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溪

《涇溪》是唐代詩人杜荀鶴(一作羅隱)創作的一首哲理詩。此詩寫了急流險灘之處鮮有船隻傾覆沉沒而水流緩慢之處卻常有船隻傾覆沉沒的反常現象。全詩通過比喻手法來總結教訓,景物中寓哲理,理析得透徹,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辯證,給人以居安要思危、處盈要慮虧的告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涇溪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杜荀鶴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爭議,

作品原文

涇溪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涇(jīng)溪:水名,在安徽省涇縣。
②石險:溪水中有巨石,行船易出危險。
③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④終歲:一年到頭。終,結束;歲,年。
⑤不聞:沒聽說過。不,沒;聞,聽說。
⑥傾覆:翻船沉沒。
⑦平流:平穩的水中。平,這裡指溪水不掀波。
⑧處:地方。
⑨聞:說,聽說。
⑩沉淪:沉沒,淹沒。

白話譯文

涇溪裡面礁石很險浪很急,人們路過的時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終年都不會聽到有人不小心掉到裡面淹死的訊息。
恰恰是在水流緩慢沒有礁石的地方,卻常常聽到有人被淹死的訊息。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應該實地考察國涇溪,並在考察中悟出一個深刻的哲理,因而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二句,關鍵在“兢慎”兩字。涇溪急流險灘,礁石密布,航道險惡,船隻往來之際,稍有不慎,是很容易觸礁傾覆,船毀人亡的。一般情況下,在險惡的水路上發生船隻“傾覆”的事故,也算是“正常”現象。然而,由於客觀環境的惡劣,引起主觀上的高度重視,人們深諳涇溪航行的危險性,所以,總是抱著十分謹慎的態度,全神貫注地繞過險灘,小心翼翼地避開礁石,得以平安地通過這一段險象環生的水路。這樣,由於過往的人“兢慎”的結果,本是很容易發生毀船事故的地方,“終歲”竟然聽不到有關“傾覆”的不幸訊息。相反地,“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在波平浪靜,緩緩流淌的水域,沒有阻礙航程通暢的礁石,也沒有急流險灘漩渦,正常情況下,在這樣的水面上行船,應該說是十分安全的。可是,一種反常現象偏偏出現了:從平穩的航道上,時時傳來船隻沉淪、乘客滅頂的噩耗。之所以有此反常事故頻頻發生,關鍵就在於,客觀條件的好轉使行船的人鬆了一口氣,滋生了麻痹大意思想,喪失了警惕性,由謹小慎微變得滿不在乎,船傾人溺也就在所難免。這首詩前二句和後兩句構成鮮明對比:由於“不慎”,安全的“平流”上卻常見船隻沉淪。不同的客觀環境,決定了不同的主觀態度,不同的主觀態度帶來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
此詩質實道來,韻味雖不雋永,卻以其直捷性給人以更深刻的觸著和箴戒。其道出的是樸素而又深湛的人生哲理,概括的是極為豐實複雜的生活內容和切身長期的閱歷體驗,是人生安危和事業成敗的歷史現實經驗的總結,在艱難險阻之中,保持高度警惕;在平安順利之時,決不忘乎所以;人生事業,只能小處著眼,慎之又慎,勿懈勿怠,居安思危,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與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遺訓、沈德潛贊為“大聖人憂勤惕厲語”的《堯誡》:“戰戰慄栗,日謹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於垤”、成語“千里長堤,潰於蟻穴”、諺語“大江大海不淹人,小河溝里會翻船”互相發明。

名家點評

近現代作家、語言學家秦似《唐詩新選》:“愈是危險的地方,人們就會愈加小心,也就較少發生事故;相反,平坦安穩的地方,人們往往粗心大意,反而容易出問題。”此詩寫了這個樸素的真理。
現代中國作家協會成員徐應佩《歷代怨詩趣詩鑑賞詞典》:該詩以涇溪的具體事實說明事理,因其具體形象,故即能動人,又能服人;因其個性中寓有共性,揭示了客觀規律,也就使其理帶有普遍性,使人緣此而馳想開去,凡事都要謹慎。

作者爭議

對於此詩的作者,《全唐詩》一作羅隱,一作杜荀鶴,且收入杜荀鶴《唐風集》。王啟興主編的《校編全唐詩》則根據羅隱《甲乙集》未收此詩而收入杜荀鶴《唐風集》認為此詩作者為杜荀鶴。而李元洛在其著作《李元洛新編今讀唐詩三百首》中認為:羅隱為浙江富陽人,似未來過涇縣,杜荀鶴為安徽池州人,與涇縣相去不遠,乃近水樓台,作者當以杜荀鶴為是。
杜荀鶴(約846年—約906年),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大順二年(891年)四十六歲時中進士。最後任後梁太祖的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其部分詩篇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慘痛境遇,在當時較突出。有《唐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