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艷

海艷

風花雪夜的愛情是浪漫,雨中漫步的悠閒是浪漫,黃昏時賞日落的閒情是浪漫……究竟什麽是真正意義上的浪漫?其實浪漫什麽意思都不是,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海艷》中那些懾人的月色,那些詭異的夜晚,以及那些激情的波濤將會是怎樣一種浪漫,只有靠你我用心去體會。

基本介紹

  • 書名:海艷
  • 作者::卜乃夫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語言:簡體中文
  • 章數:12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名家推薦,圖書目錄,讀書評論,

基本信息

封面封面
中文名:海艷
作者:卜乃夫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

作者簡介

無名氏,原名卜乃夫,又名卜寧,江蘇南京人,1917年出生於揚州,40年代他以愛情小說《北極風情畫》、《塔里的女人》風靡一時,影響至 今不衰。40年代開始創作《無名書》(6卷)包括《野獸、野獸、野獸》、《海艷》等。他的作品還有青春愛情自傳《綠色的回聲》、散文集《塔里.塔外.女人》等數十種。

名家推薦

《海艷》的主題沒有別的,就是浪漫;甚至《海艷》的主角也不是別人,依然只是浪漫。
但浪漫是什麼意思呢?浪漫就是什麼意思都不是。因為“浪漫”的詞義原就是無邊無際,無方無所,不可界定,無從執著。它只是一點形而上的生命精神(其實連這也不是),可堪意會,無法官傳。它如果生髮於一個人的生命內部(例如當人獨對清風明月,修然有所契悟的時候),便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生髮於兩個生命之間(例如當兩人四日交投,一剎那問互有所契會的時候),也只是心心相印,而不足為外人道。
所以,浪漫基本上是不可言說的;不止不堪為外人道,甚至當事過境遷,便連為自己道都已多餘,而不免走樣。
但什麼叫不可言說?所謂言說又畢竟何義?當人獨對穹蒼,感清風之徐來,仰明月之朗照,此時是有言還是無言?有相還是無相?乃至,當情人相遇,彼此以摯情相感,以生命相許之際,渾然忘我,不知有漢,此時又算是有言還是無言,有相還是無相?如若此時果然是生命真情的自然流露,那么即使顯之於外的是驚天動地,其內在本質恐怕也依然是亘古無言的寂天寞地罷!
而如若當此之際,生命的真誠稍一虛歉,其外現的形跡稍欠自然,一種習氣、慣性、黏著,一種規格化、模式化、定型化便即時湧上,占據人的心靈,驅迫人的生命,而使人真我沉淪,但余軀殼。此時乃謂之有相,此相乃謂之語言。而此語言。是不但不足以表顯生命,且反而適足以障蔽生命的。所以,當語言浮現,便是浪漫的死亡。
所以,若語言當幾而發,過而不留,便雖有言而亦無言。反之,若稍涉沾滯,不免眷戀,那便即使無言相對,也自顯愁慘之相了。
浪漫是不可言說的,雖然當浪漫流行時,也未嘗無言。
而世人則恆是在言與不言間拿捏不準,也因此恆在浪漫與沾滯間忽此忽彼,時迷時悟。而迷悟相尋,便顯露出生命現實,一種辨證詭譎的歷程來。這歷程,或者是迴環而上遂的,於是痴迷執著,也不過是偶然的幻相,而未嘗不可以翻成人上達的資糧,但這歷程也可能是一惡性的循環,於是偶現的清明,也不過是乍喜還悲,反予人更大的失望,遂不免更向幽邃的地獄沉落。當然更經常的是載浮載沉,下不於沉淪幽冥,上亦無以仰接天光,便會覺得人生只是一無奈的存在,為造化所隨機播弄。這時,偶然的愛情是值得人狂喜的,但愛情的失落也同樣令人哀傷;當然哀傷之餘人也未嘗不有若干領悟,然而憂傷方愈也還可能再度為愛痴迷。於是愛與浪漫遂成一亘古的神秘與蠱惑了。
人於愛情的路上,畢竟是下沉還是上達?抑或是起伏浮沉?恐怕也是一亘古的不可確知罷?
在這本質的不可確定中,言或者無言,便也以一無限複雜詭異的面相,在一切參與者的面前倏忽閃現了。

圖書目錄

《海艷》說了些什麼?
一無名氏《海艷》修正版序曾昭旭
修正版自序
海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讀書評論

