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昌江縣東南部,與白沙、樂東、東方三縣相毗鄰,面積29980公頃(2003年),主峰黑嶺海拔1560米。

1980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建立,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長臂猿及其棲息生態環境,是中國唯一以保護黑冠長臂猿及生境的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海南省昌江縣東南部
  • 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區域面積:29980公頃(2003年)
  • 保護對象:黑長臂猿及其棲息生態環境
  •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特徵,土壤特徵,水文特徵,保護對象,生物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管理機構,科學研究,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1980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面積為2139公頃,管理機構為霸王嶺黑長臂猿自然保護區管理站,股級事業單位建制,隸屬廣東省人民政府領導,歸口霸王嶺林業局管理。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將霸王嶺長臂猿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6626公頃,並將機構名稱定為“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但仍為股級事業單位建制。
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至29980公頃。
2009年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正處級單位;隸屬海南省林業廳管轄,為獨立的法人單位。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轄區為國有林區,無地方行政單位。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島西南部山區,地理經緯度範圍為:北緯18°57′~19°11′,東經109°03′~109°17′,西北自昌江黎族自治縣大章村及白沙黎族自治縣金波農場,西南到昌江黎族自治縣保芬老村、大炎老村及南方村,東到白沙黎族自治縣子保村、打炳村和昌江、白沙兩縣行政區界。2003年總面積2998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10540公頃,緩衝區面積為8910公頃,實驗區面積為10530公頃。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質地貌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地貌形態以花崗岩為主,間有變質岩和沉積岩。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雅加大嶺斧頭嶺、黃牛嶺三大山脈。地勢南高北低,地形破碎複雜,多為山地、山谷,全境海拔350-1560米,最高嶺為黑嶺,海拔1560米。

氣候特徵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四季不明顯,受季風影響大,一般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4月為乾季,以東北季風為主,3、4月間偶有短暫的寮國熱風影響,每年5月到10月為濕季,有雷雨和颱風,年均溫21.3℃,最熱月均溫22.8℃(5月),極端高溫37.5℃,最冷月均溫13.5℃(12月),極端低溫1.1℃。平水年降雨量1657mm,雨量主要集中在7~10月份,隨海拔升高雨量逐漸增加,相對濕度加大,山上多見霧露。年平均相對濕度84.2%,林內土壤終年濕潤。

土壤特徵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成土母質多為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土壤以磚紅壤為代表類型,隨海拔增高逐漸過渡為山地紅壤、山地黃壤和山地草甸土。土體多為次生植被覆蓋,坡地土層80-100厘米,石礫含量約30%,腐殖質層厚度約5-10厘米,枯枝落葉層厚約5厘米。

水文特徵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表水大部分屬海南昌化江水系,部分屬南渡江水系,內有三條主要大的河流:南堯河、七差河、南七河。區內昌化江支流有雅加河、通天河、榮兔河、子宰河等幾條小型支流,分別發源於雅加大嶺、斧頭嶺、黃牛嶺,迂於霸王嶺林區山林盆地之間,注入昌化江匯入北部灣大海,流程短、坡降大,最終落差達高1500m。其中雅加瀑布陸地落差110m,平均徑流0.8m3/s,雨季最大可達1.5m3/s,長年流水不涸,為水電資源和農林業灌溉提供了保證。

