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達斯佩斯河會戰

海達斯佩斯河會戰

海達斯佩斯河會戰(Battle of the Hydaspes)是亞歷山大帝遠征印度時爆發的一場大戰,最終以馬其頓戰勝而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達斯佩斯河會戰
  • 地點:海達斯佩斯河
  • 指揮官:亞歷山大帝;波魯士
  • 作戰雙方:馬其頓;保拉瓦
  • 結果:馬其頓獲勝
  • 傷亡:印度步兵死亡近二萬,騎兵約三千
戰役背景,戰爭起因,馬其頓軍隊,印度軍隊,戰役過程,戰役結果,

戰役背景

戰爭起因

亞歷山大一生的征戰路線圖亞歷山大一生的征戰路線圖
作為有史以來,靠自己策劃和實施計畫,且占領領土面積最大的軍事奇才,亞歷山大早已經成為了一段傳奇。從歐洲到亞洲內陸,後世不知多少名王將相,都在建功立業時,以亞歷山大為主要的參考目標。
亞歷山大雕像亞歷山大雕像
亞歷山大的成功首先要歸功於他的軍事天才,以及崇尚個人奮鬥的勇士精神。無論對手是巴爾幹北方的蠻族,狡詐的希臘城邦,還是龐大而強勢的波斯帝國和難以被擊敗的遊牧部落。亞歷山大都不曾有過退縮的念頭。在崇尚領袖個人魅力與氣魄的古代,這樣的人往往具備了致命的吸引力。大批來自歐洲的馬其頓人希臘人色雷斯等民族的菁英,緊密團結在了這位年輕的帝王周圍。收穫的不僅是軍餉和戰利品,以及大片的土地和無上的榮光。
亞歷山大的成功也是歷史進程的作用。作為燦爛的希臘文明的邊緣輻射區之一的馬其頓王國,經歷了一次次內亂洗刷和波斯、希臘兩種輝煌文化的薰陶。最終在該國歷史最著名的海歸派人物,國王菲利普二世時候,成為了歐洲地區的首霸。
菲利普二世菲利普二世
菲利普不僅用希臘的軍事制度與經濟文化政策,富國強兵。還用類似波斯人的帝國制度,來構建自己不斷擴張的新國家。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馬其頓王國,不僅具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帝國的政治框架和經濟發展策略,也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專業和有效的軍事力量。年輕的亞歷山大就出生和成長於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度里,接手的也是如此具有潛力和野心的帝國胚胎。
當他在公元前334年,帶領一支在數量上毫無優勢的軍隊,入侵亞洲時,根本沒有人看好他會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

著名的伊蘇斯戰役馬賽克畫復原圖著名的伊蘇斯戰役馬賽克畫復原圖
結果卻是,短短几年裡,他征服了幾乎大半個文明世界。勇武出身的波斯國王,因為他的出現,而成為了被後世嘲笑了兩千多年的懦夫。強大的波斯軍隊和他們的希臘僱傭兵,因為亞歷山大的勝利,被很多人貶低得一文不值。那些以難以被敵人攻克而著稱的城市,被接連占領。那些以險要而聞名的關隘,被逐一攻克。
自從征服波斯帝國後,亞歷山大大帝野心急劇膨脹,他想乘戰勝之威繼續征服更多地區,於是揮軍直下印度河流域,與印度王波拉斯(King Porus)的軍隊隔河對峙。統治旁遮普和巴基斯坦地區的波拉斯擁有85頭戰象(象兵),形成對亞歷山大大帝的巨大威脅。

