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鳥籠

涿州鳥籠

河北省涿州市義和莊鎮素有“北籠之鄉”之稱,是中國北籠之祖,也是整箇中國京籠的發源地和集中製作地,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民間技藝傳承不斷。尤其以“涿州馬”為代表的宮廷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更是根正苗紅,獨領風騷,深受國內外收藏玩家的追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涿州鳥籠
  • 外文名:ZHUOZHOUNIAOLONG
  • 產地:河北涿州
  • 基本組成件:基本組成件有板頂、籠架
籠本意為竹籠,有詩云:青絲為籠系《樂府詩集·陌上桑》。現有文字記載,鳥籠源於唐朝,清朝乾隆皇帝時極為興盛。在皇帝的影響之下,京城之內文人、士大夫紛紛仿效,普通旗人百姓也跟風追捧,養鳥玩籠之風也愈演愈烈,當時權貴之人養鳥玩籠講派、講身份,王爺、阿哥都拿它來做禮品,流風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近年來,經濟發展,古風復興。很多人不僅養鳥斗鳥,還從事鳥籠收藏。鳥籠的收藏不同於瓷器、書畫,贗品極少,因而受到方家青睞。鳥籠從選材打到製做,工藝複雜,每張鳥籠都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一些大師的創作更是極難仿製。養鳥、玩籠、藏籠更成為很多人的追逐與時尚。收藏鳥籠,即可怡情養性,增加生活樂趣,同時也是一種民俗文化的積累和傳承。
鳥籠流派之中,首推北籠——京籠。北京是明清故都,首先它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為迎合皇帝、王公貴族的需要,各類能工巧匠雲集而至,各地的工藝技術也流入北京,鳥籠這樣的玩物也不例外。當時明清宮廷都有造辦處,是好中之好的供品。京派鳥籠保持了較高的技藝水平。伴隨著文人雅客的參與,鳥籠慢慢的成了一種可觀賞的文玩,社會有閒階層攀比之風盛行,進一步促進了工藝的革新和提升。近年來,隨著收藏與傳統文化的熱潮,鳥籠的收藏價值也大大提升,一張製作精良、選材考究的鳥籠往往成交價值不菲。人們欣賞的不單單是鳥籠的工藝性,還有融入其中的那種難捨難分的傳統味道。
河北省涿州市義和莊鎮素有“北籠之鄉”之稱,是中國北籠之祖,也是整箇中國京籠的發源地和集中製作地,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民間技藝傳承不斷。尤其以“涿州馬”為代表的宮廷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更是根正苗紅,獨領風騷,深受國內外收藏玩家的追捧。
鳥籠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著歷史風貌的一個側面,反映著祖先生活的一個興奮點。“北籠”是北方文化的一個縮影,一種情懷象徵,就象口音習慣、吃穿風俗、婚嫁禮儀一樣,深深地紮根這片沃土之中。
涿州鳥籠名家有涿州馬(馬海清和馬福清),谷記鳥籠,張京(鳥籠,鳥籠鉤,鳥籠蓋板全能製作藝人)王佩燕,王佩成,謝國良,華氏兄弟,史德春,史德偉,朱增,沈偉,沈東,谷大喜,許記鳥籠(許曉亮),畢小東,任月,谷生雪(啞巴)等多位名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