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濕地

海岸濕地

海岸濕地處於海陸相交的區域,受到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種因互的強烈影響,是一個生態多樣性較高的生態邊緣區。我國海岸濕地劃分為7種類型,即淤泥海岸濕地,幫礫樂海岸濕地、基岩海岸濕地,水下岩坡濕地,瀉湖濕地,紅樹林濕地和珊瑚礁濕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岸濕地
  • 外文名:Coastal wetlands
  • 處於:海陸相交的區域
  • 分類:淤泥海岸濕地等7種
定義和分類,分布,作用和現狀,紅樹林濕地,珊瑚礁濕地,我國海岸濕地存在的諸多問題,近岸沉積物污染問題突出,中國海岸帶的地質災害問題,非合理性海岸帶資源開發與海岸工程建設,

定義和分類

海岸濕地處於海陸相交的區域,受到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種因互的強烈影響,是一個生態多樣性較高的生態邊緣區,它不僅對保護岸線和維持生態功能有積極意義,而且是當地資料開發的基礎,本文在海岸濕地組成和成因基礎上分潮上帶、潮間帶和潮下帶3類濕地論述,並從沉積學、地貌學和生態學角度考慮,將我國海岸濕地劃分為7種類型,即淤泥海岸濕地,幫礫樂海岸濕地、基岩海岸濕地,水下岩坡濕地,瀉湖濕地,紅樹林濕地和珊瑚礁濕地。

分布

中國近海與海岸濕地主要分布於沿海的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港澳台地區。海域沿岸約有1500多條大中河流入海,形成了淺海灘涂、珊瑚礁、河口水域、三角洲、紅樹林等濕地生態系統。近海與海岸濕地以杭州灣為界,分成杭州灣以北和杭州灣以南兩個部分。
(1)杭州灣以北的近海與海岸濕地除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部分地區為岩石性海灘外,多為沙質和淤泥質海灘,由環渤海濱海和江蘇濱海濕地組成。這裡植物生長茂盛,潮間帶無脊椎動物特別豐富,淺水區域魚類較多,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良好的棲息場所。因而中國杭州灣以北海岸許多部分成為大量珍禽的棲息過境或繁殖地,如遼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江蘇鹽城沿海等。黃河三角洲和遼河三角洲是環渤海的重要濱海濕地,其中遼河三角洲有集中分布的世界第二大葦田——盤錦葦田,面積為6.6萬hm2。環渤海近海與海岸濕地尚有萊州灣濕地、馬棚口濕地、北大港濕地和北塘濕地。江蘇濱海濕地主要由長江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的一部分構成,僅海灘面積就達55萬hm2
(2)杭州灣以南的近海與海岸濕地以岩石性海灘為主。其主要河口及海灣有錢塘江-杭州灣、晉江口~泉州灣、珠江口河口灣和北部灣等。在海灣、河口的淤泥質海灘上分布有紅樹林,在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灘涂及台灣西海岸都有天然紅樹林分布區。熱帶珊瑚礁主要分布在西沙和南沙群島及台灣、海南沿海,其北緣可達北回歸線附近。目前對淺海灘涂濕地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灘涂濕地圍墾、海水養殖、鹽業生產和油氣資源開發等。

作用和現狀

紅樹林濕地

紅樹林素有"海底森林"之稱,是珍貴的生態資源。紅樹林具有防浪護岸功能,對維護海岸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生產力至關重要,並能減輕污染、淨化環境,是重要的生物資源和旅遊資源。近40年來,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來,由於圍海造田、圍海養殖、砍伐等人為因素,不少地區的紅樹林面積銳減,甚至已經消失。我國紅樹林面積已由40年前的4.2萬公頃減少到1.46萬公頃。1998年,廣東省南澳縣和深圳等地海域先後暴發大面積的赤潮,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廣東省生態專家一致認為,赤潮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紅樹林的大面積減少。
目前,我國已建立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6個、縣市級8個,保護區的紅樹林已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要真正實現紅樹林和紅樹林海岸的有效保護,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珊瑚礁濕地

