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居

海雲居

海雲居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石寶山山門左側的石傘山麓,又名茶山寺,僧普聯建於清乾隆年間。為一進三院的佛教寺廟,坐南朝北,遙對玉龍雪山山門懸掛“雪嶺在望”匾額。進山門拾級而入天王殿,至大雄寶殿。大殿分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的建築,格門花窗,雕刻精美,體現了劍川木雕的高超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雲居
  • 地理位置: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 氣候類型: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
  • 別稱:茶山寺
風景概述,發展歷史,詳細描述,周邊景觀,

風景概述

海雲居,是進入石寶山風景區的第一座佛教寺廟,位於石寶山山門左側的石傘山麓。它坐西南朝東北,面對一碧如洗的劍湖,遙對麗江玉龍雪山,景觀位置得天獨厚。清康熙大理府通判黃元治曾題聯讚美它“劍海開明鏡,雪山列畫屏”。也許古代的建築設計師們也早已領悟到這一點,所以別開生面地在寺前築了一座雄偉的觀景台,台上置石桌石凳,種有幾棵直插雲表的古柏。左側還有石砌的“寂定墓塔”等兩座和尚墓。古柏清風,松蔭塔影,首先便給遊人平添了幾分尋幽訪古的情趣。

發展歷史

海雲居系清康熙初年,湘人楚石和尚在此搭茅結庵潛修。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楚石弟子劍川高僧普聯和尚(向湖村人)拓建寺宇成現有規模,並取名海雲居。現存建築格局為一進三院,東西長26.2米,南北長65.7米,大殿坐南朝北,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拱坊間雕飛天與神獸。建築木構件保存完整的清代《常住碑》、《田產碑》。整座殿宇結構層台迭高,規模雖 小而布局嚴謹,禪房不多卻曲折迂迴。進山門先入天王殿,從佛後屏風拾級而上就到了上院 大雄寶殿。大殿為單檐歇山式五脊頂。殿內佛龕中塑有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

詳細描述

海雲居在眾多的寺廟中為歷經滄桑而保存十分完好的一院。大殿檐廡斗拱枋間雕刻的飛天、 神獸,古樸典雅的格子門都是清康熙年間的劍川木雕,刀法的精美、構圖的巧妙堪為後代工 匠的楷模。殿內懸掛的銅鐘為明代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所鑄造,系普聯和尚於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親自從麗江購來寺中。這一切都是很有觀賞和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物。
整座寺廟被蒼松翠柏環繞,院內又植奇花異木,更顯得清幽靜謐,令人心醉神馳。古今文 人雅士對海雲居亦留下不少詩詞楹聯。其中清人何其偉所撰一聯給人印象頗深,既顯得幽默 風趣,又點出了其中的意境,曰:“古柏風清遊客醉,香台露冷老僧知”。

周邊景觀

海雲居附近有兩處奇妙的自然景觀:蝙蝠洞和石傘山。
蝙蝠洞:又稱牛魔王洞,在海雲居以北約1.5公里的山箐中。洞高約7米,寬約4米,洞中流出清泉,通過洞口橫木便橋即可入洞。入洞10米便一片漆黑,需燃起火把方可前行。再往前行30米,便見一束天光從洞頂射入,朝“天窗”方向往上爬又進入一座高約20米、周長200米的“大廳”,環顧四周,石筍、石樹……千姿百態;石壁上掛滿一串串連結成團的蝙蝠,洞便因此而得名。耳邊還不時傳來地下暗河的轟鳴聲,令人稱奇。溶洞曲折幽深,四通八達,撲朔迷離,極易迷路,如有當地嚮導帶路,可從山腰復出。
石傘山:在海雲居後山,與寶相寺相對,因山上奇石酷似雨傘而得名。相傳有三位神仙來此 遊覽,見此地綠蔭成林,怪石嶙峋,一時陶醉於雄奇的風景而將仙傘遺忘此地,變成了巨型 石傘。三把巨傘從高到低一字排開,最高的石傘高約12米,傘蓋直徑約8米,頂部較為平坦,可容數十人圍坐。站立遠眺,沙溪壩子盡收眼底。中間的石傘頎長細小,腰部石壁扭松倒掛,鬱鬱蔥蔥。另一把石傘粗壯厚實,頂部呈錐狀,上面開滿朵朵石蓮花,奇特無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