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古瓷窯

淄川古瓷窯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淄川古瓷窯包括寨里大張、磁村和西坡地等古瓷窯址。三處古瓷窯遺址分別位於淄川城的東、南、西南三個方向,呈比較規則的等邊三角形。數千年間,淄博陶瓷與國內重要陶瓷產區一樣,隨著原料、燒成和製作技術的不斷改進,經歷了由陶——粗瓷——細瓷的發展過程,最後成為全國著名的陶瓷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淄川古瓷窯
  • 出處:《水經》
  • 地區:博山地區
  • 行業:陶瓷
名稱,簡介,

名稱

淄川古瓷窯

簡介

淄川古瓷窯
這就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在博山地區陶瓷生產形成規模之前,淄川地區曾經是淄博地區陶瓷生產的中心區域。如今,淄川境內出土的紅陶、白陶、灰陶和彩陶已經證明,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生活在這裡的先民們就已經製作和使用陶器。在這片土地上發現的古窯址,跨越了自南北朝至金、元的漫長歲月,留給後人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早在酈道元詳註《水經》、賈思勰撰寫《齊民要術》的年代,寨里一帶就成了中國北方青瓷的著名產地。而興起於唐中期的磁村窯則以生產黑釉瓷獨步一時,郝家窯和西坡地窯又在宋金時期嶄露頭角。到明末,淄川人採用崑崙白藥石碾細作釉,促進了白釉瓷器產量的大幅度提高。清中葉,淄川地區的陶瓷生產逐漸集中到了渭頭河一帶,而此時的博山已經成為中國北方一處知名度日高的陶瓷生產基地。
寨里大張遺址位於淄川區寨里鎮寨里村和大張村之間的高地上,是全國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產地。窯址長寬均為480米左右,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1957年文物普查中發現,窯址表面是農田耕土,耕土層之下是40至100厘米厚的瓷片堆積層。1973年又進一步發現窯爐遺址,還有暴露在斷崖處的大量瓷片。出土器類簡單,多數是生活用具,主要有碗、罐、高足盤等,均為不純正的青釉,造型厚重,製作工藝原始,窯具多用三角支釘,具有早期燒制工藝特點。碗的造型深腹、直口,與南方青瓷略同,外腹下部無釉,有些碗壁上飾有蓮瓣劃紋,粗壯質樸。罐為四系,曲腹平底灰胎,外腹下部無釉。高足盤呈豆形,下部無釉。寨里窯青瓷一般胎骨較薄,帶灰白色,火候高,沒有黑斑現象。釉面厚薄不一,釉色深淺不一,還原氣氛控制比較差。窯址中還發現許多深淺不同的黃色鉛釉陶片,為我國北朝鉛釉陶器產地的認定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左證。從造型、釉色和燒制工藝來看,寨里大張窯址年代上限可達北朝(公元420~589年),下限延續到隋唐時期。
這一時期也有一些造型優美、裝飾美觀、釉色比較好的瓷器,代表了山東地區北朝晚期制瓷工藝的高水平。1982年,在寨里窯南面不到10公里的和莊發現一座北朝晚期石墓室,出土一件青瓷蓮花尊,形體高大,釉色青中泛黃,造型新穎別致。口徑13.1厘米,高59厘米,長頸,橢圓腹高圈足,喇叭口,頸飾八周弦紋,肩部四系之間飾四組模印寶相花紋,腹上部、下部和圈足外壁各堆塑一周仰腹蓮瓣,腹部中間堆塑兩周花草圖案。這件青瓷蓮花尊融實用器物與雕塑藝術為一體,華縟精美,堂皇莊重,是南北朝時期的藝術珍品。距寨里窯30餘公里的臨淄區大武北朝晚期崔氏墓出土的青瓷器,在造型、胎質和釉色上與寨里窯出土標本類同,可以斷定崔氏墓中瓷器出自寨里窯。崔氏墓地中的幾塊墓誌,明確記載為東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北齊武平四年(公元573年)。這更加使我們確信,寨里窯的制瓷手工業,早在東魏、北齊時期已經頗具規模。
