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藥劑

浸出藥劑

浸出製劑:用適當的浸出溶劑和方法,從動植物藥材中浸出有效成分,經適當精製與濃縮得到的供內服或外用的一類製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浸出藥劑
  • 浸出藥劑:用適當的浸出溶劑和方法
  • 從動植物藥:材中浸出有效成分
  • 經適當精製:得到的供內服或外用的一類製劑
特點,類型,浸出製劑的特點,浸出溶劑及浸出輔助劑,質量要求,浸出過程,影響浸出的因素,浸出方法,(一)煎煮法,(二)浸漬法,(三)滲漉法,(四)其他方法,

特點

浸出製劑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在公元前1766年商湯的“伊尹創製湯液”,繼湯劑後又有酒劑、酊劑流浸膏劑浸膏劑煎膏劑等。近年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設備進行浸出製劑實驗研究,研製出許多浸出製劑新品種,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提取藥材中有效部位或多種有效成分,改革和發展了新劑型如中藥顆粒劑、片劑注射劑膜劑氣霧劑滴丸劑等。另外在中西醫理論指導下,將中醫藥聯合組方,現已製成不少有效中西藥組方的新劑型,提高了療效,降低了毒副作用,為發展中國醫藥學開創了新的途徑。

類型

常用浸出藥劑,浸出方法和製成劑型不同,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水性浸出藥劑
系指在一定加熱條件下,用水浸出而製成的一類藥劑,如湯劑、中藥合劑等。
(二)醇性浸出藥劑
系指在一定條件下,用適當濃度的乙醇或酒浸出藥材得制的藥劑,如酊劑、酒劑和流浸膏劑等。
(三)含糖浸出藥劑
一般系指在水浸出劑型的基礎上,經濃縮等處理後,加入適量糖(蜂蜜)或其他輔料製成,如煎膏劑(膏滋)、顆粒劑等。
(四)精製浸出藥劑
系指採用適當溶劑浸出後,浸出液經適當精製處理製成的藥劑。如片劑、滴丸劑、氣霧劑和中藥注射劑等。

浸出製劑的特點

浸出製劑按浸出溶劑及製備特點分為四類:
⒈水浸出製劑:指在一定的加熱條件下,用水浸出的製劑。如湯劑、中藥合劑等。
⒉含醇浸出製劑:指在一定條件下用適當濃度的乙醇或酒浸出的製劑。如酊劑、酒劑、流浸膏劑等。有些流浸膏劑雖然是用水浸出有效成分,但其成品中一般加有適量乙醇。
⒊含糖浸出製劑:指在水浸出製劑基礎上,經精製、濃縮等處理後,加入適量糖或蜂蜜或其它賦形劑製成。如煎膏劑、沖劑、糖漿劑等。
⒋精製浸出製劑:指選用適當溶劑浸出有效成分後,浸出液經過適當精製處理而製成的藥劑。如口服液、注射劑、片劑、滴丸等。
浸出製劑的成品中除含有有效成分外,還含有一定量無效成分,因此,浸出製劑具有以下特點:
⒈綜合作用浸出製劑中含有多種成分,因此浸出製劑與同一藥材提取的單體化合物相比,有利於發揮某些成分的多效性,有時還能發揮單一成分起不到的作用。如阿片酊不僅具有鎮痛作用,還有止瀉功能,但從阿片粉中提取的純嗎啡只有鎮痛作用。
⒉作用緩和、持久,毒性低浸出製劑中共存的輔助成分,常能緩和有效成分的作用或抑制有效成分的分解。如鞣質可緩解生物鹼的作用並使藥效延長。
⒊便於服用浸出製劑與原藥材相比,去除了組織物質和無效成分,相應提高了有效成分濃度,從而減少了用量,便於服用。同時在浸出過程中處理或去除了酶、脂肪等無效成分,不但增加了某些有效成分的穩定性,也提高製劑有效性和安全性。
⒋浸出製劑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無效成分,如高分子物質,粘液質、多糖等,在貯存時易發生沉澱、變質,影響浸出製劑的質量和藥效,特別是水性浸出製劑。

