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沼澤

在潮汐影響下生長耐鹽喜水植物的濱海濕地。它包括草本植物鹽沼(salt marshes)和木本紅樹沼澤(mang-rove swamps)。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濱沼澤
  • 包括:草本植物鹽沼和木本紅樹沼澤
  • 形成:潮流攜帶的泥沙在岸邊沉積下來
  • 類型:低沼澤和高沼澤
形成,類型,水文特點,資源及研究意義,參考書目,

形成

河口、海灣、瀉湖、沙嘴內側和具有寬緩水下岸坡的開敞海岸,波浪作用弱,潮流攜帶的泥沙在岸邊沉積下來,塑造了潮灘。沉積物中含有能為植物吸收的微粒礦物和有機質,為海濱沼澤的發育奠定了物質基礎。灘面增至平均海面之上後,暴露時間比淹沒時間多,水動力減弱,在光灘上漸漸出現稀疏、單一的先鋒植物。在一定的潮汐和供沙條件下,沉積物不斷從低灘向高灘搬運,植物的存在加速泥沙淤積。隨著灘面淤積繼續增高,海洋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小,土壤受淡水淋溶的機會越來越多,在平均大潮高潮位以上,空隙水鹽度顯著下降,植物蓬勃發展。由原來的團斑狀分布變為連片分布,由單一種變為數個種,由低等種變為較高等種。當灘面增高到極大潮不能到達時,海濱沼澤的發育結束。此後,環境受淡水控制,並逐漸演化為淡水沼澤或陸地。處在發展中的海濱沼澤,植物大量死亡後埋在土壤中,形成泥炭層。當泥沙來源中斷或海面上升很快時,海濱沼澤可出現退化現象。

類型

海濱沼澤按灘地高程和成熟度可分為低沼澤和高沼澤。在高沼澤和低沼澤之間常存在一個過渡帶。按植物的種類可分為鹽沼和紅樹林沼澤。前者生長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高緯地區;後者生長喬木和灌木植物,只出現在熱帶和亞熱帶。根據鹽度和潮差,海濱沼澤可分為六種類型;河口型、瓦登型或潮灘型、瀉湖型、海灘平原型、池塘型和圍墾地型。

水文特點

潮汐是海濱沼澤最重要的水文要素。由於近岸潮波具有駐波性質,水流到達沼澤往往要經過很長路程,沼澤內植物生長繁茂,所以沼澤表面的水流流速明顯地比向海一側的光灘上的弱。在正常潮汐條件下,沼澤表面平均流速一般只有幾厘米/秒。被海水淹沒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從低沼澤向高沼澤遞減。沼澤的前緣能被每個潮周期淹沒,而沼澤的內緣一年中僅為1~2次風暴潮涉及。一般,潮波在向陸傳播中受到海底摩擦,漲潮歷時縮短,落潮歷時延長,漲潮流速大於落潮流速。漲落潮平均流速之比值可達1.54。根據邊界條件和潮汐特性,可大於或小於此值;在河口,由於徑流的加入,還可出現相反的情況。在一個潮周期中,往往有一部分泥沙沉積在灘面上。砂和粗粉砂的沉積主要是自由沉降;而細粉砂和粘土的沉積主要由植物的阻攔、過濾動物的糞便化作用和化學絮凝作用引起。
沼澤中常發育樹枝狀潮溝系統。它為沼澤水循環增強了活力。潮溝起源於微起伏的積水窪地,通過向源侵蝕而獲得發展。潮溝的源頭通常在高沼澤。出沼澤後,潮溝逐漸消失在中潮位附近,也有的與潮下帶的水道連通。潮溝中水流流速比沼澤表面流速大得多。一般為每秒數十厘米。最大漲潮流速出現在漫灘之前,最大落潮流速發生在片流匯集潮溝之後。
海濱沼澤中波浪動力常較弱。在美國東海岸,在生長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低沼澤中,測得波高降低71%,波能耗損92%。但風暴來臨時,特別是它與大潮相遇時,沼澤內發生巨大洪水。波高流急,水體含沙量成倍增加,沼澤內出現強烈的沖淤變化。往往強大的底流沖刷植物稀疏的沼澤外緣,而拍岸浪則在沼澤上部形成由沙、泥、礫和貝殼組成的沖越扇。
沉積物空隙水的鹽度主要受下列因素影響:①氣候條件。緯度和季節的變化,使降雨和蒸發強度不同,從而影響鹽度。②沼澤所在區域海水的鹽度。在河口或淡化瀉湖,海水鹽度較低;而在鹹化瀉湖,鹽度較正常海水高。因此,在不同環境下發育的鹽沼中,土壤水鹽度不同。③沼澤相對於海面的高程。低沼澤經常為海水所淹沒,鹽度較穩定;高沼澤暴露時間長,蒸發或降雨的影響大,鹽度變差大。在河口或淡化瀉湖區,鹽度自沼澤前緣向陸逐漸增加,在平均大潮高潮位附近達到最大,然後向陸迅速減小。④排泄條件。地面坡度大時,排水條件好,鹽度較低;反之,鹽度較高。
沉積物空隙水中的氯度一般較上覆海水中的要高。Ca/Cl比值與這一規律相同, 而Mg/Cl、K/Cl、Na/Cl和Sr/Cl則相反。
地下水與潮水、降雨和蒸發形成統一的水文系統。漲潮後期和落潮初期,地下水位低於潮溝水位,地下水接受補給;落潮後期和漲潮初期,地下水位高於潮溝水位,地下水補給潮溝水。降雨使地下水位升高,鹽度降低;蒸發則相反。實際上,海濱沼澤水文是以上諸要素的平衡。

資源及研究意義

海濱沼澤為近海魚類提供豐富的營養,構成食物鏈的一環。植物是造紙工業的重要原料。廣闊的沼澤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天然的牧場、人工養殖場和鹽場。它為人類提供大片土地,圍墾鹽沼在世界上已有幾百年歷史。水網縱橫的沼澤是獨具特色的旅遊地。沼澤是潮汐的吸能地帶,它促進灘地淤長,有利於海岸防護。沼澤對沿海工業污染具有過濾作用。古海濱沼澤的研究對於探討海面變化和岸線進退歷史以及油、氣、煤和泥炭等礦藏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見沼澤)。

參考書目

V.J.Chapman,Salt Marshes andSalt Deserts ofthe World, Leonard Hill,London,1960.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地理·地貌》,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