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經濟區

海峽兩岸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兩岸,以一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

背景,趨勢把握,意義,

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歷屆省委、省政府一直致力於結合福建的省情,確立福建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從而提升福建在全國區域經濟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從大念山海經到閩南金三角開放,從發揮閩東南地區優勢到建設海峽兩岸繁榮帶,從提出“四個專題”、三條戰略通道到最終建構完成海峽兩岸經濟區戰略,集合了全省人民的共同智慧,歷經了二十餘年的長期實踐,因此,它有著堅實的基礎和高度的可行性,是福建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最佳選擇。

趨勢把握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依然是相輔相成的兩股主要潮流。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此種潮流產生了對外、對內兩種經濟效應。對外是加速了中國大陸與周邊國家、地區經濟整合的規模與速度,從而也促進了整個東亞地區經濟的整合。對內則打破行政區劃,進行區域經濟合作也已成為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許多省市政府間雙邊經濟合作協定頻頻簽署,以省際開放為特徵的對內開放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個經濟區一邊璉加快內部整合,一邊對外擴張幅射,例如,珠三角已把原有的粵、港、澳經濟板塊拓展到包括福建在內的“9+2”泛珠三角經濟合作,長三角也在積極探索與安徽全面合作,共同打造以蘇浙皖滬三省一市為合作主體的“泛長三角”。
事實上,以大區域進行繞一規劃的構想,已經成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思路。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區域經濟板塊正擺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體現著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路,以便避面低水平重複建設,加快形成分工合理、重點突出、比較優勢得以發揮的區域產業結構,並進一步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和最佳化配置。福建建設海峽兩岸經濟區,強調對內與對外的雙向開放,正是面對區域經濟協作大趨勢的因應。

意義

任何地區經濟發展都是既有優勢,也有劣勢;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建設海峽兩岸經濟區就是要緊緊抓住求發展、求開放、求合作這三大主軸,揚長避短,強化優勢,以達致經濟發展的最佳效果。
福建的地理區位處於長三角與珠三角之間。這對於福建而言,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劣勢是福建與長三角、珠三角歷來經濟聯繫相對薄弱,又處在兩個經濟成長極的輻射範圍之外,受到南北擠壓。然而福建位於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連線點上,東臨台灣,靠近港澳,西連內陸,卻又構成福建有利的戰略區位優勢。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長江以南的“南中國經濟圈”整合的態勢呼之欲出,海峽兩岸經濟區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發揮著兩大經濟區整合的樞紐作用。通過東出連線台港澳,而對東南亞;西進整合江西等內陸省份,共同促進南中國經濟板塊的整合。依據區域經濟長極理論的墨汁和虹吸原理,海峽兩岸經濟區發展的樂觀前景是可以預期的。
追求全面發展與繁榮是海峽兩岸經濟區建設的目地,謀求全面合作是海峽兩岸經濟區建設的途徑,而堅持並強化對外開放,則是海峽兩岸經濟區建設的基礎。沒有對外開放就沒有福建今天的發展和地位。福建有200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港澳同胞中有100多萬人是福建人,台灣80%居民祖籍地在福建。以言港澳口,福建全省沿海可利用的建港岸線全長468.8公里,其中深化岸線長210.9公里,有7處可大規模開發建設5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港灣,可建設20—30萬噸的超大型深水碼頭岸線資源為全國這最。善用這些優勢,海峽西岸經濟區能夠成為中國大陸對外從事經濟貿易的重要地區。只要福建加強沿海港口的建設,同時加快建設通往西部出省的鐵路、高速公路、幹線公路的建設,不斷縮短東西時空距離,就能夠讓江西、湖南等內陸省份成為福建港口物流延伸的廣闊腹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