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與存在論歷史的解構

海德格爾與存在論歷史的解構

《海德格爾與存在論歷史的解構》是2008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繼傑。

基本介紹

  • 書名:海德格爾與存在論歷史的解構
  • 作者:宋繼傑
  • ISBN:9787214049155
  • 定價:23.00 元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8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海德格爾與存在論歷史的解構:現象學的基本問題引論》主要內容:“哲思”得“有譜”。西方傳統哲學有“理(logic)”、有“型(eidos)”,但沒“譜”。從康德的“ScPleftlata(圖型)”,經胡塞爾的“Horizon(境域)”,直到海德格爾的“Zeit-Spiel-Raum(時間-遊戲-空間)”,西方思想逐漸“靠譜”。海德格爾的思想最“有譜”。他不再嘗試所謂的思想革命、顛覆歷史、摧毀傳統,而是自覺地把傳統存在論題視為“哲思”之“譜”。“解構”作為“還原性建構”是“重演”和“裁適”哲學史,有重複也有創造,猶如弈士之“打譜”。
因此,儘管“實際性”隱含了“本真性”或只關涉本己時代的實際性,但實際生活/生命又以“沉溺/沉淪”為其構成性特徵,所以總是處於非本真的東西、被傳承的東西或以通常方式居有的東西之中,也就是處於“平均狀態”而喪失了從其源始處境而來的特殊的起源意義;而且,既然是一種構成性的特徵,“沉溺/沉淪”就滲透於實際生活/生命的所有“交道”和“環視”,尤其是它本己的按照“先行具有”和“先行把握”進行的具體解釋活動,哲學當然也不例外。
通過將“科學”、“理論”或傳統的“對象性思維方式”追根溯源至作為人類此在或實際生活/生命之首要構成要素的“操心”,海德格爾表明,“解釋學特徵”在人類全部作為或文化樣式中的首要性,顯然我們必須正視它帶來的消極意義:“實際生活/生命始終活動於一種確定的或傳承下來或經過修改或重新加工的被解釋狀態(Ausgelegtheit/interpretedness)。環視賦予生活/生命以其世界,這世界是按照這樣一些方面而被解釋的,亦即,在其中,世界作為操勞對象而被期待和遭遇;在其中,世界被投入各種任務之中;在其中,世界作為庇護之所而被尋求。這些方面多半不明確地可為實際生活/生命所支配;實際生活/生命通過習慣途徑更多地陷身於其中,而不是明確地把它們侵占。”①這意味著“操心”的具體實行軌道預先已經被規定。因為世界的被解釋狀態實際上就是生活/生命本身置身於其中的被解釋狀態,而在這種被解釋狀態中,生活/生命如何把自身納入操心之中,其方向和軌道已經被確定了;就是說,在那裡已經一道設定了生活/生命此在的一個確定意義(“作為什麼”以及“如何”),人在其中得以把自身保持在本已的先行具有之中。
《海德格爾與存在論歷史的解構(現象學的基本問題引論)》為《現象學的基本問題》的引論。《海德格爾與存在論歷史的解構(現象學的基本問題引論)》內容豐富,分析透徹,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存在論歷史的“復原”過程最終激活了存在之“潛能”、思想之“勢-力”。《現象學的基本問題》是海德格爾的一次“打譜”練習。

圖書目錄

作者的話
導言 解構存在論歷史的三個方案
第一節作為解釋學之途徑的“人類學的解構”
第二節作為基本存在論之任務的“存在論歷史的解構”
第三節作為存在論方法之環節的“現象學的解構”
第一章 康德的存在論題、知覺現象學和存在論差異
第一節存在不是實在的謂詞
第二節存在設定的知覺現象學
第三節存在不是存在者
第二章 本質、實存與製作
第一節本質(essentia)與實存(existentia)的差異
第二節本質、實存的起源與製作
第三節製作的現成性存在領會
第三章 海德格爾、舍勒與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
第一節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
第二節舍勒與康德
第三節海德格爾與舍勒
第四節“敬重”的存在論意義
第四章 “是”與“真”:邏輯的形上學基石
第一節系詞“是”的邏輯學諸理論
第二節“斷言”的現象學解析
第三節系詞“是”的存在論基礎
第四節斷言之“真(理)”的存在論基礎或存在性的“真(理)”
第五章《現象學的基本問題》與海德格爾思想的“轉向”
第一節從此在的時間性到存在的時間特徵
第二節從逸出時間性到時間的境域特徵
第三節轉向:作為超越境域的時間及其克服
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海德格爾與存在論歷史的解構(現象學的基本問題引論)》內容豐富,分析透徹,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哲思”得“有譜”。西方傳統哲學有“理(logic)”、有“型(eidos)”,但沒“譜”。從康德的“ScPleftlata(圖型)”,經胡塞爾的“Horizon(境域)”,直到海德格爾的“Zeit-Spiel-Raum(時間-遊戲-空間)”,西方思想逐漸“靠譜”。
海德格爾的思想最“有譜”。他不再嘗試所謂的思想革命、顛覆歷史、摧毀傳統,而是自覺地把傳統存在論題視為“哲思”之“譜”。“解構”作為“還原性建構”是“重演”和“裁適”哲學史,有重複也有創造,猶如弈士之“打譜”,下的是同樣的棋,思的卻是不同的處境和局勢。存在論歷史的“復原”過程最終激活了存在之“潛能”、思想之“勢-力”。

作者簡介

宋繼傑,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清華大學副教授。
主要經歷:
1987-1991:吉林大學哲學系 哲學專業 哲學學士
1991-1994:吉林大學哲學系 中國古代哲學專業 哲學碩士
1998-2001:中國社會科學院 西方古代哲學專業 哲學博士
碩士論文:從神話思維到功能思維——先秦儒家思維方式探源(導師:陳慶坤教授)
博士論文:柏拉圖《蒂邁歐篇》的宇宙論:一種內在的自然目的論的解釋(導師:葉秀山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