浸出溶劑及浸出輔助劑

最常用浸出溶劑為水、乙醇,其溶解性能和特點見液體藥劑一章。
通常選用乙醇與水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劑,有利於選擇性浸出有效成分。90%以上乙醇用於浸出揮髮油、有機酸、內酯、樹脂等;50%-70%的乙醇適用於浸出生物鹼、甙類等;50%以下的乙醇適用於浸出蒽醌類等化合物。
為了增加浸出效果,或提高浸出成分的的溶解度及浸出製劑的穩定性,有時也套用一些浸出輔助劑。常用有以下幾種:
⒈酸或鹼有利於鹼性成分或酸性成分的浸出。
⒉甘油穩定鞣質的作用,常與水、醇混合使用。
⒊表面活性劑利於對藥材的濕潤,能提高浸出效率,但用量不宜過多。
浸出溶劑的要求
一般應具備以下條件:1.能最大限度溶解和浸出有效成分,最低限度的溶解無效成分或有害成分;2.不與藥村中有效成分發生不應有的化學反應,不影響含量測量,不易腐敗;3.對人體安全無毒,無顯著生理作用。凡使用有毒或有顯著生理作用的溶劑作浸出溶劑時,應從最終產品完全除去,以保證藥劑的使用安全;4.要有適宜的物理性質(如沸點、相對密度、粘度、燃著點等);5.價廉易得。
如果單一浸出溶劑不符合要求者,可採用兩種溶劑混合使用,如不同濃度的習乙醇即可視為水與乙醇的混合溶劑。

質量要求

製備浸出藥劑時,應使製品盡可以達到下述要求:1.製品中所含有效成分儘可能做到定量檢查;2.無效成分和有害物質儘量除去;3.製品穩定,在一定期限內其組成和治療作用不變。

浸出過程

浸出過程系指溶劑進入細胞組織,溶解其有效成分而浸出液的全部過程。該過程比較複雜,不但要考慮到被溶出劑的關係,而且還要考慮到細胞和組織在浸出過程中的作用,為了便於理解,可將浸出過程分為下述幾個階段進行。
(一)溶劑進入細胞階段
浸出溶劑加入到藥材中去,首先附著於藥材表面使之潤濕,然後通過毛細管和細胞間隙滲入細胞內。這種潤濕作用對浸出影響極大,如藥材不能被浸出溶劑潤濕,浸出則無法進行。浸出溶劑與藥粉間的界面張力愈大,藥材愈不易被潤濕,故溶劑中加入表面活性劑後,藥村易被潤濕,從而使浸出效果得以提高。
植物性藥材中有很多帶極性基團的物質,如糖類、蛋白質、纖維素等。故易被極性溶劑所潤濕。但含多量脂肪油或蠟質的藥材,則不易被水或乙醇所潤濕,須先行脫蠟或脫脂後,方可用水或乙醇浸出。反之,非極性溶劑也不易使含多量水的藥村產生潤濕,只有將藥村先進行乾燥後,非極性溶劑才能使之潤濕而滲入細胞內。
藥村浸出過程的速度與溶劑性質、藥材表面的狀態、比表面積、藥村內毛細管孔狀況、大小、分布、浸出溫度、壓力等因系有關。
(二)溶解和脫及附階段
由於乾燥藥材中有效成分往往被組織所吸附,故溶解前必須克服組織的吸附力才能使有效成分轉入溶劑中,這種作用稱脫吸附作用。浸出有效成分時,應選用對有效成分有更大吸附力的溶劑,才能起脫吸附作用,使之溶解。為了增加脫吸附作用,可加入適當的浸出輔出劑作脫吸附劑。溶劑滲出細胞中後與經脫吸附的有效成分接觸,使有效成分轉入溶劑中,這是溶解階段。溶劑種類不同,溶解的對象出不同。水能溶解鹽類、糖類型、鞣質、胺基酸等極性化合物,膠質和蛋白質因膠溶作用亦溶於水,形成膠體溶液。乙醇浸出液中僅含少量膠質,非極性溶劑浸出液則不含膠質。
組織中溶液的形式促使細胞內滲透壓升高,因而使更多的浸出溶劑滲入其中,並使細胞膨脹或破裂,從而造成浸出的有利條件。但這一變化需要一定時間,其速度取決於藥材和溶劑的特性。一般疏鬆的藥村進行得比較快,但溶劑為水的速度則較慢。
(三)浸出成分擴散與置換階段
藥材細胞內可溶性成分經脫吸附,溶解後和膠溶後,形成較濃的溶液,使之具有較高的滲透壓。由於滲透壓的作用,細胞外面的溶劑不斷進入細胞內(內滲透),而細胞內溶質則不斷透過細胞膜向外擴散(外滲透),並繼續從高濃度處擴散向低濃度處,至整個浸出體質中濃度相等當而達到平衡。在此過程中濃度差是滲透和擴散的推動力。浸出的關鍵在於保持最大的濃度差,因此,在整個浸出過程中,浸出溶劑或稀浸出液隨時置換藥村周圍的濃浸出液,以創造最大的濃度差,使浸出順利進行達到完全。
浸出過程是由潤濕、滲透、脫吸附、溶解及擴散、置換等幾個相互聯繫的作用綜合組成的,但上述幾個階段並非截然分開,往往是交錯進行的。一般說,藥材中有效成分要浸出完全,均需經過這幾個階段。