《海艷》是一巨幅油畫,是一支長歌,畫出了人生的瑰麗,唱出了愛情的淒艷。
這卷書主要寫印蒂在燃燒著的愛情中,尋找生命存在的真諦的過程。如果僅把它當一故事來讀,它確不失為一部優秀的言情小說,特別是那濃烈的抒情性敘述方式及富有創造意味的藝術感覺,把印蒂與瞿縈間的那種羅曼蒂克式的情愛寫得如火如荼,不能不讓人迴腸盪氣,感慨萬分。但是,如果只是把它看作一個哀艷動人的愛情悲劇故事,把印蒂看作是一個“始亂終棄”的偽君子,那實在與《無名書初稿》全書的題旨相悖甚遠。《海艷》在《初稿》中,是作者按照自己的創作意圖,有意安排的諸種人生面相之一,——他要讓印蒂必然地通過愛情尋找夢與詩,從中感悟愛情這個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對生命存在的最終意義。按照作者的意識,印蒂到底勘破了這場春夢,識破這種盎然詩意的虛妄性質,從而他再次被呼喚,被催促去進行新的精神漫遊與追尋,在新的行動中再去印證生命的真諦。
無名氏所以這樣寫,因為他知道,藝術、哲學、宗教都是源自生命,而生命也並不是虛幻地存在著,它必須藉一定的時空才能得以表現。生命本體必須具有生動可感的種種姿態,只有讓這種種可感的生命的姿態在一定的時空結構中去行動、去創造、去體驗、去感悟,才能在實踐的快樂與痛苦中勘破它的人生“面相”,在人類生存的更深處找尋它的存在意義。應該說這正是支持一個人上下求索的最內在的內驅力源。無名氏在《沉思試驗》中說過一席話,很可以看作是《海艷》的創作註腳。他說:“生命的各種姿態都是行動,思想也是行動。世界上沒有真實的靜。因此生命的進程本身絕不是數學的或邏輯的,但它們都以後者為其過程的解釋。分析與了解只是生命姿態的一種,而這一種亦不能給人最強烈最 高的沉醉。了解與分析是清醒的,絕不是沉醉的。因此他們有極沖淡極輕微的快樂,卻沒有極深沉狂酣的快樂。拿理智來衡量快樂是不正常的。只有拿風情才能正常的來衡量快樂。快樂絕不是一種詭辯或理論,而是有血有肉的感覺。”所以,不僅在《海艷》中,在其它卷中,這種追尋求索最深沉最強烈的大沉醉的生命力,外化為印蒂的有血有肉的感覺,並且,也只有走完所有的路程,包括生命的負面(魔性、沉倫、罪孽),才能最後達到新境界,而獲得新生。生命真諦將在這裡得到揭示,就如但丁與浮士德一樣,精神(生命)終於找到自己的歸宿。因為《海艷》只不過是寫印蒂勘破並超越“愛情”這一人生“面相”,所以他命定地要繼續遭受劫難,用血肉之軀拼出一條生命之路,尋找意義與歸宿。這樣,我們在閱讀《海艷》時,一方面欣賞它那瑰麗奇譎的藝術創造,欣賞它那既浪漫又優雅的愛情故事,一方面也應把它放到《無名書初稿》這個大系統中去理解、去感受,也應從哲學與宗教上去理解。作者還在《沉思試驗》中說道:“解脫者也能欣賞塵世的一切,諸如戀愛、肉慾、熱鬧、豪華。但他欣賞時是站在一個極高的觀點。他們要享受的,只是它們的剎那,而不是它們的永久。他知道,在智慧世界中才有永生,在官能世界中只有剎那。”他進一步說道:“只有站在‘永生’的觀點,才能透徹地了解剎那的美。這種美不只是慾念,而是距離的欣賞。換言之我們已把現實看成一座古希臘女神雕像了。”這兩段話透露了無名氏創作《初稿》時的視角、態度及方法。
如果說無名氏創作《無名書初稿》,出於那個宏大的構想,而把它放在一個極廣闊的背景上(中國的、世界的、乃至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話,那么《海艷》則是其中描寫的最富詩意、最具藝術魅力的一個片斷。因為在這片斷中不僅孕納著無名氏本人對歷史、對人類的哲學上與宗教上的探索與思考,使小說顯得博大精深,而且作者那種突出的藝術直覺力和精妙的藝術創造也使讀者心醉神迷,擊節讚嘆。
