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裏希·特奧多爾·伯爾

(海因里希·特奧多爾·伯爾1917年12月21日生於德國科隆 - 1985年7月16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7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Heinrich Boll的一生都在與人類的缺點進行鬥爭,

他聲討戰爭,批評國家與社會,也批評大眾傳媒和教會·

在他身上體現了正氣和德意志精神,正因為這一點,他被稱為"德國的良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因裏希·特奧多爾·伯爾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德國科隆
  • 出生日期:1917年12月21日
  • 職業:作家
  • 主要成就:197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簡介

Heinrich Theodor Böll
(海因里希·特奧多爾·伯爾1917年12月21日生於德國科隆 - 1985年7月16日)
Heinrich BollHeinrich Boll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7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Heinrich Boll的一生都在與人類的缺點進行鬥爭,
他聲討戰爭,批評國家與社會,也批評大眾傳媒和教會.

人物生平

在他身上體現了正氣和德意志精神,正因為這一點,他被稱為"德國的良心"。
海因里希·伯爾 (1917~1985)
海因里希·伯爾(Heinrich Boll)1917年出生在科隆一個雕刻匠的家庭,1937年中學畢業後,曾在波恩一家書店裡當過學徒。1939年在科隆大學學習,不久即應召入伍,隨軍到過法國、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增長了不少見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在戰俘集中營里待了幾個月。六年戰爭生活的種種經歷,成為伯爾早期創作的主要題材。戰後除繼續在科隆大學研究語言與文學外,還當過木匠和人口統計員,因此對下層人民的生活較為熟悉,並在許多作品中有所反映。1947年起即開始發表作品,不久應邀參加著名的文學團體"四七社",成為該團體的核心分子。1951年成為專業作家後,作品更多,題材也更加廣闊深入。1970年任西德筆會主席,1971年至1974年任國際筆會主席。他曾獲得幾十種國際國內頒發的文學獎,作品已被譯成三十餘種文字。
早於1947年,伯爾即開始在報刊上發表短篇作品。1946年至1951年這段時間內,他的小說主要取材於二次大戰。他試圖通過戰爭的描寫,揭露和批判德國法西斯的滔天罪行。中篇小說《列車正點到達》(1949)、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裡?》(1951)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等,即系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些作品的基調較為灰暗沉鬱,反映了德國人民的厭戰情緒和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其中小說《流浪人,你若來斯巴……》對戰爭的原因有所揭露,含義較為深刻,能幫助德國人民認識戰爭的罪惡。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伯爾作品中反映的社會生活較前遠為豐富深刻。他著力描寫的是小職員、小商販、手工業者、民間藝人和孤兒寡婦等一些"小人物"的遭遇。雖然當時西德經濟正處於復甦過程,表面上十分繁榮,但這些小人物的命運依舊十分悲慘,他們終日苦悶彷徨,有的甚至掙扎在飢餓線上,苟延殘喘。從《一聲不吭》(1953)、《無主之家》(1954)及《九點半鐘的檯球》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伯爾的思想傾向。他的愛憎十分分明,對西德社會的種種不公正現象提出了責難,並且批判了復辟軍國主義的思潮。有的評論家把伯爾這一時期的作品歸入"不順從文學"之列,看來是不無見地的。

主要成就

1963年以後,伯爾的作品一反以前低沉壓抑的情調,對社會的罪惡表現出強烈的憤懣情緒。在長篇小說《小丑之見》(1963)中,作者以一個滑稽演員在愛情與事業上的失敗為主題,對天主教進行猛烈的抨擊,因而招致教會人士的反對。伯爾這種不妥協精神,在197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萊尼和他們》(即《以一個婦女為中心的群像圖》)中達到了頂點。它以一個橫遭迫害的勞動婦女為主線,塑造了各種典型人物,對西德的經濟、政治、道德觀念等方面進行全面性的批判。西德評論界讚揚這部作品是伯爾全部創作的結晶,稱它是1971年度的"歐洲之書"。至於1974年出版的中篇小說《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則塑造了一個性格倔強、帶有某些反抗精神的小人物。伯爾圍繞女主人公的遭遇,描繪了西德經濟界、文化界、司法界上層人物的醜惡靈魂和卑劣行徑,是投向資本主義社會的又一把利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