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妖節

海妖節

海妖節是鴻蒙世界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為鴻蒙歷每年的三月十六日。在枳子城七國盟會鴻蒙元年十二月三日審議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妖節
  • 日期:三月十六日
  • 節日性質:地域性節日
  • 官方會議:枳子城七國盟會
描述,習俗,流傳,傳說,演變,遺產,資料,選美,

描述

本次經由七國盟會重新審定的海妖節起源於大雲國巨門灣、望海城和新城。這個節日的原本意義乃是紀念在第二紀的赤焰戰中陣亡的大陸生靈,包括人類、蠻族、精靈和妖獸等。赤焰之戰長達500餘年,其中以大雲城被毀分為兩段,而本次確定的日期就來自於傳說中人類到達新城的日子。據說這天大雲王在新城的南門舉行了入城式,來自大陸五個國家的軍隊或儀仗隊依次經過瓮城,接受檢閱。此後每年這一天,參與赤焰之戰的人類諸國都舉辦了具有各自國家風格的紀念。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這個節日與其他節日相繼融合、重生,其內容和形式都在發生變化,在第五紀的開始,隨著人員流動,這個節日也開始在其他國家流行。為了表示對文化多樣性的追求,七國盟會承認各地的自有特色,並對其中某些節日給予資助和保護性推廣。

習俗

(官方)大雲國新城仿古入城式、行軍儀式、女神海選;扼門城和對門城海軍閱兵式;巨門灣祭海儀式、萬人放海龍;海捕協會出海、開漁儀式;永鑑湖龍船表演、河燈表演;原固城追憶敘事詩表演;燈火峰和遮斷山長牆點燈儀式;(民間)鎖龍城鬼祭、面具舞、正義城鬼集說書大會、祭奠妖龍儀式等。

流傳

鴻蒙大陸有七大王國和將近兩百個小國家,其中七大王國除了大尤國,其餘的國家都有漫長的海岸線。在該節日流傳以前,在大雲國和大禹國就有祭海神、出海節、海歌大會等民間集市、聚會等形式,有些還具有行業協會的背景。
在赤焰之戰開始之初,人類的幾個國家互相攻伐,為了悼念亡靈、激勵士氣,大炎國、大禹國和大雲國等都有歸葬節(或者稱為戰歿紀念日、亡靈日)。這些紀念活動一般在太陽最後一絲光線沉入大海或者山後開始,人們從營地或家裡出發,提著五穀斗、舉著白帆、米酒,談論著死者生前軼事,走向墳地。人們在墳地圍攏,點起大火,給死者祭酒、滴雞血、燒紙錢、說書人唱《歸葬歌》《歸去容易再見難》《英烈錄》等故事,陪伴死者走過生死路,讓他們不感到孤單、恐懼,直到東方冒出第一絲太陽光才各自回家。
此時的儀式明顯帶有地域性。直到蚩龍沿大河北上,永鑑湖的大水淹沒大雲城。大雲王雖為女流,但也算是堅毅果敢之人,她立即傳檄各國,願意捐棄前嫌,與人類一同戰鬥。接著她帶領民眾離開水毀之城,前往永鑑湖上游,建立了新城作為國都。六大王國為了表達共同對抗妖神的決心,在新城的開城之日舉行閱兵式。在儀式上,大雲王代表大雲國向五國代表贈送市民證書和代表城市權力的城門鑰匙,然後聚集在新城的各國軍佇列隊走過南門,然後直接開赴戰場。此後每年為了表達對當時同舟共濟的感恩,大雲國都要舉辦仿古入城式。此外正在戰地駐紮的各國軍隊也舉辦閱兵、競賽和狂歡,使得節日更加豐富。
二百餘年後,大炎王煉成赤焰箭,這才真正結束了戰爭,延續兩百年的躲過閱兵式才告結束。但是民間形成的各種紀念和狂歡持久不息,例如鎖龍城形成的鬼節儀式、新城的女神評選、巨門灣的放燈儀式。隨著一百年後遮斷山脈長牆的建立,這一節日在官方有了新的延續形式,在長牆上形成了點燈儀式。在第五紀,點燈儀式擴展到了當初戰爭沒有波及到的東大陸。第三紀結束的時候,神王逐漸退出大陸,人類反抗神王的意識覺醒,與神王有關的紀念活動幾乎消亡殆盡。金雀衛的主要部分出海,留在大陸的也處於隱居狀態,所以除了極少部分的地區還有官方活動,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朝聖活動,而且多是支持蚩龍的叛逆者。在漫長的第四紀和第五紀的前半期,所有的紀念活動都站在神王的對立面,甚至出現了對殘暴的蚩龍的讚揚。
隨著第五紀的到來和人類反思的開始,才有人開始對這一節日及其後面蘊含的歷史事件進行研究和討論。到第五紀的中期,輿論的風向開始轉變。大陸的聯合考古隊在各地進行了多次大型的勘探發掘,此後的研究開始突飛猛進,一大批成果得到了發表和傳播。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蚩龍島的妖怪蚩龍與第五紀仍然居住於保留地或者保護區的蠻族不同,它盛行兇殘,完全沒有財富、地位和名聲的概念,它的戰爭更多的是對領地的渴求,更近似於妖獸對領域的渴求。所以此前有些人將其描述為受害者,將神王描述為殘暴和屠殺者,是非常不公平的。事實證明,正是因為神王的努力,人類的血脈才得以存續。
隨著這股新輿論潮流的傳播,那些民間的祭奠活動逐漸復興,而且有一些地區為了新潮和激進,竟然將自己以前毫無關係的活動與之聯繫起來,經過改頭換面,重新登場。到第五紀的末期,輿論已經形成了統一立場,國家級的祭祀和紀念活動受限從大炎國開始。以紀念戰歿者為基調的活動立即蔓延到了別的國家,直到大雲國義不容辭地接過了主辦國的接力棒。
這個節日被定為大陸的主要節日。但是為了保證文化的多樣性和傳承性,官方規定,各地形式各樣的紀念活動和節日名字也納入節日名錄,並給予表演、展示、培訓、競賽等活動相當規模的贊助。