《海艷》的情節十分簡淡。雖是近四十萬字的長篇,其情節發展則只用“海上邂逅”、“西湖熱戀”、“海濱結合”、“愛情幻滅”來概括就基本可以了。在《海艷》中,情節好像僅僅是一種美,一種思想觀念的載體,其中大量的筆墨都被用來著力描畫刻寫印蒂對大自然、對愛情、對生命的直覺感受上。對讀者產生強烈感染力的也正是這一部分。
《海艷》一開始就濃彩重筆地描畫大海,像一個寫實派畫家,從不同角度捕捉大海的“實在”,又像一個現代派巨匠,運用既抽象又具體的藝術手段把自己對大海的聲、光、色、形的感覺錄畫下來。在他筆下,大海變得無限博大,無限奇瑰,無限神秘,因而無限地迷人。從南洋歸來的印蒂,在船上一直迷醉於大海的神奇魅力。從激烈的政治鬥爭中解脫出來的他,面對這無極無限的大海,感到:“生命不只有暴風雨,也有美麗與和平!現 在它就把純潔的和平捧給他,平靜他那曾被暴風雨激盪起來的急促血流。”“他現 在唯 一希望的只是一點聖潔一點美,一點夢:不折不扣毫不滲雜任何材料的夢。”要“用一個嶄新的觀點來看世界,看宇宙!”海的崇高存在,美的存在,進一步促使印蒂的精神發生蛻變,他開始了對美和夢的尋求。
就在這隻船上,印蒂與自幼分別早不相識的表妹瞿縈邂逅。此刻的瞿縈,對男人來說,已美得近於殘酷。這表兄妹倆都是精神漫遊者,都富有浪漫氣質,都在不停地尋找“圓全”。他們是在觀賞月色中的大海時發現對方的存在。雙方經歷了好奇、矜持、試探、溝通幾個階段,最後都以同樣的激情肯定了對方的感情與理智。這一章,作者寫得自由舒展熱烈,真如一隻月光大海鋼琴奏鳴曲,其曲調隨著兩人情緒的微妙發展而發展,使潛伏著的激情在月光大海景色的微妙變幻中逐漸高揚起來,最後兩人終於在狂風急雨中情急碰撞,迸濺出美麗的愛情火花。連狂暴的大海竟也增添了點嫵媚。但稍縱即逝。船到碼頭,兩人帶著微妙的情思,各奔前程。這一章為他們今後的愛情發展留下伏筆,同時也暗示出,由於二人過於看重精神追求,都是浪漫主義者、都有一種生命的饑渴感,他們的愛情也必然以幻滅告終。
歸來的印蒂退隱在西子湖畔,身心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美與和諧愜意的生活之中。他遊山玩水,追光逐影、或者訪友聽琴,或者吟詩看畫。他在日記中寫道:“一場大暴風雨後,來了一種靜靜靜靜的靜,我整個人似乎空靈化了。這靜給我一片甜。我匍飲這靜,如飲一杯蜜。這應該是我的歸宿。生命本該就是這片平靜。只有在靜裡面,人生才能吸取生命的美、愛和光。”“在生命里追求一種意義嗎?那只有歡樂,特別是美的歡樂。……只有美的歡樂最深、最真、最崇高,也最自然。在一剎那的驚奇和撼動里,我們的感官徹底沉浸了,它絕沒有一丁點騙我們。”印蒂的精神比起血與火中的他來正發生重要蛻變,在生活上,他由一個禁慾主義者轉變為一個享樂主義者。此時的印蒂是盡情地放縱感官享受——華屋、佳肴、良辰美景。他對自己反省道,“米開朗基羅的崩山裂岩的創世紀大混沌,我凝望得太久。現 在該看看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唇邊微笑。”可以看出,印蒂正全力追尋生命的美。此時他把整個自然界,把他所接觸到的生活任意地詩化、美化,並認為“凡能叫人快樂的都是‘圓全’。”
