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震

海底地震

海底地震 submarine earthquake 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斷裂而發生的急劇運動。岩石圈板塊沿邊界的相對運動和相互作用是導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分布規律和發生機制的研究,是板塊構造理論的重要支柱。海底地震及其所引起的海嘯,給人類帶來災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底地震
  • 外文名:submarine earthquake 
  • 分布區域活動大陸邊緣大洋中脊
  • 定義:地下岩石突然斷裂而發生的運動
  • 機理:岩石圈板塊的相對運
  • 影響:引起海嘯
釋義,海底地震頻發區,形成過程域危害,形成過程,危害,

釋義

海底地震 submarine earthquake 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斷裂而發生的急劇運動。岩石圈板塊沿邊界的相對運動和相互作用是導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分布規律和發生機制的研究,是板塊構造理論的重要支柱。海底地震及其所引起的海嘯,給人類帶來災難。

海底地震頻發區

海底地震主要分布在活動大陸邊緣大洋中脊,分別相當于洋殼的俯衝破壞與擴張新生地帶。兩帶的地震活動性質截然不同。
海底地震
①活動大陸邊緣地震帶
位於板塊俯衝邊界,主體是環太平洋地震帶,此外還包括印度洋爪哇海溝附近,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溝南桑威奇海溝附近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球總量的80%。這裡既有淺源(<70千米)地震,也有中源(70~300千米)地震和深源(300 ~700千米)地震,地震帶較寬。震源深度通常自洋側(海溝附近)向陸側加深,構成一傾斜的震源帶,稱貝尼奧夫帶。全球幾乎所有的深源地震,以及大多數的中、淺源地震都發生在板塊俯衝邊界。全球最大震級(8.9級)即發生在這裡。
該處為分離型板塊邊界,只有淺源地震,地震帶狹窄、連續,寬度僅數十千米,釋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總量的5%。

形成過程域危害

形成過程

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斷裂而發生急劇運動,從而產生地震波向周圍傳播,並在相當範圍內引起大地震動的現象。地震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極不均勻,大部分地震是構造地震,且主要發生在海洋地區。岩石圈板塊沿邊界的相對運動和相互作用是導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分布規律和發生機制的研究,是板塊構造理論的重要支柱。海底地震及其所引起的海嘯,給人類帶來災難。
活動大陸邊緣的地震活動大致可分為:①海溝及洋側坡的小量淺震,多屬正斷層型,是大洋板塊沿俯衝帶向下彎曲引起的。②海溝陸側坡附近頻繁的淺震,多屬逆斷層型,一般認為導源於沿板塊接觸帶的匯聚擠壓作用,太平洋周緣的大地震大多屬於這種類型。③火山弧附近的小量淺震,在不同情況下,震源機制或為正斷層型,或為逆斷層、走向滑動斷層型。④構成貝尼奧夫帶的中源和深源地震,主要位於火山弧與弧後區之下。

危害

地面破壞
地面破壞,如地面裂縫、塌陷,噴水冒砂等。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衝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區的破壞。
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海底地震發生的同時,難免會從地心冒出很多有害氣體,會對海洋生物有嚴重的危害。
海底光纜的危害
海底鋪設了很多光纜,當地震發生的同時,會破壞海底光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