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玉皇山烈士陵園

海城玉皇山烈士陵園

海城市烈士紀念館簡介

海城烈士陵園始建於1946年,當時這裡主要安葬沙嶺戰役犧牲的東北民主聯軍指戰員。新中國成立後,這裡又陸續安葬各個時期犧牲的烈士百餘位。1980年,增建了海城市革命烈士紀念館。1988年,被市人民政府批准為“海城市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12年,更名為海城市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中心。2013年,高起點、高標準重建市烈士陵園,現占地面積22621平方米。2014年,零散烈士墓陸續遷入海城市烈士陵園,共安葬烈士千餘位。2015年,獲中共海城市委員會、海城市人民政府“2013-2014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海城市烈士紀念館是海城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鞍山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是鞍山市國防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城玉皇山烈士陵園
  • 位於:海城市東南約1.5公里
  • 占地:1.55萬平方米
  • 安葬近:300名
詳細狀況描述,歷史沿革,價值評估,保護範圍,

詳細狀況描述

陵園坐北朝南,園內正中是烈士紀念館,烈士的骨灰和遺物。紀念館系現代式建築,磚石結構,白色水涮石外牆。展覽大廳居中,兩側是寄骨廳和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正廳舉架高大突出。正門上方為寬闊的雨搭,雨搭下四個等距離0.25×0.25米的水泥方柱做支撐和裝飾,外牆正面滿粘乳白色“馬賽克”(小型瓷磚)。水泥浮雕“烈士紀念館”五個行書體塗金大字,橫書在正廳外牆上方。
圖片圖片
紀念館大廳正中,是一組分別代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民子弟兵無名英雄群像,群像為石膏圓雕,通高2.82米,做工精細,造型逼真,令人望而肅然起敬。
環繞英雄群像的東、西、南三側還排列了八個特製木架,木架上分別安放了趙力耕、陳景星、馬文良、孟慶印、姚鐵民、羅常維、常恩多,楊光等八位烈士半身塑像,亦為石膏圓雕,高0.68米,寬0.5米,每位烈士塑像身後的牆壁上,懸掛鑲有烈士生平事跡的黑色木製鏡框。
大廳正面牆壁上懸掛描繪1946年沙嶺激戰的大幅油畫,左右兩壁分別為人民解放軍挺進東北和東北人民積極支前的大幅水粉畫。
在正廳兩側的寄骨廳和烈士遺物陳列室內,分別安著程樹義等32位烈士的骨灰和部分烈士遺物。紀念館後面,呈45度角的山坡系烈士墓地,依山勢整齊地排列了174座烈士墓,其中除1980年移葬於此的烈士羅常維、1981年移葬的烈士高健和張志遠等少數墓葬規模較大,形狀不一外,其餘均為統一規格的磚築,水泥罩面方形墓。
1980年10月,中共海城市委、海城市人民政府在陵園的最北端,為在沙嶺子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們修建了紀念碑。
紀念碑為磚築水泥罩面,通高1、75米,寬0、8米,厚0、2米。正面陰刻碑文:“解放戰爭時期沙嶺戰役烈士紀念碑。中共海城縣委,海城縣人民政府。一九八O年十月”。正揩縱書,37個字。
背面碑文亦陰刻,縱書正揩,全文如下:“八·一五東北光復,我黨我軍取故土上版圖,救難胞出水火,嗣當休養生息,重整山河,蔣介石悍然撕毀《雙十協定》,瘋狂進攻解放區,我軍民義憤填膺,於一九四六年二月發動沙嶺戰役,痛殲出關東犯之敵。英雄的人民戰士一往無前,英勇衝殺,前仆後繼,威震敵膽,使優勢之敵喋血黃沙,遭受重創。沙嶺戰役獻出生命之烈士,多系浮海東渡之魯健兒,亦有本地戰士和民工,為人民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立千秋不朽之偉業,建萬古流芳之豐功。英靈不泯,長存。今,憑弔忠魂,倍感創業之艱難,緬懷先烈,常思後者之任重。亟發揚艱苦奮鬥之光榮傳統,為實現四化做應有之貢獻,以無愧先烈於萬一。

歷史沿革

(1)1946年,修建玉皇山烈士陵園。
(2)1980年,修建海城革命烈士紀念館。
(3)1988年,將玉皇山烈士陵園和海城革命烈士紀念館合併為烈士陵園,並於同年被海城市政府公布為海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評估

烈士陵園館藏有大量現代革命文物、英雄人物塑像、照片、圖片,再現了海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擊日本帝國主義者以及人民軍隊同國民黨反動派殊死搏鬥,解放人民的光輝歷程,成為海城市對廣大民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它的建立對研究海城市及鞍山地區的革命史具有重要的價值,提供了實物依據。

保護範圍

東、南、西、北牆外20米為保護範圍。
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範圍外50米為建築控制地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