影響浸出的因素

不同的因素均可影響到藥物有效成分浸出的效果,在此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
⒈浸出溶劑的影響:可參照前面所列,浸出藥劑類型。
⒉藥材粒度:並不是所有的浸藥材粒度都是越細越好。藥粉末細度的選擇應考慮浸出方法、浸出溶劑及藥村的性質。
⒊溫度:藥物理化性質等因系決定藥物在浸出的不同的階段對於溫度的要求也不一樣,若不據此調控好溫度則不達達到最佳的浸出效果,所以溫度一定要把握好
⒋浸出時間的影響:一般浸出量與浸出時間成正比,但經一定時間後,當擴散達到平衡時,時間卻不再起作用。
5濃度差:在浸出過程中,浸出效果的好壞,擴散是一個主要因素。增加濃度差能加快擴散速度,使擴散物質的量增多。
(六)浸出壓力:有一些質地堅實的藥材,很難被溶劑浸潤,提高壓力有助於增加浸潤速度,也有助於成分的擴散。
(七)新技術的的套用:新技術的推廣套用,將更能提升藥物有效成的的浸出效率,如電磁振動浸出、脈衝浸出、超臨界流體浸取等技術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浸出方法

(一)煎煮法

(一)浸出特點與套用範圍
煎煮法系將藥材加水煎煮取法。它是中國民間最早使用的傳統方法。此法簡便易行,成本低廉,且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用藥原則,至今仍為製備浸藥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經煎煮後,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大部分可被提取出來。但用水煎煮時,很多無效成分也被浸出,特別是含澱粉、粘液質、糖類、蛋白質較多的藥材,藥液濾過較為困難,而且容易發醇、生霉、變質。
煎煮法適用於有效成分能溶於水,且對濕、熱均較穩定的藥村。他們除了用於製備湯劑、煎膏劑或流浸膏劑外,同時也是製備中藥片劑、丸劑、散劑、顆粒劑及注射劑的基本浸出方法之一。此外,對有效成分尚未完全明確的藥材或方劑,進行劑型改革時,通常亦首先採取煎煮法提取,然後將煎出液進一步精製。
(二)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
操作方法:取藥材,切制或粉碎成粗粉,置適宜煎器中,加水浸沒藥材,加熱至沸,保持微沸浸出一定時間,分離浸出液,藥渣依法浸出數次(一般2至3次)至浸液味淡薄為止,收集各次浸出液,低溫濃縮至規定濃度,至製成藥劑。
為保證浸出效果,在操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⒈煎煮器具 自古以來強調小劑量煎煮時使用陶器或砂鍋。這類煎器不易與藥材的化學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並有保暖、價廉和易得的優點,但不應於大量生產。大量煎者時往往採用鍍錫的銅器。但切勿使用鐵鍋,因為藥材中的某些化學成分如鞣質,可與鐵起反應,使煎出液發生變化,藥液外觀呈深褐、墨綠或紫黑色,影響質量。鋁器對多數藥材適用。鋁鍋煎出的藥液,其外觀、味覺及金屬離子分析結果均較穩定,僅在煎液PH值1~2或PH10時,煎液可檢出鋁離子。鑒於中藥湯劑多系複方製劑,強酸性或強鹼性藥液極為少見,故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鋁鍋或其他煎器。