磁村是淄川區的一個鎮,歷史上曾經設過磁窯務,所以這裡也叫做磁窯塢。磁村古瓷窯遺址位於磁村村外。這一帶山巒起伏,溝壑縱橫,蘊藏了豐富的陶土、耐火材料和煤炭資源,地處古代交通要道,范陽河支流流經村邊,水源便利,交通暢達,為發展陶瓷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古瓷窯遺址在這裡發現了3處,即南北窯窪區、華嚴寺區、蘋果園區。
蘋果園區古窯址東西長250米,南北寬約8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是磁村古窯址中年代最早的一個區,生產時間大約在唐中期。這裡的地面散布著許多釉色不純正的瓷片,胎骨厚重,有缸紅胎、白胎、灰胎等;釉色以黑居多,青釉、醬釉次之。器類簡單,主要有碗、盆、罐、盤等。數量以碗居多,曲腹平足灰胎,外腹施半釉。盆則曲腹、平足、白胎。
南北窯窪區在磁村以東約1華里處,崑崙至王村的公路自東而西從窯址上穿過。遺址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15萬平方米。20世紀70年代中期,《淄博陶瓷史》編寫組在窯址北部發掘窯爐12座,採集到大量瓷片標本,按照器型及釉色,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以黑釉為主,其次是青釉,再是醬色釉和茶葉末釉。釉色比較純正,主要是碗、盆、瓶。中期以白釉為主,青釉占少數,並且施了護胎釉。胎以紅色為主,灰胎次之,白胎最少。出土器類碗最多,其次是缽、罐、瓶等。使用白釉加綠點彩裝飾手法最多,大都施在碗的內壁近沿處。晚期以白釉為主,少量用黑釉。在出土的碗、罐、碟、瓶上,出現了劃花、剔花等裝飾技法。根據專家分析,南北窯窪區遺址是唐代晚期至北宋時期的古陶瓷窯址遺存。
華嚴寺區位於磁村南250米處,窯址分布於南北約200米、東西約80米的區域內,面積約1.6萬平方米,是一處金代陶瓷遺址。1976年,在這裡發掘清理出燒煤磁窯2座,料池1個,作坊遺址1處,在採集到的大量瓷片標本中,白釉最多,黑釉次之,醬釉、黃釉數量比較少。胎質薄而勻,胎和釉均為白色,釉面光潔,白度很高,並且製作規整,裝飾精巧多樣,如劃花、剔花、篾紋、白地黑花加彩、黑白釉粉槓、絞胎等。器型以碗最多,其它還有罐、盆、杯、盤等。
郝家古瓷窯址位於嶺子鎮郝家村東的梯形地面上,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2萬多平方米。窯址內原有一古河道,後平整為農田。20世紀80年代初期,淄川區文物普查隊和淄博市博物館先後作了考察,在一條約3米深的現代水渠底部發現3個瓷窯爐殘跡,平面呈圓形,僅存的底部殘高20至30厘米,爐底直徑約1米。窯址範圍內散布著大量瓷片和窯具,瓷片以白釉為主,黑釉次之,主要器形有碗、罐、燈。從標本的造型、釉色看,郝家窯燒造年代主要是北宋時期。
西坡地古瓷窯址位於西河鎮西坡地村東的高地上,南北約500米,東西約100米,面積5萬平方米。窯址範圍內散布著大量的瓷器碎片,色釉裝飾有白、黑、白地黑花等,多為生活用具,如碗、缽、盆、瓶等。與磁村窯址華嚴寺區出土的同類器物比較,造型和釉色基本一致,應屬於同一時期。堆積最厚的地方達4米。經專家研究認為,西坡地窯址至遲在金代已經燒造瓷器,並且一直延續到元代。
1984年,寨里大張、磁村和西坡地等古瓷窯址分別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定了石質保護標誌。
從地理坐標上看,淄川地區的三處古瓷窯遺址分別位於淄川城的東、南、西南三個方向,呈比較規則的等邊三角形。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我們的先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數千年間,淄博陶瓷與國內重要陶瓷產區一樣,隨著原料、燒成和製作技術的不斷改進,經歷了由陶——粗瓷——細瓷的發展過程,最後成為全國著名的陶瓷之鄉。
今天,當我們使用著滑石瓷、高石英瓷和骨質瓷器皿邁進新世紀門檻的時候,決不能忘記我們的先人在十分落後的生產條件下創造的陶瓷文化。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創造精神,讓淄博陶瓷不斷發展、創新,在祖國傳統文化的鏈環上書寫五彩繽紛的篇章,這是歷史賦予21世紀淄博人的神聖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