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農牧化

海洋農牧化是以海洋水養殖和增殖為手段,發展海洋水產業的過程,包括海洋生物的農業式養殖和放牧式增殖兩大方面。它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的人工生態經濟系統和海洋生物開發相結合的工程技術,由目標生物的資源生產控制管理技術、目標漁場的環境控制技術、資源生產的地震預報技術等三大類似技術組成。在人工控制管理下,實現水產品有計畫的全面增產,實現海洋的農牧化生產。它是當今世界海洋漁業的發展方向,已引起各國的廣泛重視,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實現海洋農牧化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農牧化
  • 外文名:Sea Farming and Sea Ranching
  • 主題詞海洋科學
  • 內容:以海水養殖和增殖手段
  • 特點:增加海洋生物資源量
釋義,目的,海洋農牧化技術,社會意義和戰略意義,

釋義

海洋牧場的構想最早是由日本提出的。1971年,在海洋開發審議會上,日本第一次提出海洋牧場的構想。世界第一個海洋牧場是日本的黑潮牧場,牧場是由水面魚礁、給餌浮標和水下暗礁三部分組成的。水面魚礁用以吸引魚群,給餌浮標提供餌,水下暗礁為魚群提供棲息生養之處。僅這樣一個牧場,漁季可收入15萬美元。
在海洋水域中,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包括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和人工增殖養殖技術),對海洋環境條件進行改善。進行苗種的人工放流增殖。並加強資源保護,增加水生物植物的種類及其資源蘊藏量。提高水域生產力,或利用海洋水域資源,發展魚、蝦、貝、藻類及其他水生經濟動,植物的人工養殖生產,增加水產品的產量。海洋水域的環境改造和整備開發好比農田耕耘。牧場建設,放流人工苗種、人工養殖好比播種、放牧。在人工控制管理下,實現水產品有計畫的全面增產,實現海洋的農牧化生產。它是當今世界海洋漁業的發展方向,已引起各國的廣泛重視,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實現海洋農牧化目標。

目的

建造海洋牧場有兩方面的目的:一是為了提高某些經濟品種的產量或整個海域的魚類產量,以確保水產資源穩定和持續的增長:二是在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重點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生態漁業。