為了提高煎煮效率和煎液質量,近年來對煎煮器具和煎煮方法進行了許多改革。設計了不鏽鋼或搪玻璃的煎藥鍋或提取罐,此類煎煮器不僅具有抗酸耐鹼的性能,而且可避免與藥村成分發生化學變化。目前煎煮方法除民間沿用的直接用火煎煮法外,尚有採用高壓蒸氣蒸製法、蒸氣夾層煎煮法、砂浴燉法及溫煎法,一般認為諸法各有特點,可視具體情況加以選用。
⒉藥材的加工 為了使藥材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一般應選用經過切制的飲片或粗末。近代研究證明,藥材煎出率比較,薄片高於厚片,並認為對於質地堅實的藥材切成薄片或粉碎成顆粒入煎是合理的,這樣既能提高煎出率,又能節省藥材;含粘液質較多的藥村,採用飲片煎煮,其效果較好,因為用顆粒煎煮時大量粘液的液質浸出,往往增加藥液的粘度,對擴散不利;對質地鬆軟,結構疏鬆的藥材切片應稍厚。總之,煎出率對粉碎度的要求來說不能千篇一律,應視藥材性質而定。
⒊水的選擇 ;水的質量對煎出液有一定的影響,當水質硬度大時,能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水中含鈣量大於百萬分之13.5時能與黃芩、銀花、大黃等藥材中的某些成分呈色並產生沉澱反應。水中含鎂量為0.05%時,可減少鞣質產量11.6%。水中重金屬含量高時,不僅影響酚類等有效成分的煎出效果和穩定性,尚能使產品重金屬超出限量,故最好採用經過淨化或軟化的飲用水。若煎出液經過精製供注射時,應選用蒸餾水,以減少雜質混入。水的用量也應適當,可根據藥村吸水性能大小,煎煮時間長短,水分蒸發之多少以及藥液得量等因素來確定,一般是藥材量的5~8倍,加水過藥面2~3厘米。第二次煎藥的用水量,可適當減少,但加水仍以超過藥面為宜。
⒋浸泡藥材 藥才煎煮前應先加冷水浸泡一段時間(約30分鐘),以利有效成分浸出,實踐證明,浸泡過的藥材的浸出率比未浸泡過的高7.24%。夏天氣溫較高,浸泡時間可稍短;冬天氣溫較低,浸泡時間可稍長,浸長時不能用熱水,否則藥材表面蛋白質受熱凝固,妨礙水分滲入藥材細胞內部,影響有效成分浸出
⒌煎煮火候 通常用直火味煎煮時,其火力控制非常重要,火力過強水分蒸發過快,容易燒焦而破壞有效成分;火力過弱不易達到加熱浸出的目的。一般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以增加煎出效果與減少水分蒸發。
⒍煎煮時間 ;煎煮時間對煎出液質量也有影響,時間過短,達不到浸出目的;時間過長,揮發性成分損失大,煎出液中雜質也增多。煎出時間的長短,應根據投料量多少和藥材的性質適當增減。一般堅實及成分不易煎出的藥材,可適當延長煎煮時間;含揮發性成分或質地疏鬆而有效成分易於煎出的經材,則可適當減少煎煮時間。通常第二煎的煎煮時間要比第一煎適當縮短。
⒎煎煮次數 一般煎煮2~3次這適宜。若僅煎煮一次,則有效成分不易完全浸出,如煎煮次數太多,其缺點與煎煮時間長短相同。實驗證明,多數藥材直火煎煮二次可提取有效成分80%以上。因此,前煮次數應視藥料的性質而定。一般藥材可煎二次;質地堅硬的和補益藥可煎三次。
⒏入藥順序:幾種工材合併煎煮時,應根據藥材的性質適當處理。例如有的需要先煎後下, 需要包煎或烊化(具體方法,可參見百度湯劑詞條)