馬其頓軍隊

標準的馬其頓戰術標準的馬其頓戰術
作為一個處於文明世界與遊牧邊緣地區之間的多山國家。馬其頓人一直以來,必須以頑強和善戰來為自己贏得生存空間。他們的左右鄰居,也都是像色雷斯人這樣歷史著名的游擊戰高手。這更加培養了馬其頓人的尚武之風,與勇猛程度。
作為希臘文明的崇拜學習者,馬其頓人在亞歷山大幾代之前,就開始學習希臘的各類戰術。伴隨著傳統希臘軍隊,在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後的不斷改良。馬其頓人也順著希臘老師的節奏,大步向前。亞歷山大的父親,菲利普二世,年輕的時候就在當時希臘世界的軍事改革前沿底比斯城做人質。回國後的菲利普,一旦奪取了權利,便著手開始改組馬其頓的軍事力量。更進一步的他,最終設計出了一支凌駕於周圍所有善戰的鄰居的強大武裝。
著名的馬其頓方陣著名的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的步兵,以希臘人著名的方陣戰術為基礎。菲利普卻給他們用上了更長的長矛,讓軍隊的士兵,可以以4米的距離優勢,搶先進攻。無論波斯人還是希臘人,長矛都不超過3米。這無疑讓馬其頓的步兵在戰場上具備了巨大優勢。在不斷增漲的資源和收入供養下,這些使用超長矛,還要穿戴盔甲盾牌的重裝力量,也能像希臘老師一樣靈活機動。部隊的每個方陣,都能根據戰場的地形條件,迅速改變隊形。時而徐徐前進,時而迅猛突擊。最為精銳的皇家近衛軍,則採用了更為傳統和輕便的裝備。在戰鬥中,能以更快的反應速度,連線步兵方陣與騎兵兩個部分。
馬其頓超長矛的優勢非常明顯馬其頓超長矛的優勢非常明顯
馬其頓的騎兵,以希臘和波斯兩位老手為師。來自亞洲地區的波斯人,擁有優秀的馬術和各種多變的騎兵隊形。來自希臘文明地區的騎兵,則根據規範嚴謹的手段,訓練和規劃騎兵部隊。馬其頓人博採眾長,自然也就在後來的戰爭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以亞歷山大大帝本人為代表的馬其頓貴族,自小就頻繁訓練騎馬等作戰技巧。這讓這些人在後來的戰爭勇往直前,對於部隊的指揮,胸有成竹。
一副馬其頓騎兵衝鋒波斯步兵的壁畫一副馬其頓騎兵衝鋒波斯步兵的壁畫
馬其頓還吸納當時的各種其他精銳軍事力量,加入自己的戰鬥機器。以戰爭為生的希臘僱傭軍,以射擊和快速支援作戰而著稱的標槍手、弓箭兵,來自各地的專業騎兵。甚至,世界上第一支職業的隨軍炮兵力量。他們製造的弩炮和投石器,在亞洲攻下了各個地區的重要城市。
今人復原的馬其頓騎兵訓練今人復原的馬其頓騎兵訓練
以亞歷山大為核心的馬其頓軍事貴族層,都在戰時控制部隊的某個部分。大量的日常訓練和戰鬥經歷,讓基層軍官和士兵都非常明白戰爭中所能遇到的各種情況,處變不驚。作為補充力量的僱傭軍,同樣是在各個戰區討生活的職業軍人,或是在某項軍事技能方面,達到了頂級水平。這讓馬其頓的軍隊在亞洲,能夠一次次地擊破那些數量繁多,戰鬥力也絲毫不差的對手。曾經是世界第一軍事霸主的波斯人,也只能在馬其頓人更為專業、伶俐的攻勢下,一敗再敗。

印度軍隊