海洋農牧化技術

海洋農牧化包括海洋生物的農業式養殖和放牧式增殖兩大方面。它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的人工生態經濟系統和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相結合的工程技術,由目標生物的資源生產控制管理技術、目標漁場的環境控制技術、資源生產的支持技術等三大類系統技術組成。它與機電一體技術、新材料技術、環境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息息相關。
(1)資源生產控制管理技術——人工魚礁的建設
人工魚礁場是經人工摹仿自然又高於自然的人為工程,是對珊瑚礁場、礁群魚場的模仿和完善,並創造出超過天然系統的高產效應,是人工仿造的高產漁場。人工魚礁多種多樣,依形狀而論,有正方形、五角形、八角形等,單體高度達5-7m,空間容積為130-2253,重量達22-24t,多種形狀的組合魚礁,最大高度為10.5m,空間容積為423m3,重量達68.25t。依在海中所處位置分類,又分為沉魚礁和浮魚礁兩大類。建礁水深一般為3-40m。日本建立人工礁最深已達60m。
因為人工魚礁的設定是一項永久性的基本建設,所以要求對它的設計和構件既合理又標準。既要符合捕撈對象、誘集對象的生活習性又要符合人工建築物的原理,且構件要求標準化、系列化,以便使人工魚礁的建設施工容易、組裝方便。日本自1958年研製成功組合式大型魚礁以來,現有70多家廠商生產多種材料和多種結構、型號的魚礁。1989年, 日本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人工浮動魚礁,它裝有光纖水下照明裝置,用於誘集魚群;裝有各種聲納,用於監測魚群活動;還有測量海水溫度、鹽度、海浪、風等的儀器和設備,並能隨時把信息傳輸到岸上。目前,日本沿海新建人工魚礁的總面積達3 000m2,還計畫用10-15年的時間,在沿海建成5000km長的人工魚礁帶,使日本海洋水產品產量達到年產75X106t。
(2)目標漁場的環境控制技術——人工控制環境工程
指通過人造工程,使海洋環境適合海洋生物的生存成長,保障生物資源的穩定生產。這是藉助於工程技術手段,來調度海洋的動力作用,實現對漁場的控制。例如,為改善水質,而要進行的開挖水路工程、灣口改造工程、疏浚水道工程等,用以調節海水交換;為促進水體混合,而要進行的上升流工程,破溫躍層工程等;為控制水流,就要有突堤、導流堤、丁壩、開溝和循環流工程;為控制波浪,要有防波堤、潛堤、浮消波設施等;為改善底質,要有覆土、耕耘、疏浚、冶沙、清掃礁石、清除海底污物等工程。所有這些環境工程,都能因地制宜地用於改善環境、控制生物資源的有效開發,起到穩定生產的作用,保障海洋牧場的生產效益。近年來, 日本又提出了一項海水輸送陽光的工程計畫,即用光導纖維把陽光輸送懸浮在海下10m,容積為1000L的透明容器內,在裡面種植小球藻,為魚類創造一個覓食的環境,形成一個由人工控制的海洋生物鏈。
(3)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的支持技術——海域遮斷工程
在自然海域中,人為地控制漁群行為技術有遮斷、誘導、滯留養殖三大類。其中,海域遮斷工程就是用柵將海洋牧場隔開。過去採用網具作為隔柵,但由於網孔小,海洋生物易附著網孔,防礙海水循環。後來採用聲、光、電這些不影響海水自然循環的無屏障形式。聲音和光源作為屏障,魚類容易習慣,效果會逐漸減弱,而採用電為屏障,魚類不容易習慣,效果較好。目前,國外開發的電屏柵是一種“三極二位電位形式”的結構,它只適於小規模海洋牧場。這種電屏柵全長20m,呈半球型,它既可阻止放牧魚外逃,以及外敵魚入侵,又可不損壞自然海水循環。

社會意義和戰略意義

海洋農牧化提出的是一種指導思想,或者說是一種文化。它的社會意義是促使人們將海洋作為陸域土地一樣進行規劃與開發,從而建立起海洋農業意識,指導人類對海洋漁業資源的利用從狩獵式思維到現代農業的思維,從思想意識上使人類對開發海洋提升了很大的一個高度。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國家開發海洋水產資源的方針進行了調整,實行了海洋漁業“養捕結合、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引起人們對海水增養殖業的關注和投入其中的激情,社會性的海水增養殖研究、開發活動興起,有計畫地開發利用漁業資源在我國逐漸形成。海洋農牧化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它將人類從獵取海洋自然漁業資源的層次,提升到養護與高效利用的更高境界,其直接的貢獻就是推出了一個新興產業,該產業本身就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在這方面已有很多統計數字和討論,不再贅述。而海水增養殖產業的興起與發展,又對陸域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起到了拉動與推動作用。從對上游的拉動來看,它帶動了餌料、漁藥、設備、建築、地質勘探、打井、環保、活魚運輸、行銷等多個產業的發展,進而為這些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盈利空間。從推動下游發展來看,水產品的加工業從中大為受益。例如,用海藻能生產出的褐藻膠、瓊膠、卡拉膠、甘露醇和有機碘等幾十個海藻化工產品,而且還可以進一步將這些產品用於藥品、食品、農作物生長劑和化工原料。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褐藻膠生產國這一事實足以證明海洋農牧化推起的海水增養殖業具有巨大的社會經濟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不僅依靠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突破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更是依靠海洋農牧化改善了全國人民的膳食結構,增加了其蛋白質含量,增強了國民體質。另外,用基因轉移、細胞克隆、多倍體誘導、人工性別控制等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套用于海水養殖產業,從提高我國經濟的科技含量、以科技創新為源動力發展經濟的角度來看,同樣具有戰略意義。同時,在海洋農牧化的實施中,提高了人們的海洋國土意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