(二)浸漬法

(一)浸漬法的特點與套用範圍
浸漬法是將藥材用適當的浸出溶劑在常溫或加熱下浸泡一定時間,使其所含有效成分浸出的一種常用方法。此法操作簡便,設備簡單。浸漬法的特點是藥材用較多的浸出溶劑浸取,適用於粘性藥材、無組織結構的藥材、新鮮及易於膨脹的藥材的浸取。但是,由於浸出效率差,不能將藥材是有效成分浸出完全,故不適用於貴重和有效成分含量低的藥材之浸出。熱浸法也不適用於揮發性成分及有效成分不耐熱的藥材之浸出。另外,浸漬法操作時間長,耗用溶劑較多,浸出液體積大,浸出液與藥渣分離也較麻煩,這在套用上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
由於藥材性質不同,則所需浸漬溫度和次數也就不同,故浸漬法的具體操作可分常溫浸漬、加熱浸漬和多次浸漬三種。
⒈常溫浸漬法 該法是在室溫下進行操作的,生產酊劑和酒劑多採用此法。所得的成品在不低浸漬溫度的條件下,一般都能較好地保持登清。具體操作過程是:取適當粉碎的藥材,置有蓋容器中,加入溶劑適量,密蓋,攪拌或振搖,浸漬3~5日或規定的時間,傾取上表液,再加入溶劑適量,依法至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合併浸出液,加溶劑至規定量後,靜置24小時,濾過,即得。
常溫浸漬法在具體套用中,為保證浸出效果,應注意以下幾點:
⑴成分的擴散必在其溶解之後,故欲獲得充分的浸出效果,必須要有足夠的浸出溶劑,以保證溶解。由於浸出是用定量的浸出溶劑進行的,所以浸出液的濃度代表著一定量的藥材,製備關鍵在於掌握浸出溶劑的量,對浸出液不應進行稀釋或濃縮。
⑵浸出過程中,當擴散達到平衡時,藥渣總是吸取一部分浸出液的。若浸出溶劑與藥材間的比例量相差很大,即浸出溶劑大大超過藥材時,藥渣的吸液而引起的損失意義不大;但是若用較少量的溶劑浸漬較多的藥材時,藥渣的漢液能引起成分的嚴重損失,因而需壓榨壓藥渣,回收藥渣中的吸附浸出液,以防止有效成分的損失。
⑶依浸漬法的實際情況來看,除非將藥材懸於溶液的上部,否則,藥材總是與最濃的浸出液相接觸,沒有造成較大的渡度差,這是不利於浸出的;但如加以振盪或攪拌,可以改善這種弊病。
⑷3~5日的浸漬時限,是一個參考日數。浸出時限應結合浸出的具體條件和方法,按實際浸出的效果來決定,以充分浸取其有效成公為原則,不宜片面地作硬性規定。如果在浸出過程中定時取樣,測定出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待含量達到穩定不變時,即說明擴散已經達到平衡狀態,無須延長浸漬時間。否則,毀浪費時間降低功效,又可能增加無效成分的浸出量。
⑸藥渣壓榨易使細胞破裂,並使部分不溶性成分進入浸出液內,故應當將合併液放置24小時後再濾過,分裝。
⒉加熱浸漬法 ;該法與常溫浸漬法基本相同,其差別主要在於浸漬溫度較高,一般在40~60度之間進行浸漬,以縮短浸漬時間,使之浸出較多的有效成分。但由於浸漬溫度高於室溫,故浸出液冷卻後,在貯存過程中,常有沉澱析出。加熱浸漬法一般用於酒劑的製備。
⒊多次浸漬法 由於藥材吸液所起的成分損失,是浸漬法的一個缺點。為了的高浸出效果,減少成分損失,習慣上是採用多次浸漬法(即重浸漬法)其操作文法是:將全部浸出的溶劑分為幾分,用其一份浸漬後,將藥渣再用第二份浸出溶劑浸漬,如此重複2~3次,最後將各份浸漬液合併處理即得。
浸漬法中藥渣所吸收的藥液濃度總是與浸出液相同,浸出液的濃度越高,由藥渣吸液所引起的損失就越大。重浸法能大大降低成分的損失量。一般在正常操作下,三次重浸漬,即可使藥渣吸液引起損失減少到無實際意義的程度。但也應指出,浸漬次數增多,將增加浸出液的處理量,生產上應予注意。
浸漬器:依藥典規定,浸漬需在有蓋的容器中進行,這是為了防止浸出溶劑的揮發損失和防止異物落入的必要措施。小量浸漬可用有蓋的大口玻璃瓶或類似容器進行;大量生產時,浸漬器的設計應兼顧到常溫及加熱浸漬兩種方法。用於熱浸漬應有回流裝置,以防止低沸點浸出溶劑揮發損失。有時還有浸漬器上裝攪拌器以加速浸出。若容量較大難以攪拌時,可於下端出口處裝離心泵下部浸出液通過離心泵反延長抽至浸漬器上端起到攪拌作用。

