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也稱波斯灣,阿拉伯人叫它阿拉伯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內海之一。海灣位於亞洲西南部,是介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之間的一片狹長的海面,海灣往東通過荷姆茲海峽阿曼灣連線,出阿曼灣南口,通過阿拉伯海進入印度洋。

海灣地區總面積約為48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18億,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還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和外籍移民,絕大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灣地區
  • 別名:波斯灣
  • 地理位置:海灣位於亞洲西南部
  • 面積:約為481萬平方公里
  • 人口:約1.18億
地理環境,位置,氣候,主要國家,自然資源,戰略地位,國際關係,

地理環境

位置

海灣,也稱波斯灣,阿拉伯人叫它阿拉伯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內海之一。海灣位於亞洲西南部,是介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之間的一片狹長的海面,全長1040公里,寬180—320公里,面積約25.9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最深處102米。
海灣地區地圖海灣地區地圖

氣候

海灣地區的獨特的氣候是不尋常的地理條件和太平洋高壓共同作用造成的。在赤道上空的被烈日烤暖的空氣上升,並向北極地區移動。其中的一些空氣變冷,再度下沉到洋面上。海灣地區一年有8個月時間平均氣溫在40攝氏度以上,特別是在沙漠地帶,正午時分氣溫可能高達60攝氏度。如此高溫下,海灣地區的有錢人往常會選擇去北歐和西歐那些氣候涼爽的國家度假。這些國家之所以一般從下午4時才開始上班,就是因為要避開難以忍受的高溫。
軍隊在海灣地區演習軍隊在海灣地區演習

主要國家

海灣四周,從東向南,圍繞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8個國家,被稱為海灣國家,或海灣地區。海灣地區總面積約為48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18億,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還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和外籍移民,絕大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

自然資源

海灣地區有一條巨大的石油帶,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產區,它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有“世界油庫”之稱,其石油蘊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1125億桶,僅次於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約3.1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2.4%。 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海灣地區油氣資源豐富海灣地區油氣資源豐富
海灣地區油氣資源Gulf Area oil and gas resources,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這裡的海灣專指波斯灣,位於亞洲西南部,經荷姆茲海峽和阿曼灣通向印度洋,全長1040千米,是一條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際通道。海灣沿岸集中了8個重要的產油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卡達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歐佩克主要成員國。該區是一個完整的含油氣盆地,有國際級大油氣田101個,以及世界第一大油田蓋瓦爾和第二大油田布爾乾
1981年5月,海灣地區一些國家成立了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其成員國包括阿聯、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委員會的宗旨是實現成員國之間在一切領域的協調、加強成員國在各方面的聯繫、交往和合作,以及推動六國的工業、農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1990年 ,海灣地區石油剩餘可采儲量達890.542億噸,占世界的65.2% ;原油產量7.843億噸,占世界的26.0%。海灣沿岸是世界最大產油中心和石油出口地區。海灣地區天然氣蘊藏的總體情況。海灣國家蘊藏豐富的天然氣。
根據2005年初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海灣天然氣總儲量為719200億立方米,約占全球天然氣總儲量的40%,大體分布於10個氣田,其中卡達北部氣田為全球最大的非伴生氣田。海灣地區天然氣儲量與天然氣生產量的比極高,以目前的產量計算,可采年限為264年,而全球平均生產年限為67年,僅以海灣地區目前已探明天然氣儲量就可以維持全球26年的需求。

戰略地位

海灣及其周圍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國際通道。西方所需海灣石油的大部分,必須通過海灣唯一的出海航道荷姆茲海峽運出。如海峽被切斷,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經濟將受到致命打擊。因此,控制自海灣西岸經荷姆茲海峽過阿曼灣到阿拉伯海的這條海上東西通道,就成了美國的重要戰略目標。
海灣往東通過荷姆茲海峽阿曼灣連線,出阿曼灣南口,通過阿拉伯海進入印度洋。海灣及其周圍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國際通道。西方所需海灣石油的大部分,必須通過海灣唯一的出海航道荷姆茲海峽運出。如海峽被切斷,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經濟將受到致命打擊。因此,控制自海灣西岸經荷姆茲海峽過阿曼灣到阿拉伯海的這條海上東西通道,就成了美國的重要戰略目標。

國際關係

在海灣八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巴林、卡達)以及鄰近的土耳其、以色列等國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海灣地區的兒童玩具海灣地區的兒童玩具
20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和90年代的海灣戰爭,便是這種複雜關係的集中反映。作為冷戰後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積極介入、 干預海灣事務,當然是它所推行全球戰略的組成部分。冷戰后海灣地區國際關係的發展變化,再次印證了“利益原則”的決定性作用。在國際關係中,政治意識形態、民族傳統等因素與利益相比往往會居次要地位。科威特等國家親美抗伊、依靠世界霸權抵制地區霸權的做法,也將引起複雜的後果。
海灣戰爭後,海合會六國大力發展與美國關係。沙特、科威特和巴林允許美國在其境內建立空軍基地;上述3國和卡達允許美部署地面部隊,同意美在海灣地區設立中央戰區指揮部,監視該地區的事態動向。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阿曼還與美國簽訂了長期“聯合防務協定”,允許美使用這些軍事基地儲存美國武器裝備。同時海灣國家紛紛購買美國軍火,以加強軍事防務力量。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美長期駐軍海灣,且在阿以和談中偏袒以色列、壓制阿拉伯國家,堅持對伊拉克實施國際制裁,造成伊人道主義災難不斷加劇等,引起阿拉伯國家日益強烈的反美情緒。海灣國家也隨之調整了親美立場,逐漸拉開與美距離。
“9·11”事件後,美國內反沙特情緒上升,指責沙特資助恐怖主義,要求政府重新考慮對沙政策。大批在美留學、經商、工作的沙特人遭到美警察的監視、盤查甚至拘捕,沙資金開始從美抽逃,一些雙邊合作項目被擱置甚至取消。沙特政府對其公民在美遭受歧視極為不滿,要求美重新審議其中東政策,反對美國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特別是美國在沙特駐軍問題使沙特王室面臨來自國內越來越大的壓力,沙美關係面臨挑戰。
在21世紀,美國仍將倚重海灣石油,伊拉克將力圖打破封鎖,科威特、沙特將保持警惕,因此,新的軍備競賽和武裝衝突很難避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