珊瑚礁具有重要的環境價值、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我國珊瑚礁目前也正受到海洋污染和人為的嚴重破壞與威脅。如:海南省文昌縣清瀾港出海口東側的邦塘灣,鄰近海域有500餘公頃的珊瑚礁。近年來,由於濫采珊瑚礁,邦塘灣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據統計,到1990年6月,文昌縣境內年珊瑚礁挖采量達6000多噸,近岸珊瑚礁已所剩無幾,海岸遭受嚴重侵蝕,海水衝擊村莊,迫使居民舉家遷移。同時,由於對珊瑚礁的亂采、濫挖,海洋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遭受破壞,致使珊瑚礁魚類、貝類資源銳減。

我國海岸濕地存在的諸多問題

近岸沉積物污染問題突出

我國海岸地區的主要污染源為入海河口污染源、直排口污染源及近岸海域污染源。研究表明,重金屬、放射性廢物、有機物質及營養鹽在沉積中聚集並隨沉積物運移,產生二次污染,並已危及人類健康、安全、生物資源和旅遊資源等諸多問題。
赤潮的發生與海洋污染有直接關係。沉積物和與海底環境的相互作用受到海底地質和沉積物般運過程的強烈影響,成為難以治理的污染源,長期污染著海岸帶環境。海底沉積物污染又通過食物鏈污染海產品,危害著人民健康。而且,海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會污染供飲用的沿海淡水層。由於污染,我國一些海域的海底的海草出現退化,引起一系列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中國海岸帶的地質災害問題

調查結果表明,海岸侵蝕、港灣河口淤積、海平面上升、沿岸土地鹽漬化、海鹹水入侵地下淡水層、沿海地面沉降等緩發性海洋地質災害,目前已呈惡性發展趨勢。這些災害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分布更為嚴重。如:我國70%左右的沙質海岸和大部分處於開闊水域的泥質潮灘均存在著海岸侵蝕現象,河口淤積問題已經涉及到幾乎所有的重要河口。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帶來多方面的嚴重影響,最突出的影響是加重了海岸帶地區的自然災害。沿岸土地鹽漬化是風暴潮海侵、海平面上升、沿海地面沉降的必然結果。海鹹水入侵地下淡水層,嚴重破壞沿海地區的平衡,直接影響了沿海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沿海地面沉降已成為沿海地區許多城市的重大問題。繼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之後,河北滄州,浙江寧波、嘉興,廣西北海等中等城市也很嚴重。另外,近海海底滑坡、風暴潮和風暴浪每年也給我國造成近百億元的經濟損失。

非合理性海岸帶資源開發與海岸工程建設

海岸地下水資源和砂礦資源開發利用涉及到諸多環境問題,一些不合理的海岸帶資源開發與海岸工程建設,必須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然而,因為非合理性的海岸帶資源開發與海岸工種建設,給我國海岸帶帶來諸多環境問題。
一是因地下水開發而誘發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包括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鹽鹼化等現象,特別是地面沉降已給我國很多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二是我國於1990初期和中期發生了兩次海砂開採熱潮,由於對海砂開採造成的後果缺乏認識,開採行為盲目無序,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如:海岸侵蝕、海水倒灌等,導致耕地、植被、道路、堤壩等被破壞,養殖業、漁業生產受損。如何在保護環境的情況下,開發和利用海岸帶資源,已成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三是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發展,沿海地區的工程建設越來越多。如:港口建設、石油開採、高速公路修建、築壩、填海工程等。這些工程的布局和實施都需要海洋環境地質調查數據。如:1979年~1981年,在未進行綜合環境評價的基礎上,山東某沿海城市興建了港口工程,造成巨大損失,後來不得不將原來建造的大壩炸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