傳說

關於海妖節的傳說很多,最流行的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來自於赤焰之戰,這也是官方都承認的版本。傳說第一代大炎王與大尤王因為爭奪北方的霸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且隨著戰爭的進行,波及的種族和國家越來越多。大禹王和大雲王對此產生焦慮,於是加入了戰團。戰爭進行到了兩百年後,盤踞蚩龍島的妖族在妖神蚩龍的帶領下,開始突出人類的圍困,並且沿著長河一路向北進攻,人類再次面臨滅亡的命運。此時蚩龍在上游決大湖堤壩,水淹大雲城以及周圍一千里。國都被毀之後,大雲王在大湖上游建立新城,倖存的人類千里行軍到達新都,並舉行了入城式。後世的海妖節便是這個儀式的延續和演化。
第二個傳說來自於大雲國西南方向的四個小國,在第五紀這幾個國家已經失去了獨立,實質上成為大雲國附屬的自治區,失去了軍權和外交權。但是在遙遠的神王年代,甚至更遠的時候,這裡的四個國家有著自稱創世三女神的三個女王統治。他們與歷代神王似乎有密切的關係,但是他們自己認為來自於虛無之主的神界,是與世界共生的神靈,以西地海沿岸出沒的海獸玄女為圖騰。在他們的故事裡,海獸玄女有著蛇神人頭,出沒風波里,來去如閃電,是他們的守護神。隨著第二紀的結束和第三紀的到來,以虛無之主的另一面(陰暗面)的名義出現的秘神逐鹿大陸,一時間攻城略地,所征服甚多。為了打敗秘神的殘暴統治,恢復神王秩序,七大神王的後裔與三大女神聯合,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才取得戰鬥的勝利。此後神王們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成為守護大陸的七大家族,三大女神則失去了影蹤。三個小國雖然日漸衰落,但其子民去也散落到了大陸的很多地方。祭海妖的儀式也一起留了下來。
第三個說法最早來自於七神殿博物院。其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的田野調查發現,關於海妖節的各種說法中,很多細節實則與其他神話和傳說有著驚人的相似,甚至有的只是其他傳說換了個名字而已。所以他們提出了一個“層累地造成海妖歷史”的概念,並把這個觀點延伸到了其他上古的傳說中。他們認為,關於海妖的很多傳說、故事、儀式和紀念活動都是後人強加上去的,並沒有 現實依據,有的甚至只是簡單的移植。為了廓清這些傳說,就必須研究各代資料,弄清楚每個細節在各代演化的過程,最後才能明白哪些細節是原始的,或者原發的東西。他們的理論雖然聽起來離經叛道,但是卻有著驚人的證據資料的支持。他們的初步結論認為,全大陸舉辦的海神節都應該來自於大炎國的無定河上游的一個小山村,那裡有人死歸葬、落葉歸根的觀念。