(三)滲漉法

滲漉法是將藥材適當粉碎後,加規定的溶劑均勻潤濕,密閉放置一定時間,再均勻裝入滲漉器內,然後在藥粉上添加浸出溶劑使其滲過藥粉,自下部流出浸出液的一種動態浸出方法,所得的浸出液稱為漉液。
(一)浸出特點與套用範圍
滲漉法也可認為是將浸出溶劑分成無限多的份數,一份一份地加入浸漬的過程,當溶劑滲過藥粉時,由於浸出液密度大和重力的作用而向下移動,上層深溶劑或稀浸出液置換其位置,造成了良好的濃度差,使擴散能較好地地自動連續進行。所以滲漉法的浸出效果較浸漬法對藥材的顆粒度及工藝技術要求較高,操作不當,可影響滲漉效率,甚至影響滲漉過程的正常進行;溶劑的的有效利用率尚不夠高。
滲漉法主要用於流浸膏劑、浸膏劑或酊劑的製備。它與浸漬法相比較,後者雖有簡便易行的優點,但其浸出過程基本屬於靜態過程,效果不如滲漉法,故對毒性藥、成分含量低的的藥材或貴重藥材的浸出,以及高濃度浸出藥劑的製備中,多採用滲漉法。但是,對新鮮及易膨脹的藥材,無組織的藥材不則不易套用滲漉法。
(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⒈滲漉器的選擇 滲漉器一般有圓柱形和圓錐形兩種。滲漉器的形狀與適應藥粉的膨脹性有關。易於膨脹的藥份以選用圓錐形者較好,不易膨脹的藥粉以選用圓柱形者為宜。選用時也應注意浸出溶劑的特性。水易使藥粉膨脹,套用圓錐形者,如為非為極性溶劑或書本則以選用圓柱形者為宜。
小型滲漉器可用玻璃製備,大型者則以不鏽鋼為宜,亦可採用陶瓷、搪瓷或其他與中藥材無作用的材料製成。為了保持粉柱有一定的高度,以得高浸出效率,滲漉器的直徑應小於它的主高度,一般滲漉器的高度應為直徑的2~4倍。
⒉藥材的粉碎,由於藥材的料度與滲漉效果和產品質量有關,故滲漉前都應按照規定將藥材粉碎成規定的粒度。一般質硬的藥材選用較細的粉末,反之則採用較粗的粉末。但就注意過細和過粗的粉末都這不宜於供滲漉之用。因為藥粉過細易於堵塞,且增強吸附性,不利於成分的浸取;過粗則不易壓緊,增加粉柱高度,減少粉粒與溶劑的接觸面,不僅降浸取效能,而且能耗用較多的浸出溶劑。除特殊性質外,料度一般以變異性在粗粉與細粉之間為宜。
⒊藥粉的潤濕 ;藥粉在裝入滲漉器前應加規定量的浸出溶劑均勻潤濕,並密閉放置一定時間。藥粉預先潤濕的目的在於使粉粒於滲漉前完全吸液及充分膨脹,以免在滲漉器內膨脹,造成藥材過緊過上浮,使滲漉不均勻。為此,切不可將乾粉放入滲漉器內直接加浸出溶劑潤濕或滲漉。
適當的潤濕是當濕粉在的中壓緊後能結成團塊,但是表面不顯過量的被壓出的浸出溶劑為度,一般每1000克藥粉用600~800毫升。潤濕的藥粉還需要密閉放置一定時間,以待粉粒充分潤濕和膨脹,放置時間隨藥粉性質而定。緻密堅硬的藥材粉末潤濕後,變異性小,可放置較短時間;疏鬆藥材的粉末潤濕後變異性較大,應放置較長時間。一般時間應變異在15分鐘~6小時之間。
⒋裝滲漉器 ;先取適當脫脂棉,用相同的浸出溶劑潤濕後,輕輕墊在滲漉器的底部,然後分次將已潤濕的藥粉投入滲漉器中,每次投後用木錘均勻壓平,力求鬆緊一致。所施的壓力,隨藥材的性質和浸出溶劑種類有所不同。通常粉粒膨脹性強,浸出溶劑為水時,壓力應小些,否則壓力大些。投畢後。用濾紙或紗布上面掩蓋,再覆清潔的細石塊一層,以免加入溶劑時液流衝破粉柱。
滲漉器內藥粉所占容積不宜多(一般不超過滲漉器容積的三分之二)。必須留有一定的空間,讓浸出溶劑存在。
