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黧豆

海南黧豆 (學名:Mucuna hainanensis Hayata)屬於 刺桐亞族 物種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南黧豆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薔薇目
  • 亞目:薔薇亞目
  • :豆科
  • 亞科:蝶形花亞科
  • :菜豆族
  • :黧豆屬
  • :海南黧豆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物種提示,

形態特徵

多年生攀援灌木。莖長達5米。
小枝無毛或具稀疏貼伏毛,具縱槽紋。
羽狀複葉具3小葉,長7-23厘米;托葉脫落;葉柄長6-11.5厘米;小葉紙質或革質,頂生小葉倒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6.5-8(-12)厘米,寬2.5-5厘米,先端驟然收縮成一短尾尖,具小凸尖,基部圓形,兩面近無毛,側生小葉極偏斜,長5-8(-11)厘米;側脈3-5;小托葉長2-6毫米;小葉柄長3-6毫米。
總狀花序腋生,長6-27厘米,每節具3花;花梗長8-10毫米,密被絲質短毛;苞片犬,包蓋花蕾,長圓形或寬卵形,長2-3厘米,被毛;萼筒寬杯狀,長7-10毫米,寬12-14毫米,密被絲質灰白色短毛和黃褐色剛刺毛,內面的刺毛更密;花冠深紫色或帶紅色,旗瓣近卵圓形,長和寬2.5-3.2厘米,先端微凹,基部具長2約1毫米的2耳,瓣柄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翼瓣長4.5-5.5厘米,寬1-1.3厘米,耳長約4毫米,瓣柄長約9毫米,龍骨瓣長4.8-5.7厘米,耳長約1毫米,瓣柄長約1厘米;雄蕊管長3.7-4厘米,花絲近頂部彎曲,花葯被毛;花柱線狀,長約4厘米;子房長約6毫米,密被硬毛。
果革質,不對稱的長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9-18厘米,寬4.5-5.5厘米,厚約1厘米,兩端漸狹,背腹兩莢縫各具2翅,翅寬約1厘米,有橫網紋,果瓣有斜向、薄片狀的褶襞8-12片,褶襞寬4-5毫米,具紅褐色螫毛;種子2-4顆,黑色,長圓形或腎形,長1.7-2.5厘米,寬1.5厘米,厚5-7毫米;種臍長約為種子周長的1/2-3/4。
花期1-3月,果期3-5月。

生長環境

海南黧豆生長於山谷、山腰水旁密林、疏林或低海拔灌叢中,常攀援在喬木、灌木或竹上。

分布範圍

海南黧豆產自於海南、雲南。越南北部有分布。
模式標本采自海南。

物種提示

立石庸一和大橋広好(Y. Tateishi & H. Ohashi)曾經將海南黧豆(Mucuna hainanensis Hayata)歸併於淡黑黧豆則認為海南黧豆雖然在淡黑黧豆彎異範圍之內,但仍然有足以區別於淡黑黧豆的特徵。她指出:淡黑黧豆的頂生小葉極少短於13.5厘米,側脈通常7,莢果線狀長圓形,其長寬比為2-3:1,褶襞粗而厚,稍斜升,約25片,其地理分布在東喜馬拉雅、緬甸、寮國、越南、泰國、菲律賓。她將海南黧豆作為淡黑黧豆的變種。編者認為:海南黧豆頂生小葉較小,側脈較少,每邊3-5條,旗瓣略短於龍骨瓣之1/2,莢果短而寬,長寬比為2:1,褶襞較少,8-12,約為淡黑黧豆褶襞數之1/2,質地較薄,很斜升,相距寬,其地理分布在我國海南和越南北部,不與淡黑黧豆分布區重疊,足與淡黑黧豆相區別。因此不宜作為淡黑黧豆之變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