印度人在此前的幾百年里,經常出現於西方人的記載當中。曾經是波斯藩屬的他們,曾經參加過帝國對希臘世界的遠征。在亞歷山大與波斯帝國的高加米拉決戰(高加米拉戰役)中,來自印度的騎兵和弓箭手也被波斯人曾經委以重任。這都說明,印度的士兵和軍隊,絕非魚腩。又因為有較好的冶煉技術,印度出產的劍和矛也在西面的世界廣受歡迎。波斯人籌備對付馬其頓入侵的軍隊時,也派人向印度人採購了部分武器。而阿拉伯地區的矛,就以古印度樣式製造。阿拉伯語言中的劍,也帶有印度的意思。
印度步兵與騎兵復原圖印度步兵與騎兵復原圖
更早的史詩時代,印度人基本上僅以戰車與步兵來作戰。隨著內部爭霸戰爭的愈演愈烈,和同外部世界的各種交流,讓印度人在亞歷山大東征的時代,已經發展出了成建制的騎兵部隊和帶有濃郁本地特色的戰象。

戰役過程

亞歷山大把部隊運過印度河去之後,按慣例進行了祭掃。然後就離開印度河朝那座繁華的大城塔克西拉前進。此時,已經攻占印度多地,不得不分兵的馬其頓人僅有不到5萬部隊。
吉達斯浦河會戰吉達斯浦河會戰
這座城確實是印度河和希達斯皮斯河(傑赫勒姆河Jhelum)之間諸城市當中最大的一座。該城總督太克西利斯(Taxiles)帶著那個地區的頭面人物前來迎接,表現友好。他們要求把鄰近地區的一些土地劃歸他們,亞歷山大批准了他們全部要求。這時,印度山區各部族土司阿比薩拉斯也派代表團前來謁見,其中包括他弟弟和一些最高級的首領。該地區總督多克薩瑞亞斯也派人帶著各種禮物來見。在塔克西拉,亞歷山大也舉行了例行祭典以及體育和騎兵競賽。他任命菲利普(馬卡塔斯之子)為這個地區的督辦。留下駐軍和病殘人員,然後出發向海達斯佩斯河進軍。
進軍的原因,是得悉坡拉斯在海達斯佩斯河彼岸集結了他全部兵力,決心阻止亞歷山大過河,至少是要在他試圖過河時進行阻擊。得到這個訊息後,亞歷山大就派科那斯(Coenus坡利摩克拉提斯之子)回到印度河,把已在印度河渡口準備好的那些船隻拆卸,運到海達斯佩斯河邊去。科那斯依令把船隻拆卸運去。較小的船拆成兩段,那些三十槳大船截成三節,然後裝在大車上運到希達斯皮斯河岸。到達後再重新安裝起來放到水裡。於是這些船又在希達斯皮斯河上形成一支完整可觀的艦隊。這時,亞歷山大率領他原分帶到太克西拉的那些部隊,另外加上由太克西利斯和該地其他官員率領的五千印度部隊,向海達斯佩斯河挺進。
早期的印度戰象早期的印度戰象
到達後,亞歷山大就在河岸紮營。在營地就可以看見對岸的波拉斯和他所率全部軍隊以及,一中隊大象。波拉斯看到亞歷山大紮營的地點,就親自率部在對岸防守;在沿河其他可以渡過的地點,也都派兵守衛。各處都派有軍官指揮,決心阻止馬其頓部隊過河。亞歷山大看到這個情況,就想了個好主意,叫部隊向不同方向移動,使波拉斯拿不定主意。於是他就把部隊分成幾部分,自己帶著一部分來回活動,一方面破壞敵方的物資供應,一方面偵察較好的渡河點。其餘各隊他也都派軍官帶著,一隊接一隊地也是朝不同方向出動。在希達斯皮斯河這邊,供應物資從四面八方朝營地運來。這樣,在波拉斯看來,很明顯,亞歷山大已下定決心要在河岸長期駐紮下去。要等到冬季河水下落,以等待在許多地點可同時渡河的機會。他的船隊也在河上朝不同的方向航行,,把皮筏里塞上穀殼,河岸上都有部隊,不是騎兵,就是步兵。不給波拉斯任何喘息的機會,也不允許他選擇一個最適宜的地點來防守和集中兵力。此外,當時印度所有的河流都水漲流急,因為當時正是夏至季節,在這個季節里,印度大地上到處大雨連綿,而多數河流的發源地高加索山上的積雪也在溶化,從而大大地增加了各河的流量。但一到冬季,各河水位普遍下降,河身縮小,河水清澈。到那時,不少河流就可涉水而過。只有印度河、恆河(也許還有個別其他河流)是例外。不論如何,到那時希達斯皮斯河總是可以涉水過去的。