⒌排除空氣 ;藥粉裝入滲漉器後,打開滲漉器下部的出口,自上部加入適量的溶劑,使浸出溶劑逐漸滲入粉柱,置換其中空氣,並壓迫所有的氣體自下部出口排出,待氣體排盡,漉液已自下部出口流出後,關閉即可,在添加浸出溶劑的全部過程中和全部浸出時間內,應使粉柱上面保持一層過量的浸出溶劑,以保證粉柱內空氣排除,並阻止空氣重新進入粉柱。否則,既不利於浸漬藥粉,亦易造成粉柱乾裂,使浸出溶劑由裂縫處流出而影響滲漉。此外,添加浸出溶劑排出空氣時,均不可在出口關閉的情況下操作,否則滲漉器內藥粉間的空氣必然克服上面的壓力而上沖使粉柱原有的鬆緊度改變,妨礙滲漉。
⒍靜置浸漬 ;空氣除盡後,靜置一定時間,使成分溶解並充分擴散。滲漉前的浸漬是必要的,這樣能使最初的漉液達到最高濃度,並能以較少的溶劑完成其浸出過程。浸漬時間一般在個別製劑項下皆有規定,通常在24小時至48小時之間。浸漬時間的長短,基本上以製劑的種類和藥材的性質來確定。濃度高的製劑如浸膏劑,或質地堅硬的藥材,浸出時間應長,常為48小時;濃度低的製劑如酊劑等到或疏鬆而成分易於浸出的藥材,浸漬時間應短些,常為24小時。
⒎進行滲漉 靜置浸漬一定時間後,即可打開滲漉器出口進行滲漉。滲漉速度是控制浸取效能的關鍵之一。流量太快,則成分來不及充分滲漉和擴散,浸出液濃度底,耗用溶劑多;速度太慢,則影響設備利用率和產量,當浸出1000克藥材時,一般每分鐘流出1~3亳升慢速;流出3~5毫升為快速。滲漉量較大時,漉液已經成細流時,可調整流速,使每小時流出量約相當於滲漉器使用空積的四十八分之一~二十四分之一,由於藥材量增加時,漉液收集量也成比例增加,故不管藥粉量的多少,完成每次滲漉的時間,基本上無顯著差別。在正常滲漉下2~4日可以完成。
以上滲漉速度僅供參考。對新品種藥材的滲漉速度,應依藥材性質、製劑的種類和浸出的成分等決定,一般質地堅硬的藥材或製備濃工較高的製劑時,通常採用可慢速滲漉,使成分浸出完全。製備酊劑時,由於溶劑較多,可採用較快的流速。藥材有效成分為生物鹼、甙等的,因為易於擴散,故可採用快速,但當藥材含有成分為大分子或溶解度較小的物質時,則需採用慢帶以保證浸出效果。
有效成分是否滲漉完全,可由滲漉液的色、味、臭等辨別,但最好作有效成分鑑別。一般一份藥材約用4~8份浸出溶劑,即可將有效成分浸出完全。
⒏漉液的收集與處理 ;由於製劑種類不同,則滲漉時其漉液的收集與處理是不同的。一般製備高濃度浸出製劑如流浸膏劑時,收集藥材量的85%的初漉液另器保存,續漉液用低溫濃縮並與初漉液合併,調整至規定標準。靜置,取上清液分裝。
當製備濃度較低的浸出藥劑如酊劑時,無須另器保存漉液,而直接收集相當於欲製備3/4的漉液時,停止滲漉,壓榨殘渣,收集壓出液與漉液合併,添加乙醇至規定濃度與容量後,靜置,過濾即得。
用一般滲漉法欲完全浸出有效成分,需要藥材量4~8倍量的溶劑,因而不能直接製成較高濃的浸出藥劑,否則需蒸發濃縮。若將稀滲漉液套用即得較濃製劑。例如取乾燥藥粉100份,依法滲漉,收集最初漉液80份,澄清,濾過,標化後製成成品,再取乾燥藥粉繼續滲漉,直接浸出完全,所得稀漉液為溶劑滲漉第二批的100份藥材,收集最初漉液100份,靜置,濾過,標化做成成品,所得稀漉液再作第三批中藥材的溶劑,如此繼續進行,可以省去一些操作,也減少了濃縮受熱的影響,但該滲漉法始終不能結果,永遠遺留下一部分稀漉液。

