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提湯羊肉

海門提湯羊肉

海門提湯羊肉是一道以羊肉為主要原料的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門提湯羊肉
  • 主要原料山羊
  • 地方江蘇南通海門
  • 類型:小吃
特色,起源,

特色

當地名廚選用經閹割育肥的山羊為原料,經過獨特烹調而成,具有鮮嫩、多汁、味美、肉精、脂少、易消化、膻味輕等特點,兼有暖中補虛、開胃健身之功能。

起源

南通海門山羊素以肥嫩鮮美著稱,海門提湯羊肉在清末明初即負盛名。
辛亥革命後,海門重新設縣。隨著圍墾事業的擴大,沙田的成熟,海門山羊的飼養和種植業同步發展。以海門山羊為原料的“海門提湯羊肉”也以鮮嫩、多汁、味美、味素、脂少、易消化、膻味輕等特點進入消費市場。它不僅為本地民眾所喜愛,更被外埠特別是滬、寧、杭、京等大城市廣大消費者視為珍品佳肴。於是乎“海門提湯羊肉”的牌子紛紛在各地出現。  正宗的海門提湯羊肉,是以海門山羊肉為原料,經過獨特烹調而成。閹割的山羊在育肥的過程中長得快,肌肉豐滿細嫩,脂肪分布均勻,沒有膻味。海門農民曆來把山羊去勢作為飼養山羊的重要的一環,並已形成習慣。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提湯羊肉的質量。在具體製作提湯羊肉時,選料十分嚴格,一般以生長一年左右15~20公斤的細骨健壯的羊肉為上品。閣下爪、頭、腿筒,斬斷前爿肋排上的肋骨,以便烹後拆骨,然後將大片生羊肉放在水中稍煮幾分鐘,去除再放在冷水中漂洗,去除血污及膻氣。接著,放入鍋中用清水燒煮,水一次加足,要適量,過多,羊湯不濃;過少,要燒焦羊肉和湯不敷用。加料也是重要一環,語云:“五味調和百味香”。除鹽外,姜、蔥、蘿蔔、酒等要與清水同時下鍋。大夥燒開,出去浮沫,繼續用大火燒20分鐘後改用文火煮2小時左右,酥後撈出趁熱拆骨並要注意保持各部位的完整,分別放入盆內,不能疊放混放。放入盆內的羊肉要用原湯燒幾次,使朝上擺放的羊皮潔白光滑,羊肉內無雜骨碎肉殘留。鍋中羊湯,撈去姜、蔥、白蘿蔔等物,加少許精鹽燒開後將湯盛入乾淨盛具待用。提湯羊肉一般都在冬天製作,冷凍後的羊肉切成小片燒上甜麵醬蘸上胡椒粉搭點香菜,食時,即具有肉質鮮嫩,肥而不膩,香味甚濃等特點,這叫冷吃。如將加工的羊肉配上冬粉或青菜心用原湯燒煮,那就具有湯汁乳白,味鮮肉嫩,色香味俱佳的特點,這叫白燒。如要紅燜,加上醬油、冰糖和少許羊油燒煮即成。三種吃法,各具特色,其滋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妙不可言。人們一致認為先吃了海門提湯羊肉,再吃其他菜餚就沒滋味了。無怪乎海門提湯羊肉,要列入通海平原菜譜之冠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