保護對象

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對象主要有:
海南長臂猿及其棲息地
海南長臂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據資料記載,20世紀初,海南森林覆蓋率達90%,全島各縣均有長臂猿分布。海南長臂猿僅存於海南省霸王嶺自然保護區這片熱帶山地雨林“孤島”里。
熱帶雨林及其生態系統
包括溝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綠林和山頂矮林生態系統。
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及其生物多樣性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維管束植物220科967屬221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葫蘆蘇鐵坡壘海南粗榧3種,國家二級保護的有蕉木、油丹、海南風吹楠、蝴蝶樹、金毛狗等17種;有高等動物28目85科365種,昆蟲14目134科2097種,菌類17目38科335種,蕨類植物36科73屬13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海南黑長臂猿、雲豹孔雀雉、巨蜥、海南山鷓鴣、蟒蛇6種,國家二級保護的有海南水鹿、綠皇鳩、白鷳、原雞、山皇鳩等46種。列入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有牛背鷺、綠鷺、大白鷺、黃嘴白鷺等42種,列入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的有彩鷸、金(斑)鴴、金眶鴴、大沙錐等14種。
景觀資源
山地雨林、溝谷雨林、雅加瀑布、山頂矮林、石峰、石榕生境、溫泉、地下洞穴、雙龍潭、石灘等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種及千年古樹。
水源地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昌化江支流有雅加河、通天河、榮兔河、南澆河、南堯河、乙勞河、乙在河、烏烈河、子宰河、戴密河等幾條小形支流,發源於雅加大嶺、黃牛嶺、斧頭嶺,迂迴於霸王嶺林區山林盆地之間,注入昌化江匯入北部灣大海,是海南昌化江、南渡江的發源地和松濤水庫、石碌水庫的主要水源地,也是海南省西線蓄水池。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概況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油杉、海南翠柏、雅加松、南亞松等樹種是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特有的。保護區林下還有豐富的藥用草本植物。保護區內已知有維管束植物220科967屬2213種,其中包括蕨類植物36科73屬131種;裸子植物5科8屬13種;被子植物179科886屬2069種。其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葫蘆蘇鐵、坡壘、海南粗榧3種,國家二級保護的有蕉木、油丹、海南風吹楠、蝴蝶樹、金毛狗、水蕨、蘇鐵蕨、海南梧桐、蝴蝶樹、山銅材、半楓荷、華南栲、海南紫荊木、駝峰藤、海南石梓、鉤葉藤、藥用野生稻17種。有菌類17目38科335種。
植被類型
植被大致劃分為幾個類型。
①溝谷雨林
呈小面積條狀分布在海拔400—800m範圍內的溝谷地形中。主要代表種有母生、加冬、雞毛松、海南粗榧,分布有母生群落、雞毛松群落。
②低山雨林
分布在海拔600m以下,是保護區緩衝區和實驗區植被的一部分,也是保護區外有森林旅遊開發潛力的絕大部分,主要代表種有青梅、科禮、野生荔枝、紅羅、榕屬的絕大部分種,一方面有絞剎、附生的奇異現象,另一方面因土地瘠薄,形成只有一個喬木層的半落葉季雨林。分布有野荔枝群落、紅羅群落、青梅群落、小尖榕群落、三角楓群落、雞尖群落。
③山地雨林
在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占地面積最大,從海拔600—1000m的各種地形條件下均有分布,成為保護區植被的主體。林相終年常綠,林冠呈現波浪狀起伏。
山地雨林是熱帶地區山地垂直自然帶的代表植被類型。它是霸王嶺保護區內以至整個林區的主體植被,組成以樟科、殼斗科、山礬科、茜草科、羅漢松科等科植物為主,尤其是表現在存在著明顯的優勢種,截然不同於在典型熱帶雨林群落中“不存在優勢種”的現象,而以陸均松和線枝蒲桃占有較大優勢,故可稱之為陸均松+線枝蒲桃群叢組。其它分布有油丹群落、紅稠群落、野荔枝群落、山油棕群落,一般有三個喬木層、一個灌木層、一個地表層,層間植物豐富,板根現象明顯。
④山地常綠林
分布於熱帶山地垂直帶上熱帶山地雨林與山地矮林之間,海拔約1000~1400m,在雨林群落類型中常出現一些針葉樹種,如海南油杉、雅加松、陸均松、廣東五針松、南亞松等。分布有海南油杉群落、雅加松群落、南亞松群落,一般只有二個喬木層、一個灌木層、一個地表層,附生植物多,攀緣植物少,優勢種的蓄積量占絕對優勢。
⑤山頂苔蘚矮林
分布在海拔1400m以上的孤峰或狹小的山脊附近。主要代表種為華杜鵑、黃背青崗、五裂木,分布有華杜鵑群落。層間植物少,苔蘚植物豐富,少見板根現象。一般只有一個喬木層、一個地表層。
經濟物種
藥用植物:如雞血藤、杜仲、過江龍、黃連藤、雷公藤、野豆蔻、沙仁、沙羌、益智、海南粗榧、七葉一枝花等。
觀賞植物:有鳥巢蕨、萬年青、棕竹、魚尾葵、蒲葵、桄榔、桫欏、野生花卉等;同時還有大量的芳香植物等。