海達佩斯戰役的油畫海達佩斯戰役的油畫
至於在當前這個夏季,亞歷山大公開宣布,如果這時他受阻過不了河的話,他可以等待。明里雖這么說,暗中卻在窺伺,準備一旦有機可乘,就出其不意迅雷不及掩耳地偷渡過去。他看清楚,波拉斯本人駐守的那一帶河道是不可能渡過去的,那裡不但兵力強大而且還有許多大象,那些部隊裝備齊全、陣容嚴整。如果在那裡渡河,對方已準備好進行阻擊。他還想到,他那些馬匹甚至連登上對岸都不敢,因為馬匹一靠岸,那些大象將立刻向它們衝來,而且那些大象的巨大而奇怪的形狀和任聲怪氣的吼叫定會把馬匹嚇壞。甚至當他的馬匹在皮筏上渡河的過程中,老遠地看見大象,就會嚇得跳進水裡,不敢站在筏子上。於是他就考慮了一個偷渡的辦法;在夜間,他帶領大部騎兵在河岸上來回奔跑,高呼希臘衝鋒口號,人聲喧嚷,還用其他各種辦法搞得亂鬨鬨,一片喧囂,仿佛大軍馬上就要強渡的樣子。於是波拉斯就帶著他的部隊隨著聲響的方向在對岸平行奔走,把象隊也帶著。亞歷山大就是這樣牽著他的鼻子走,使他養成採取這種反行動的習慣。但這種事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波拉斯除了聽見高聲喊叫和衝鋒口號之外,沒有任何別的行動,於是他就不再隨著這邊的騎兵東奔西跑了。原來這些喧嚷都是假的,於是他就呆在營房裡,但在沿河各處派了偵察哨。當亞歷山大把波拉斯對付夜間行動的緊張狀態鬆弛下來之後,他又巧設了下述一計。
海達佩斯戰役布局海達佩斯戰役布局
海達斯佩斯河岸有一處象個半島似的岬角,河道在那裡繞了一個大彎。這個岬角上生長著各種樹木,非常茂密。對面河中還有一個島,也是林木森森,從無人跡。亞歷山大看到這個岬角和對面的那個島上都是繁密的樹木,足以蔭蔽他的渡河活動,於是決定就在這裡把部隊渡過河去。這個呷角和島嶼距離他的大本營大約有一百五十斯台地。亞歷山大先在沿河各處布置崗哨,崗哨之間保持可以互相看得見的距離。不論從哪一個地點口傳命令也都容易聽到。晚上讓他們到處喧嚷不止,點起熊熊篝火。這樣搞了好幾夜。
當亞歷山大決定強渡時,渡河的準備工作是在營地公開進行的。留下克拉特拉斯統帥營地駐軍,其中包括他自己那個騎兵團、由阿拉科提亞人和帕拉帕米薩斯人組成的騎兵部隊、馬其頓方陣中阿西塔斯和坡利斯坡康所率一個旅、以及附近一帶地區由各印度督辦率領的五千印度部隊等等。他命令克拉特拉斯先不要渡河,要等到波拉斯帶著他的部隊離開營地去攻擊亞歷山大時,或者等到探知希臘已打勝、波拉斯正率部逃跑時,再渡河追擊。亞歷山大接著說;“但如果波拉斯只率領他的部隊的一部分攻擊我,而把另一部分留下守衛營地,而且還留下大象時,那你就仍然不動。不過,如果波拉斯率領他的全部大象向我攻擊,只有一部分軍隊留駐營地時,那你就可以全速渡河。因為馬匹下船上岸時,最怕的就是大象。其他兵力不會給馬匹造成多大麻煩。”
克拉特拉斯接受的命令就是這樣。但在那個島和大本營之間,已經部署了邁立傑、阿塔拉斯和高爾吉亞斯所率僱傭騎兵和步兵。他們也已受命當看到印度部隊卷人戰鬥不得脫身時,就立即把兵力分批渡過河去。
