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古塞

海門古塞

解放後,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以“海門古塞”之譽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天津是北京的門戶,大沽海口是“津門之屏”。大沽口炮台位於市東南60公里塘沽區海河與渤海的交匯處。明代開始設防,以“威”、“鎮”、“海”三字命名。南有虎門,北有大沽,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兩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門古塞
  • 別名:大沽口炮台遺址
  • 著名景點:大沽口炮台、海門大橋、大沽燈塔
  • 炮台建造時間:清鹹豐八年(1858年)
  • 炮台座數:6座
  • 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海門大橋,大沽燈塔,

歷史沿革

清鹹豐八年(1858年)為加強海防,確保京畿安全,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逐漸形成以“威,鎮,海,門,高”為主體的完整防禦體系。近代,隨著外國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的軍事要地。1840年至1900年六十年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從1858到1900年間先後四次對大沽口發動入侵。他們依仗“船堅炮利”把大沽地區置於其鐵蹄蹂躪之下,乃至進逼北京,把譽為東方藝術宮殿的圓明園焚之一炬,迫使清統治者兩次離京出逃。大沽地區軍民對入侵之敵進行了殊死搏鬥,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勇敢堅強的民族氣概。1901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台拆毀,現僅存南岸“海”字炮台和炮台遺址三處。
大沽口炮台大沽口炮台
解放後,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以“海門古塞”之譽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毗鄰大沽口的海門大橋、大沽燈塔,也成為旅遊景點。

海門大橋

海門大橋竣工於1985年,總長903.74米,由正橋、引橋、引道等3部分組成,是中國目前開啟跨度最大、提升高度最高的直升式公路橋。早在明代,這裡作為"海門",就成為天津八景之一。明代詩人曾作《海門夜月》詩一首:"海門東望極空明,月里山河影乍晴。萬里滄波天一色,數聲靈籟夜三更。水晶宮閉魚龍冷,白玉城高鸛鶴輕。不用扇舟泛寥廓,已看奇絕盡平生。"
海門古塞海門古塞

大沽燈塔

大沽燈塔矗立在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建於1978年,高達56.45米,是中國目前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第一座海上最高燈塔。燈塔呈圓型,外部飾以白瓷磚和紅白玻璃,紅白相間。塔冠為6面紅色板壁,間有金黃色花格窗。塔頂裝有巨型燈具,無論陰、晴、雨、霧,都能發光導航。尤其是夜間,可以發出旋轉著的強烈興束,射程達70海里。這座宏偉的12層燈塔,成為塘沽新港的象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