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三把刀

海寧三把刀

海寧三把刀是浙江省海寧市的傳統手工藝品。起源於清同治四年(1835),由鹽官“周順興鐵店”創立。因其產品質量優異,聞名遐邇。遠銷朝鮮、越南、新加坡、西德等國外展銷,博得殊榮。周順興鐵店系頗有名聲的百年老店,建國後一度中斷,80年代後恢復生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寧三把刀
  • 外文名:無 
  • 起源:清同治四年
  • 創立:鹽官“周順興鐵店
  • 優點:質量優異
  • 銷售國:遠銷朝鮮、越南、新加坡等
起源,藥刀,葉刀,廚刀,

起源

海寧三把刀”起源於清同治四年(1835),由鹽官“周順興鐵店”創立。因其產品質量優異,聞名遐邇。遠銷朝鮮、越南、新加坡、西德等國外展銷,博得殊榮。周順興鐵店系頗有名聲的百年老店,建國後一度中斷,80年代後恢復生產。今海寧周順興刀具實業公司與浙江省商檢局聯營,努力繼承其傳統工藝,精益求精,使“三把刀”重整雄風。每年生產葉刀10萬餘把,廚刀1.5萬餘把,藥刀500多把,在國內外供不應求。 以藥刀、葉刀、廚刀馳名的“海寧三把刀”,尤為“手心牌”藥刀最具特色,該刀剛柔兼備,鋒利無比。用以切半夏,片薄如輕紗,透明照人;各地藥商求購藥刀用以切割西洋參片,用斜切操作使小株切成大片,提高產品等級大受歡迎。

藥刀

據史料記載,其藥刀創始人周富亭,幼時為“周順興鐵店”女店主領養,他原本姓曹。周富亭13歲去諸暨學青刀爐手藝,四年藝成回店。周見當時市場上藥刀奇缺,而且價高利厚,便去杭州湖墅藥刀作坊觀摩,偷學技藝。後經試樣仿造,研究改進,終於製成了優質上品的藥刀。因其刀口明鋼系選用德國“手心牌”舊銼刀鋼,因此取名“手心牌”。再加上鍛鑄時千錘百鍊,淬火燒的用淮南塊煤、磨刀取鎮江丹徒著名的“孩溪盪磚”,使藥刀質量過硬,很快打入市場,當時南京、北京乃至雲南、貴州、新疆、黑龍江等地紛紛慕名而來;杭州胡慶余堂、北京同仁堂等著名藥店,都把它指定為專用產品,生意日益興隆起來。

葉刀

“三把刀”中的葉刀,是海寧的傳統產品。“周順興”在當地菜刀的基礎上改進鍛鑄工藝,製成了既薄勻又鋒利,價廉物美的葉刀,達到了切葉如髮絲,餵幼蠶正合適,大受蠶農歡迎。但傳說到了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聞說海寧有“葉刀”之名,認為與自己的名字“葉那拉氏”犯了諱忌,因此下禁令改成了“桑刀”的叫法。然而這“桑刀”與海寧民間用以嫁接桑苗的“桑刀”名同,分不清爽,於是只好各在前面加一個動詞,即成了“切桑刀”和“接桑刀”,但還是非常彆扭。要曉得民俗這東西一旦形成自己不成文的法規之後,就很難用人們的主觀意志去改變它的。因此等慈禧死了,“葉刀”和“桑刀”還是正了自己的本名。

廚刀

傳統的海寧廚刀,主要有兩種型號。一是圓頭闊刀,前段披精肉,鋒利無比,刀至肉成薄片,後段斬骨無痕,削鐵如泥,適用菜館酒家;另一種是家庭用菜刀,刀口略呈弓形,中段微凸,在稍有凹陷的墩板上也能運用自如。據說這種廚刀最早傳入京城的媒介是海寧陳家(陳元龍世家),因為鹽官陳家大官滿京城。他們回故鄉把地方特產廚刀帶入了皇宮的御繕房,御繕房廚師們用後感到與其他刀具優之無以倫比,後來成御繕房的專用刀具。關於“海寧三把刀”的傳人,另有一種傳說這“周順興”原是山東滕州打刀世家周鐵山的兩個兒子,即周順和周興兄弟倆。因在明代時周氏專為朝庭打鑄兵器而受過皇恩,因此清兵入關後,首要捉拿周氏一家。為了避難,父子三逃來浙江龍泉,開設了華國劍行,以打寶劍出名。當時清政府聞知好事,就命周鐵山為清政府打兵器,而周鐵山是條硬漢,寧死不從,結果被清兵殺害。兩個兒子連夜出逃,一路奔波,輾轉來到了海寧,被北門外的一家的鐵店收留。周順、周興根據當地銷路,借鑑了“山東刀”和“龍泉劍”各長處融為一爐,創造了遠近聞名的“海寧三把刀”。因此,“周順興鐵鋪”店號,為兩兄弟之名而譽滿江南,一直流傳了如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