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溶作用

淋溶作用

淋溶作用是指土壤物質中可溶性或懸浮性化合物(黏粒、有機質、易溶鹽、碳酸鹽和鐵鋁氧化物等)在滲漏水的作用下由土壤上部向下部遷移,或發生側向遷移的一種土壤發生過程。土壤中普遍存在這一過程,淋溶作用包括淋洗作用、螯合淋溶作用和機械淋移作用等。在淋溶過程中,土壤物質可能會經過溶解、化學溶提、螯合和機械淋移等作用。淋溶作用導致土壤上部的物質流失和淋溶層的形成。從土壤剖面上層向下層淋溶的土壤物質往往在下層澱積下來,形成各類澱積層。淋洗作用還會造成某些土壤物質隨地下水等從土壤剖面中完全流失。影響淋溶作用的因素有:①土壤組分的溶解度。易溶鹽溶解度最大,最易被淋溶。相對穩定的矽鋁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才會發生淋溶。②溫度和濕度。隨著溫度升高和降水量加大,礦物風化速度加快,淋溶作用加強;在低溫乾旱地區,淋溶作用微弱。③酸度。不同酸度條件將促進不同的淋溶作用,如脫矽作用中的矽淋失是在中性和微鹼性條件下進行的。④氧化還原狀況。土壤的還原環境會使高價鐵錳氧化物還原為易溶的低價鐵錳化合物而發生淋溶。⑤環境條件。氣候溫和濕潤,排水良好而質地較粗的土壤,淋溶作用明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淋溶作用
  • 外文名:eluviation
  • 地區:多雨地區
  • 起因:排水不良,雨水必向下滲透
  • 分為:K、Na淋溶,Ca、Mg淋溶
  • 特性:濕潤多雨地區淋溶作用強
釋義,特點,過程與影響因素,

釋義

淋溶作用(eluviation)指土壤中較細的土粒,化學元素隨土壤水分由土壤表層向下層(或底層)移動的作用。其結果使土壤剖面中形成淋溶層與澱積層。淋溶層中的可溶性物質和粘粒含量較低、酸性強、質地較粗。濕潤氣候地區淋溶作用較強,而在乾旱、半乾旱區淋溶作用微弱或無淋溶。較高地形部位淋溶作用較強,地形低洼處淋溶作用弱或無淋溶。

特點

淋溶作用就是土壤滲透水對可溶性物質的溶移和對土壤膠粒的懸移。以及對細小土粒的物理性推移.其
作用強弱與生物氣候條件有關。一般來說,濕潤多雨地區淋溶作用強,乾旱半乾旱地區淋溶作用弱或無。

過程與影響因素

在多雨地區,地面如果排水不良,雨水必向下滲透。淋溶作用依其淋溶強度,可分為K、Na淋溶,Ca、Mg淋溶,粘粒淋溶及Fe、Al淋溶等。隨著淋溶作用的進行,土層逐步酸化。例如在濕潤地區的土壤剖面上部,由於長時間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層中的可溶性物質和細微土粒遭到淋洗,並逐漸形成土色變淺、質地變粗、酸度加大、肥力較低的土層——淋溶層。淋溶層又稱A層,可通過耕作、施肥,尤其是增施有機肥料和粘粒性泥肥等措施改善其不良性狀。
因土壤酸鹼度不同,溶解的物質不同,淋溶在成土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完全不同。常見的大致有三類:①酸性淋溶作用。被淋出的物質以鐵、錳、鋁等元素的化合物為主。如針葉林下的灰化土,淋溶後能產生白色酸性的A2灰化層;熱帶紅樹林群落產生的酸性硫酸鹽鹽土,淋洗後常產生大量紅色的“鐵鏽水”。②中性淋溶作用。熱帶、亞熱帶土壤(紅壤為主),多為酸性反應,但它的脫矽作用是在早期土壤鹽基淋失不多、土壤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時進行的。③鹼性淋溶作用。如在鹼性土壤中含多量NaHCO3與Na2CO3等鹼性鹽類,常使土壤膠粒因含大量代換性鈉而高度分散,土壤結構不良、透水性差,會使多量膠粒淋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