亞歷山大自己選擇了夥友特別中隊,赫菲斯提昂、坡狄卡斯和德米特里亞斯所率各騎兵團,由巴克特利亞索格狄亞那和西徐亞(西徐亞人)來的騎兵以及由達海人組成的馬上弓箭手,此外還有從方陣中抽出的近衛隊,克雷塔斯和科那斯所率各一旅,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隊等。他帶領這些部隊與河岸保持一定距離秘密前進,以便在向已定的渡河點(那個岬角和島嶼)進軍中不致被發覺。到達後,還趁黑夜把早已運到的皮筏裝上穀殼,仔細縫好。當晚暴雨傾盆,亞歷山大的準備工作和渡河的企圖從而得到了更好的掩護。武器的撞擊聲和傳達命令的喧囂聲被隆隆的雷聲和嘩嘩的雨聲淹沒。大部分事先拆卸的船隻,包括三十槳大船在內,都已運到現場,並已秘密地重新安裝好藏在樹林裡。破曉前風雨已停,騎兵已登上皮筏,那些船也滿載步兵,沿島邊渡河,以便在他們繞過島嶼靠岸前,不致被波拉斯的哨兵發現。
然後亞歷山大登上一艘三十獎大船開始渡河。跟他在一起的有他的近衛軍官托勒密、坡狄卡斯、萊西馬卡斯(利西馬科斯),夥友之一塞琉古(塞琉古一世)(公元前301年成為敘利亞國王)以及近衛隊的半數。他們所率部隊則乘坐另一些三十槳大船。當他們繞過島嶼接近對岸時,已毫無遮掩、全部暴露了。岸上的敵哨發現他們來了,就飛馬馳去向波拉斯匯報。這時,亞歷山大第一個下船登岸,然後把其他三十槳大船上的部隊也都帶了上來。當騎兵正在陸續下船時(他事先已命令騎兵最先登入),他就把部隊部署好,然後帶著他們以戰鬥隊形前進。但未料到,由於地形不熟,登入地點並不是河對岸,而是另一個島。確實,這個島太大,因而原先並未發現它是個島。但它和對岸之間那條水道倒不寬。不過,一整夜的大雨已使河水暴漲,因此騎馬的人找不到渡河點。亞歷山大因此擔心要想完成渡河任務可能不得不從頭再來一遍,那就要費大勁。但最後還是找到了渡河點。於是亞歷山大就不避艱險帶頭搶渡。水道最淺處已達步兵胸脯以上,馬匹只能把頭露出水面。這條水道雖深,但終於成功地渡了過去。然後亞歷山大就從其他騎兵團中抽出精銳組成一個騎兵中隊帶到右翼,把馬上弓箭手擺在整個騎兵線的前面Z在騎兵之後,部署了步兵中的皇家衛隊,由塞琉古指揮;再往後是皇家團,挨下去是步兵衛隊,都按當天規定的次序擺列。在方陣兩翼部署了弓箭手、阿格瑞安部隊和標槍手。
亞歷山大把部隊這樣調度好以後,就命令總數約六千的步兵隊伍以行軍隊形和步行速度跟進。由於他本人似乎更擅長於帶領騎兵,於是他就只率領總數約五千的騎兵全速前進。他還命令弓箭手司令陶郎率領所部也跟騎兵一起全速前進。亞歷山大已拿定主意,如果波拉斯率以全部兵力向他進攻,他就用騎兵衝擊 的辦法輕易地把敵軍打敗,或者就採取守勢等待步兵前來增援。但 是,印度部隊如果由於馬其頓人這樣大膽強渡而嚇得狼狽潰逃,他就緊緊追擊,趁敵人潰逃時大量砍殺,殺得越多,留給將來的麻煩越少。
馬其頓近衛軍步兵在海達佩斯戰場馬其頓近衛軍步兵在海達佩斯戰場
不過,根據阿瑞斯托布拉斯的記載,說在亞歷山大的後續部隊從小島(關於島的大小,可參見上文。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所依據的與托勒密和阿瑞斯托 布拉斯二位史家所記似有不同。)過河以前,波拉斯的兒子就帶著六十輛戰車來到了。而且,如果當時那些印度兵從車上跳下來攻擊最先登入的那些馬其頓部隊的話,他們確實是有可能阻止亞歷山大過河的,因為即使無人阻擋,渡河已很困難。可是實際上波拉斯的兒子趕著戰車越過了渡河點,因此亞歷山大渡過時並沒遇到危險。後來亞歷山大派馬上弓箭手去攻擊這支戰車隊,沒費多大氣力就把他們趕跑,還打傷了不少。又有人說,實際上在馬其頓部隊登入時,波拉斯的兒子所率部隊和亞歷山大所率騎兵之間就曾發生戰鬥。