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海灣鱘大約在2億2500萬年前出現在化石記錄中,並且在大約與鯊魚相同的時期演化成現在的形式。海灣鱘最初由弗拉基科夫(Vladykov)於1955年描述為“Acipenser oxyrinchus desotoi”。它是尖吻鱘(Acipenser oxyrinchus)的一個亞種,它是全世界27種鱘魚之一。鱘魚是可追溯到恐龍時代的古代魚類。屬名Acipenser意思是鱘魚,而種名oxyrinchus被翻譯為尖嘴。desotoi的亞種名稱是為了紀念西班牙探險家埃爾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在過去的科學文獻中沒有提及任何關於該物種的同義詞。
形態特徵
海灣鱘可以長到2.4米,重90.7千克。平均長度為1.5-1.8米。體色通常為淺棕色至深棕色,逐漸褪色至較淺的乳白色或白色腹面。
脊骨是軟骨的(類似於鯊魚),脊骨是進化的
鱗片,在頭部和身體上形成保護性裝甲。海灣鱘的身體呈亞圓柱形;頭部由一個延伸的吻組成,嘴前面的下巴上有四個
觸鬚。這些觸鬚是用來感知獵物的。像真空一樣的嘴沒有
牙齒,,並且在頭部的下表面突出。
尾鰭不對稱,上裂片長於下裂片。
近種區別
海灣鱘與
湖鱘(
Acipenser fulvessens)的區別在於它的嘴較窄,以及成對的背鰭和肛門前鰭(湖鱘只有一排)。
生活習性
習性:在棲息于海水中的過程中,生活在大陸架的淺海草床和泥濘沙質的海底。成年海灣鱘在河流中生活超過7個月,在一年中最涼爽的幾個月里返回河口或海灣水域。亞成體魚也參與這種遷移。在炎熱的夏季,海灣鱘聚集在河流深處的沙地和岩石底部以及泉水口附近。海灣鱘生活在淡水河裡中時,放棄進食,從而進行減肥。但是,在冬季開始進食活動時,一旦進入墨西哥灣,他們的體重就會大量增加。嘴沒有牙齒。主要靠吸食,食物包括有骨魚類和底棲無脊椎動物,如兩足類、等足類、螃蟹、蝦、多毛類蠕蟲和水生昆蟲幼蟲。生活在蘇萬尼河口附近的幼魚主要以兩足動物、等足類環節動物、雙翅目動物、柳葉刀、臂足類動物和植物材料為食。成年海灣鱘只在墨西哥灣河口和海水中棲息,為繁殖活動節省能量。
天敵:在淡水棲息地,海灣鱘已經非常有限的食肉動物,因為它們的大小和盔甲狀的鱗甲,保護它們免受傷害。鱷魚可能會在佛羅里達州的蘇萬尼河等河流中以海灣鱘為食。在墨西哥灣,包括鯊魚在內的大型食魚魚類可能是其捕食者。
分布範圍
海灣鱘魚被限制在墨西哥灣,從佛羅里達州的坦帕灣到路易斯安那的龐恰特林湖。其範圍還包括墨西哥灣從密西西比河到佛羅里達州蘇門尼河的排水。它也偶爾出現在德克薩斯州以西,從坦帕灣以南到佛羅里達灣的佛羅里達水域。主要分布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
繁殖方式
海灣鱘是溯河產卵的,這意味著它在大部分生命中都生活在海水中,並遷移到丹寧污染的淡水河中產卵。成熟的海灣鱘在靠近河流上游的地方產卵,整個夏天都在這些河流的中游和下游。
雌性在8-17歲之間達到性成熟,而雄性從7-12歲開始成熟。產卵發生在春季和夏季,遷移到淡水河中。一些研究表明,產卵發生在岩石基底上靠近泉水的地方。海灣鱘似乎是家鄉的產卵者,換句話說,它們回到自己出生的河流中進行自己的繁殖工作。來自其他河流的移群幾乎沒有數量再遷移。壽命至少為25-30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根據1973年《美國瀕危物種法》的保護,海灣鱘在1991年被列為受威脅物種。
種群現狀
1900年代初,北美水域的海灣鱘因魚肉和魚子醬而大量捕撈。海灣鱘是從1887-1985年在佛羅里達州捕魚的,二十世紀初收穫高峰。隨後產量下降,直到1986年漁場關閉。
瀕危原因
除了商業和娛樂性捕撈以外,棲息地的破壞和退化也是造成海灣鱘數量下降的原因。水壩阻止了鱘魚遷徙路線進入它們產卵的河流源頭。疏浚和減少地下水流量以及乾旱也可能導致適宜的海灣鱘棲息地減少。來自農業和工業的污染物可能導致繁殖失敗、幼魚存活率降低和海灣鱘的生理變化。
保護措施
美國聯邦政府授權的“海海灣鱘恢復和管理計畫”包括防止野生種群進一步減少,建立種群以防止該物種滅絕,以及建立能夠承受每條河流系統內定向捕撈壓力的自我維持種群。其他目標包括保護和恢復基本棲息地,研究生活史細節以及減少或消除意外死亡。2002年,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局和國家海洋漁業局正式為海灣鱘指定了“關鍵棲息地”,該棲息地由2738條河公里和6042平方公里的河口和海洋棲息地組成。佛羅里達州還制定了“海灣鱘養護計畫””。希望結束海灣鱘種群的減少,並最終達到可持續的水平。
物種危害
海灣鱘雖然不是故意對人類造成危害,但在佛羅里達州的蘇萬尼河裡卻被譽為“會飛的”魚。有海灣鱘跳出水面並傷害船夫的事件。由於體積大且盔甲重,傷者包括將人打昏、脊柱骨折、肺塌陷、脾破裂、肋骨骨折、面部傷口需要整容。一名受害者失去了四根手指,其中三根手指被重新接上,兩名男子在試圖避開跳躍的海灣鱘魚時將船駕駛到橋上時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