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貌學

海洋地貌學

海洋地貌學(marine geomorphology)是研究海岸及海底表面形態(地形)特徵、物質結構及其形成、演化和分布規律的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地貌學
  • 外文名:marine geomorphology
  • 一級學科:海洋學
  • 定義:研究海岸及海底表面性質的科學
  • 重要學說: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說等
  • 二級學科:海洋地貌學
發展階段,知識積累階段,學科產生階段,地貌學理論飛躍階段,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說,板塊構造說,

發展階段

知識積累階段

(1) 鄭和下西洋(1405-1433),繪製《鄭和航海圖》;
(2)1737年,Buache繪製大西洋邊緣海底深度圖;
(3)1872-1876年,“挑戰者號”的環球航行是現代海洋調查的開端;
(4)19世紀末,蒸汽機船舶的使用,在歐洲開展了以水產業為目的的大陸架地形地質調查;
(5) 19世紀末,橫跨大洋的海底電纜開始鋪設,提出了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和大洋中脊等地貌名詞。

學科產生階段

(1) 20世紀20年代回聲測深儀的出現,是海底地貌探測技術上的一次大飛躍。
(2) 20世紀20-50年代,戰爭的需要促使各國對海底地貌進行調查研究;德國測量南大西洋海底地形,美國對加利福尼亞大洋邊緣地貌進行了研究。
(3)二戰結束後,為爭奪海洋資源,促進各國對海洋地質調查進行研究。

地貌學理論飛躍階段

( 1) 1960至1962年,赫斯和迪茨綜合了當時已經發現的事實,首先提 出了海底擴張假說,在隨後的幾年裡,新的發現使海底擴張假說得到 了證實。到1970年,海底擴張說被普遍接受。
(2)1968年,板塊構造學說提出。板塊活動造成了多種多樣的海底地貌。
(3)1967-1969年,美國拉蒙特海洋研究所首次繪製了三大洋海底地貌 圖。
(4)1971年,還出現了D.L.Inman C.E.Norstrom運用板塊構造理論的海岸地貌分類。
我國研究起步較晚,主要有:
20世紀20年代馬廷英研究中國近海海底地形;
1958年,秦蘊珊研究中國近海大陸架地形。
20世紀60-80年代 的海洋地質調查中,做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調查:
耿秀山(1981,1983)渤海、黃海地貌圖;孫家凇(1993)東海地貌圖;陳俊仁(1997)南海地貌圖。

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20年代提出。他發現大西洋兩岸大陸邊緣形態相似,蒐集了 大量有關地質構造、古氣候、岩石和化石資料,提出大陸漂移構想。
一、大陸漂移說的證據:
大陸邊緣的形態;造山帶與地層學;古冰川及氣候的證據;古生物的證據;地磁學證據。
二、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論點:
1 石炭紀以前,全球只有一個大陸和一個大洋,前 者稱為泛大陸、後者稱為泛大洋;
2 大陸由較輕的剛性的矽鋁層組成,它漂浮在較重 的粘性的矽鎂層之上;
3 從中生代開始,在潮汐力和離心力的作用下,大陸逐漸破裂、分離,造成現在的海陸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陸分裂漂移的過程 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殘餘。
5 大陸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過程中,前緣 受到擠壓褶皺形成山脈,後緣由於矽鎂層的粘結、拖曳而脫落 形成島弧、島嶼。

海底擴張說

二戰期間及戰後,出於軍事和資源的目的,人類對深海進行了大規模調查,獲得了大量新發現。1960至1962年,赫斯和迪茨綜合了當時已經發現的事實,首先提出了海底擴張假說,在隨後的幾年裡,新的發現使海底擴張假說得到了證實。到1970年,海底擴張說被普遍接受。
海底擴張說主要內容:
1 岩石圈浮在軟流圈之上漂移。
2 地幔中存在熱物質上升引起的對流。
3 來自地幔上升的岩漿從洋脊湧出,冷卻後形成洋殼,洋殼不斷向兩側擴張。
4 洋殼(岩石圈)運動至海溝處向下插入地幔。
5 下插的岩石圈熔融消失,形成岩漿,從海溝靠大陸一側上升,形成大陸邊緣火山帶或島弧火山帶。火山帶的岩石類型主要為安山岩,稱為安山岩帶。

板塊構造說

一、板塊構造學說的創立過程
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構造運動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65年加拿大J.T.威爾遜建立轉換斷層概念,並首先指出,連綿不絕的活動帶網路將地球表層劃分為若干剛性板塊。
–1967至1968年期間,美國W.J.摩根、D.P.麥肯齊、R.L.帕克與法國X. 勒皮雄將轉換斷層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論述了板塊運動,確立了板塊構造說的基本原理。
–1968年,美國B.L.艾薩克斯、J.奧利弗和L.R.賽克斯進一步闡述了地震與板塊活動之間的聯繫,並將這一新興理論稱作“新全球構造”。
–1969年,麥肯齊和摩根提出了目前常用的術語“板塊構造” 。
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思想
1.垂向上:固體地球上層可劃分為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兩個圈層--上部剛性岩石圈和下墊的軟流圈。
2.側向上:岩石圈在可分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塊。板塊內部穩定,邊界為最具活動性的構造帶。
3.板塊是運動的,其邊界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分離擴張型,俯衝匯聚型,平移剪下型
4.岩石圈板塊橫跨地球表面作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的旋迴性:板塊沿分離型邊界的擴張增生,沿會聚型邊界的壓縮消亡。
5.岩石圈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來自地球內部,最有可能的是地幔物質對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