他們說,波拉斯的兒子帶去的確實是一支優勢的兵力,而且亞歷山大還被他打傷,他的戰馬(名叫布西發拉斯)也被打死。它是亞歷山大心愛的戰馬,而且是被波拉斯的兒子親手刺中的。但托勒密(拉加斯之子)的記述和這個不同(我同意他這個說法),他也談到波拉斯曾派他的兒子去了,但不是只帶著六十輛戰車。理由是:波拉斯從他的偵察兵了解到,不是亞歷山大親自率領部隊渡過了海達斯佩斯河,就是他的部隊的一部分過了河。在這兩種可能的情況下,波拉斯都不可能派自己的兒子只帶著六十輛戰車去迎敵。因為,如果他派這些戰車去是為了進行偵察,那也太多,而且這種車輛撤退時很不靈便;如果派他去的目的是要跟已過了河的敵人戰鬥並且還要阻止尚未渡河的敵人強渡,這些車輛又遠遠不足以完成任務。托勒密所記的情況不是這樣,他說波拉斯的兒子帶到渡河點去的是二千騎兵和一百二十輛戰車。但由於亞歷山大行動太快,在他尚未到達渡河點時,亞歷山大早已從島上把最後一批部隊運過了河。
下邊這一段情況是托勒密敘述的:亞歷山大先派弓箭手去攻擊波拉斯的兒子所率部隊,但由於估計到波拉斯本人正率領全軍前來,亞歷山大就仍率領騎兵繼續向前沿陣地挺進,叫其他,希臘部隊在後跟進。當偵察兵向他匯報了印度部隊的確實人數時,他就帶著騎兵立即向敵人猛撲過去。敵軍看到亞歷山大親自率領密集的騎兵大部隊不是以一條戰線的形式而是一中隊接一中隊地向他們衝過去時,他們就後撤了。印度方面有多至四百名的騎兵倒地,波拉斯的兒子也被打死。那些戰車和車上的各小隊敵兵在撤退中也一起被俘。因為道路泥濘,車輛難於運轉,因而在戰鬥中毫無用處。
波拉斯聽到逃回來的騎兵匯報說,亞歷山大本人已率全軍過了河,他的兒子在逃走時已陣亡,還說已發現河對岸的大本營留守的?>克拉特拉斯也率領部隊正在渡河。這最後一條訊息使波拉斯立即陷入猶豫不決。但他終於下定決心,不論如何,都要以全部兵力向亞歷山大進軍,要跟馬其頓主力和他們的國王決一死戰。儘管如此,他還是留下幾頭大象和少數兵力駐守營地以便把克拉特拉斯的騎兵從河岸嚇跑。然後他就率領全部約四千騎兵、約三百輛戰車、二百頭大象和步兵精銳約三萬人,朝亞歷山大開來。到達一片無泥濘的、平坦而堅硬的沙地時,他認為這裡便於騎兵的調度和衝鋒,於是就叫部隊在這裡停下來。最前線布置一列大象,每隔大約十來丈擺一頭,以便在整條步兵防線之前再形成一條防線,這樣到處都可以嚇唬亞歷山大的騎兵。他估計在任何情況下,任何敵人都不敢在大象之間的空隙中衝進來。騎馬的當然不行,因為馬一見大象就驚,步兵更不行。因為在列隊向前推進的重裝部隊面前,他們無法前進,而且大象也會衝擊和踐踏他們。在這些大象後面部署的是步兵,處於第二線。實際上這些步兵縱隊或多或少填補了大象之間的空隙。此外,波拉斯還在兩翼部署了步兵,甚至延伸到大象防線以外。在兩翼的步兵之外又部署了騎兵,騎兵之前還部署了戰車。
波拉斯的部署就是這樣。亞歷山大看到印軍已擺好了戰鬥陣勢,就命令騎兵停止前進,等待後邊的步兵跟上來。當方陣迅速到達並與先頭部隊會合後,亞歷山大並未立即把他們組成戰鬥隊形帶領他們前進,以避免在他們累得還未喘過氣來的時候就驅使他們去對抗精神飽滿的敵軍;而是先把騎兵調過來,讓步兵休息,一直到他們恢復了戰鬥精神為止。當他看清了印軍部署之後,決定不從中央突破敵陣,因為那裡有一排大象擺在最前面、方陣也以密集隊形部署在大象的間隙中。正是由於波拉斯在作這種部署時事先已預料到的原因,亞歷山大才猶豫不前。因為亞歷山大知道自己的優勢在於騎兵,於是他就率領大部騎兵奔向敵人左翼,想在那兒發動攻擊。派科那斯率領他自己那個騎兵團和德米特里亞斯的那個團一起到右翼去。命令他;當敵軍發覺亞歷山大率領密集的騎兵部隊時,將立即把他們自己的騎兵調上來應戰。這時,科那斯應當率領所部保持在敵軍之後。亞歷山大又命令塞琉古、安提格尼斯和陶郎帶領步兵方陣,但先別投入戰鬥,而是要等到看見他本人所率騎兵把敵軍步兵主力和騎兵都打亂時再出動。
