡所說的糞,就是淤田。我出使到宿州,發現一塊石碑,原來是唐代人開鑿六座斗門,截引汴河水對下游的低洼田土進行淤田,人民得到益處,刻了石碑來稱頌刺史的功績。可見淤田的方法,由來大概已很久了。

作品賞析

我國古代常截引渾濁河流的河水來灌溉農田,利用河水浸潤土地,利用水中夾雜的淤泥來改善瘠薄的土質,增加土壤肥力。這種人工淤田的方法早在戰國時就已普遍運用。當時的魏國曾經引漳水灌溉河內的農田,把原來的鹽滷之地變為良田沃土(見《漢書溝洫志》)。歷代都採用這種截流方法淤田,規模不斷增大。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公元1031年(北宋天聖九年),出生於一個下層官吏的家庭,家境並不富裕,沈括常自謂“出自寒門”。母徐氏,是蘇州吳縣人,知書達禮,諳通文墨;父沈周,為官清正,不主張嚴刑苛法,到泉州任職時,沈括隨往。
沈括的一生著述頗多,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在《資治通鑑長編》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寫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等資政史料。
公元1082(元豐五年),因徐禧失陷永樂城,沈括連累受貶,居潤州,築夢溪園(今鎮江東郊),潛心著述,至紹聖元年復官爵,公元1095辭世,終年65歲。

作品出處

《淤田》選自《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