(四)其他方法

(一)回流法
該法系當浸出液受熱後,溶劑變為蒸氣,並經冷凝後,又變為液體而流回浸出器內,如此反覆直至浸出完全炎止。實際是是一種加熱浸漬法,只不過溶劑可以循環使用,利用率高,浸出效果好。利用易揮發性溶劑如乙醇、氯仿等到加熱浸出藥材的有效成分時,為了減少溶劑的使用的損失,保持藥材溶劑持久的接觸,一般都可採用回流法進行浸出。
操作方法:將粉碎後的藥才裝也適宜大小的圓底燒瓶內,添加溶劑至燒瓶容積1/2~2/3(蓋過藥面),浸泡一定時間後,於瓶口安裝冷凝管並接通冷卻水,再將燒瓶浸入水浴鍋中,隔水加熱,回流浸出至規定時間,將回流液濾出後,添加新溶劑再回流2~3次,合併各次回流液用蒸餾法回收溶劑,所得濃縮液按需要進一步處理。
(二)連續回流法
連續回流提取法又稱索氏提取法。該法溶劑可循環使用,並且能不斷更新,硬度溶劑耗用量少,浸出完全。但浸出液在提取器中受熱時間長,不適用於受熱易破壞成分的浸出。
實驗室中常用的連續回流浸出器是索氏提取器。這種儀器容量小,不適用於製備大量浸出藥劑的需要。大量生產所採用的連續回流浸出器由不鏽鋼或其他材料製成,原理與索氏提取器相同,可供大量浸出製劑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