雙方已經在射程以內。於是亞歷山大就命令他的馬上弓箭手共約一千人沖向印軍左翼,以難於招架的排箭和馬匹的衝撞把部署在那裡的敵軍打亂。然後他本人率領夥友騎兵,趁敵軍已紊亂但仍保持橫列隊形、而騎兵尚未組成大編隊之前,就飛速奔向其左翼進行猛烈衝擊。
這時印軍也從各處把騎兵集中,在其側翼與亞歷山大所率騎兵平行移動以防其衝擊。同時科那斯也已率所部依令行動,開始在敵後出現。印軍看到這個情況,被迫將騎兵改為雙重隊形,以數量較大、戰鬥力最強的那一部分面對亞歷山大,另一部分則迂迴對付科那斯的部隊。無疑,這樣就立即把印軍的陣勢和盤算全都打亂。亞歷山大看到這個時機,恰恰在敵人騎兵向後轉時,就發動了對正面敵軍的攻擊。以致印軍甚至還沒等到亞歷山大的騎兵攻上來,就急急忙忙向他們自己的大象靠攏,好象是要尋找一堵友好的避風牆似的。這時,印度象倌趕著大象去阻擊亞歷山大的騎兵。馬其頓方陣也不甘落後,立即奮勇向前,迎擊大象,向趕象的印度人投擲標槍,跟著就把大象包圍,從四面八方向它們投槍射箭。於是,這場戰鬥就形成了過去任何戰役都未曾有過的局面。情況是,儘管馬其頓方陣異常密集,而那些大象左沖右撞,把馬其頓陣線撞了個亂七八糟。那些印度騎兵看到這裡的戰鬥已形成步兵對陣,就又繞了出去攻打馬其頓騎兵。但當他們在亞歷山大面前再一次吃敗仗時(因為不論在戰鬥力和戰鬥經驗方面,他們都遠遠不是亞歷山大的對手),他們就又朝大象那裡撤退了。這時亞歷山大的騎兵已集中成一個整體——這不是用命令能調集一起,而是戰鬥過程本身把他們逼到一起。他們不論衝到哪裡,都是先給印軍重大殺傷然後才撤走。這時大象已被擠到一個狹窄的範圍。這些大象胡沖亂撞,踐踏破壞。不管是敵是友,都受害不小。而擠在大象四周狹窄地帶的印度騎兵卻是兩面受衝擊,因此損失也就更大。很多象倌和大象被打死打傷。有些大象由於厭煩,又已無人駕馭,於是在這場混戰中也不再躲避,仿佛被臨頭大禍刺激得發了狂,不停地左奔右突,橫衝直撞,踐踏破壞,不遺餘力。但馬其頓部隊,由於有迴旋餘地,可以視情況自行決定攻擊:大象衝來,他們就退;大象一逃,他們就追。一直不斷地用標槍投射它們。而印度部隊卻與此相反:他們夾雜在大象之間往後退,正在受到大象更大的傷害。當大象精疲力竭,不再猛衝直撞,而是一面吼叫一面象船那樣慢慢後撤時,亞歷山大就親自率領騎兵把這一大幫團團圍住。然後向步兵發信號,叫他們把盾牌連線起來儘量互相靠攏,形成極其密集的隊形,整個方陣一齊前進。因此,印度騎兵除極少數逃脫之外,在方陣的進攻下全軍覆沒。印度步兵也是從四面八方受到很大殺傷,因為這時馬其頓部隊已緊緊地向他們壓過來。到後來,只要馬其頓騎兵哪裡有個空隙,印度兵就蜂擁而至,從空隙中往外逃竄。
這時,留在希達斯皮斯河邊的克拉特拉斯和其他指揮官,看到亞歷山大已取得顯著的勝利,也都率部渡河,頂替已經疲憊不堪的亞歷山大率領的部隊,精神飽滿地參加追擊撤退中的印度人,繼續給他們以大量殺傷。