其後印蒂和瞿縈陷入愛情的角逐中,浪漫主義精神把他們推向極端,他們希望愛情永遠是詩,是畫,是遠山的夕陽,是斑鳩的咕咕叫聲,是說不完的夢話。為了保持愛情純潔的美,印蒂在咖啡店裡都不要點東西吃,因為“一個人最愚蠢的面孔,就是吃東西的面孔,這時候情緒難看極了,食慾把所有精緻感覺都歪曲了……”瞿縈則在日記里寫著“我愛你,親你,有時卻不顧它們沾一點塵土。”他們這種毫無人間煙火氣的情愛僅僅是建立在一種浪漫的空想上面,虛妄就是致命的弱點,這種愛情的幻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可以這樣說,《海艷》花費了五分之三的筆墨為印蒂與瞿縈的靈肉之愛到達巔峰而醞釀準備。當男女主角在美麗的海濱融化結合時,筆觸更細膩,更精緻。古今中外,各類文學作品對於男女情愛的描寫比比皆是,好壞優劣都存在,特別是赤裸裸的“性”描寫更不容易掌握分寸,寫不好,極容易流俗污穢。而無名氏在這方面技高一籌,他用詩的語言、哲學的思辨與宗教的情緒,把男女的情愛高度詩化、哲學化與宗教化,使整個做愛過程表現得莊嚴隆重,心動神搖,展出原始生命的狂野、舒張與歡樂。儘管裡面有對性的感受和誇張,但其中通過酣暢濃艷的語言,通過象徵的手法唱出了性的讚歌,在作一片氤氳華艷的詩境。如:“現 在,它華艷得像一片華艷的永恆。那成千百的紅玫瑰花瓣里是在永恆里飛舞,靜靜落下,任何巉岩峭壁都溶在這片紅熱里。所有驂黷混濁全變成一片火明。鋼流在輠旋。岩石在碎裂、萬萬千千紅熱大魂圍住他們蟒舞。太陽在永恆的星座上紅明燃燒。他們的愛情也在恆星座上燁燁燃燒。”
與瞿縈的肉體結合,使印蒂的精神追尋在感官享受中達到高峰。但是物極必反,達到巔峰的滿足與歡樂只是剎那間的事,再重複這種艷事,他感覺到“過度滿足後的疲倦”。由於疲倦而生厭,兩人儘管仍是山盟海誓,可印蒂進一步感到“過度重複後的遲鈍”,原來對愛情之永恆的美的結合開始懷疑,“生命是這樣的美麗,卻又這樣令人生厭。”一個神秘的聲音也對他說:“如果他再留下去,他所能做的只是千萬次的嚼臘的重複”。他似乎悟出,“人完全得到一切,也可能黯淡。”特別是當瞿縈提出結婚的問題後,印蒂感到更加空虛,還帶有幾分的恐怖。他問自己:“十二年來,他披頭散髮找,流血流淚地奔走,就只為找一個女人和他同住在一屋頂下,生一大堆孩子么?他畢生命運,今後必須像打死的老虎皮樣,釘掛在‘家庭’這個江湖膏藥店的壁上么?”他知道:他所追求的不朽的紅唇,不死的胴體,不死的美,她都不可能給他。鄭天漫妻子的死,唐鏡青愛情的失敗,使他進一步對愛情的永恆性質發生了根本的動搖。他對好朋友林郁說:“是的,詩不能拴住我了,也許我享受了太多的詩,也許我並沒有根本了解詩。但它的誘惑對我已失去彈力了,時間是可怕的。”
印蒂在痛苦中終於在那個永不滿足,必須尋覓下去的精神的催促下,拋棄了瞿縈。他的精神再次經歷重大蛻變,他終於勘破愛情這個人生“面相”,他必須追逐下去,追尋一個新的太陽,新的宇宙。“舊的歷史太陽,曾經燃燒過四千年,早已燒完了。新的殘缺太陽,曾有一兩座燃燒在地平線上,現 在也只剩下最後的殘輝,四周的歌聲再也掩不住它醜陋的黑霉斑。在絕望的天邊,必須升起新的太陽。也許他找不到,也許許多人找不到,但人類必須找到,一個新的太陽必須代替舊的太陽,一個新的宇宙必須代替舊的宇宙。人類不能永遠絕望下去。人類不能永遠在陰慘的深淵裡掙扎。”
如果說《無名書初稿》是以印蒂靈與肉的統一與分裂為基本形式,而不斷層層揭示,不斷超越構成的全過程,那么《海艷》則是這個全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印蒂為尋求所驅使,沉溺於柔情熱戀,放縱於感官享樂,他不同於那些以聲色犬馬為享受目的的人們,他是為了尋求美與夢。他務必自覺地在種種豪華與溫情中認真體驗,他看重享受本身就帶有探險性質,所以一旦勘破它的真相,就不能不離開它們,繼續作艱苦的精神追尋。這與<紅樓夢>中的“色即空”不同,這裡指點出,愛情固然是新生命存在的形式,但它根本就容納不了一個完整的意義。所以印蒂必須尋找完整(圓全)。實際上,在印蒂這個形象中就蘊含著五四以來青年們那種不斷追求,不斷幻滅的時代特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