演變

從民俗學的觀點來看,海妖節與所有的節日一樣,都經過複雜的演變和融合,有一個國際性節日所具有的的原發性、融合性和再創造的過程。這使得節日的來歷和流變充滿了難以廓清的細節和迷霧。從主流觀點來看,海妖節的主體意義乃是為了紀念赤焰之戰中的戰歿者,儘管有人認為,這與他們祭祀祖先有關係,但是事實上這部分人已經很少。如果從這一點來看,這個節日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國際色彩。
除了祭祀和紀念的儀式,這中間還有著農業國家的痕跡,比如歸葬儀式。無論怎么考證,這其中都帶著農業人口對親人、往昔和糧食的懷念。對於大雲國來說,這個國家具有廣闊的海岸線,儘管地形和地貌非常複雜,研究人員還是願意將其歸類到海洋國家之類,即使在國家內陸山地,也能夠很容易得到海洋產品以及關於海洋的傳說。所以很有可能是這個產生於大炎國小山村的儀式,到了大雲國以後被移植和修改,才成為這種形式。
另外這個節日的歌舞、海船、出海儀式應該是後加的內容;在鎖龍嶺附近的恐怖儀式看起來也應該是後人的附會,因為當初的所咯工齡,應該是一片崇山峻岭,所以才會被當做封印蚩龍等妖族的墳冢。而關於美食和說書人,則更要到了第三紀的末尾才有。

遺產

在七國盟會通過的決議里,對海妖節的內容做了明確的表述,一致同意將這一節日的不同形式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以證明這個社會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盟會的附屬會議經過了15輪的磋商和爭論,最終海妖節列入這一名錄的代表作包括:
1、大雲國的仿古入城式和行軍儀式(行軍儀式還包括鴻蒙書院的行軍歷史)
2、大炎國的歸葬儀式,包括《歸葬歌》《歸去容易再見難》《英烈錄》等說書人唱本
3、扼門城的放海船、出海儀式
4、永鑑湖龍船表演、河燈表演
5、鎖龍城鬼祭、面具舞、正義城鬼集說書大會、祭奠妖龍儀式
6、大雲國西南四區的祭祖、尋根儀式

資料

關於海神節的主要資料都是來自於說書人的早期唱本。這些唱本沒有文字記錄,全憑口授心傳,隨意性很大。那些技藝成熟的老藝人,往往會根據說唱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情景隨時修改,甚至會隨口編造出新的情節來。但是根據文化史研究專家的研究,發現雖然詞語千變萬化,但是故事的主體總會露出蛛絲馬跡。人們普遍認為,《歸葬歌》《歸去容易再見難》《英烈錄》等三個唱本的歷史真實度很高。雖然這三個唱本也是不同時間由不同的人不斷添加構成,但是故事主體部分風格統一,藝術性很強,感染力重組,應該是由一個人完成的。“人生無常兮一去不返,維余魂魄兮歸家園。”充滿了惆悵、思念和回憶的味道。有的專家斷言,這些故事誕生於神王行軍途中,很可能當時戰事仍在繼續。
關於這三個唱本,流傳在世的有幾百種,分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演流派。七國盟會將大炎國的說書人海水先生的版本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非是說其他的版本不重要,而是為了更好地褒揚海水先生對傳統藝術形式的保留和回復。海水先生6歲起即跟隨說書人海連成學習,25歲第一次登台即語驚四座,50歲已經走遍大陸,訪遍名山,融匯百家所長,創立了自己的風格。但是他70歲的時候,重新回歸書場,說的確實自己年幼的時候老師的唱本。也許只有這個時候,他看遍了天下繁華,才能真正返璞歸真。他已經76歲,從事這門藝術70年整。

選美

選美一直是海妖節不可或缺的項目之一,所以在大陸各地舉辦的各種活動中,層出不窮的各種選美,諸如“女神”“國花”“最美祭師”“大陸小姐”“旅遊小姐”等,另外還有代言人、推廣人,歷年來代不乏人,大陸民眾也樂於參與其中。由此各地形成了獨特奇異的選美經濟。在這些林林總總的選美中,只有大雲國祭海神的儀式上可以用到最美女祭師、第一女神之類的人來主持儀式。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海妖節的內容,但同時也使得節日的商業氣息更加濃厚,從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當初的構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