印度步兵死亡近二萬,騎兵約三千,戰車全部被毀。波拉斯的兩個兒子、本地區的印度總督斯皮塔西斯、大象和戰車的指揮官們、騎兵全部指揮官、以及其他部隊不少指揮官,都被打死。所有倖存的大象都被俘。在亞歷山大的部隊方面,在起初進攻時為數六千的步兵中,戰死的只有大約八十人;騎兵方面,只有在戰役一開始就投入戰鬥的馬上弓箭手陣亡十名,夥友騎兵約二十名,其他騎兵二百名。
在戰鬥中。波拉斯表現得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統帥,而且也是一名勇猛的戰士。當他看到他的騎兵和象隊遭受屠殺,有些大象倒下,有些則由於無人駕馭因而到處賓士,猶如喪家之犬,而且他的步兵也已經大部犧牲時,在這種情況下,他並未照抄大流士三世大王的榜樣,在士卒面前率先逃命;而是相反,只要那怕還有一部分部隊仍然堅守陣地繼續戰鬥。他本人也繼續英勇作戰。但當他的右肩負傷之後——他在戰場上到處賓士時,全身都由極其堅固非常合身的鎧甲保護著(這種印度鎧甲後來人們都見過),不致受到投射武器的傷害,只有右肩一處無遮蓋——他才把他騎的大象掉頭撤退。亞歷山大看見他在戰鬥中表現得極其偉大而英勇,就不忍殺他,想保留他的性命。於是,他首先派那個印度首領太克西利斯去找他。太克西利斯騎馬來到波拉斯乘坐的那頭大象附近,在射程以外停下來,要求波拉斯也把大象停下,告訴他再逃也無用了,要他聽聽亞歷山大托他帶來的口信。波拉斯回頭一看,原來是他的老仇敵太克西利斯。於是立即撥轉象頭朝他衝來,想投他一槍把他扎死。真的,要不是太克西利斯及時撥轉馬頭趕緊跑開,波拉斯也許早就把他結果了。儘管波拉斯態度如此,亞歷山大仍然不生他的氣,而是不斷地派其他人去找他。最後派去的是一個叫邁羅斯的印度人,因為亞歷山大已了解到邁羅斯是波拉斯的老朋友。波拉斯聽到邁羅斯帶來的口信,當時他正渴得難受,於是就讓大象停步,從上邊下來。喝完水,精神恢復後,就讓邁羅斯立刻帶他去見亞歷山大。
於是波拉斯就跟著邁羅斯來到亞歷山大面前。亞歷山大知道他快來時,就帶著幾個夥友騎馬到陣線前邊來迎接。亞歷山大把馬勒住,欣賞著波拉斯魁偉的身材(他身高有五庫比特以上)和英俊的儀表。從他的風姿看來,他並未降服。而是相反,他表現了一個勇士面對著另一個勇士,在為自己的王國進行了光榮的戰鬥之後,面對著另一個國王。後來還是亞歷山大首先開口,他要求波拉斯說出他希望對他該怎么辦。據說波拉斯回答道:“亞歷山大,要象對待一個國王那樣對待我。”亞歷山大聽了他這個回答很高興,又說:“波拉斯,在我這方面,是會象你希望的那樣辦的;在你那方面,也提出你的要求吧。”波拉斯又回答說,一切都已包括在這惟一的要求之中了。亞歷山大聽了他這句話更加高興,於是就把波拉斯原有王國的主權交還給他。此外,還把甚至比他原來的國土更大的地區也劃給他。他就是這樣,象對待國王一樣對待一個勇士。從那時以後,他發現波拉斯在各方面都很忠誠。於是亞歷山大和波拉斯在海達斯佩斯河彼岸進行的那一場大戰就這樣結束了。時為賀季蒙在雅典執政期間的四五月間(公元前326年)。

戰役結果

此時亞歷山大手下的軍隊已經厭戰,亞歷山大不得不停止遠征,開始西歸,途中他擊敗了不服從他的部落,還派人進行了一系列探險活動,包括查明印度河入海口,尋找波斯灣,並繪製海岸地形圖,還想查清裏海究竟是海還是湖,等等。無論如何,馬其頓帝國的觸角伸向了印度,從而讓帝國的疆域空前擴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