動物資源

海南長臂猿海南長臂猿
概況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高等動物28目85科365種,昆蟲14目134科2097種,菌類17目38科335種,蕨類植物36科73屬13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海南長臂猿、雲豹、孔雀雉、巨蜥、海南山鷓鴣、蟒蛇6種,國家二級保護的有海南水鹿、綠皇鳩、白鷳、原雞、山皇鳩、虎紋蛙、海南大靈貓、小靈貓、獼猴、穿山甲、黑熊、海南水獺、海南青鼬、海南兔、巨松鼠、黃嘴白鷺、紅隼、黑冠虎斑鳽、褐冠鵑隼、鳶、褐耳鷹、赤腹鷹、鳳頭鷹、雀鷹、松雀鷹、鹰鵰、蛇雕、白腹山雕、林雕、白頭鷂、斑尾鵑鳩、橙胸綠鳩、厚嘴綠鳩、緋胸鸚鵡、褐翅鴉鵑、小鴉鵑、領鷳鶹、斑頭鷳鶹、褐魚鴞、領角鴞、黃嘴角鴞、褐林鴞、灰喉針尾雨燕、銀胸絲冠鳥、藍翅八色鶇、藍背八色鶇46種。列入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有牛背鷺、綠鷺、大白鷺、黃嘴白鷺、松雀鷹、白頭鷂、灰鶴、扇尾沙錐、大沙錐、藍胸秧雞、丘鷸、林鷸、磯鷸、青腳鷸、白腰草鷸、普通夜鷹、白腰雨燕、三寶鳥、藍翅八色鶇、毛腳燕、金腰燕、家燕、紅喉鷚、樹鷚、田鷚、山鶺鴒、白鶺鴒、黃鶺鴒、紅尾伯勞、黑枕黃鸝、紅尾歌鴝、北紅尾鴝、黑喉石、烏灰鶇、虎斑地鶇、白眉地鶇、淡腳樹鶯、鱗頭樹鶯、矛斑蝗鶯、黃眉柳鶯、鴝(姬)鶲、北灰鶲42種,列入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的有彩鷸、金(斑)鴴、金眶鴴、大沙錐、針尾沙錐、磯鷸、白腰雨燕、林鷸、青腳鷸、大白鷺、家燕、白鶺鴒、黃鶺鴒、灰鶺鴒14種。
動物區系
按照動物地理區劃,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東洋界華南區的海南亞區範圍。在所有的繁殖鳥類和獸類中,東洋界成分超過80%,其餘的多為廣布種,古北界成分很少。
根據霸王嶺主要植被類型和地形地貌條件,鳥獸動物可以劃分為4個動物群,分別是:熱帶溝谷雨林動物群,棲息于海拔400—800m的低地和溝谷雨林內;熱帶山地雨林和山地常綠林動物群,處於海拔600—1400m的山地;山頂矮林動物群,處於海拔1400m以上的山頂或孤峰;低山雨林和山地草坡動物群,分布於海拔350—800m的低山雨林和草地。
代表物種
1、黑長臂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長臂猿是世界四大類人猿之一,完全無尾,屬於高等類人猿,有許多與人類相似之處,如血型、染色體、月經周期、妊娠周期等。目前僅生活在中國海南島和雲南省南部熱帶、亞熱帶局部地區。體長50厘米,體重7~8千克。它喜愛家族群居,常以小群體(2~6隻)生活在一起,占據一定地域,棲居、取食、攀躍活動均依賴於森林環境。 壩王嶺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長臂猿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和食物來源,使其得到較好地保護和繁衍,從而使該種群保存下來。
2、孔雀雉又名諾光貴、灰孔雀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孔雀雉雄鳥身長6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幾乎純白色的細點和橫斑;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綠色金屬光澤的絢麗的眼狀斑,象孔雀羽毛上的孔雀斑一樣,故名之。壩王嶺自然條件,為孔雀雉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和食物來源,使其得到較好地保護和繁衍,從而使該種群保存下來。

管理機構

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為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正處級單位;隸屬海南省林業廳管轄,為獨立的法人單位。
保護區實行“三級管理體系”,即管理局——管理站——管護點三級管理模式,管理局下設行政辦公室、科研教育科、保護宣傳科、計畫財務科、項目辦公室5個科室,9個管理站(監測站),11個管護點(監測點),4個瞭望台。

科學研究

由於保護區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研價值,吸引了國內外許多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到保護區進行考察和科學研究。
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先後實施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援助的“人與生物圈”科研課題、ITTO國際熱帶木材組織的“熱帶天然林可持續經營”示範等項目,協助進行了海南長臂猿馴化、室內繁殖等研究;接待了參加“中日兩棲爬行動物學術討論會”的日本、美國、瑞士等國專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技術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香港亞洲影視公司、香港中藥研究所等國內外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及國際組織的專家來保護區參觀、考察;還與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合作開展海南長臂猿行為生態學研究,且與國際動物學會駐北京項目代表處擬開展“社區共管活動”的研究。
自1980年建區以來,保護區與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合作共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海南長臂猿種群生態研究”,掌握了海南長臂猿種群結構、活動習性、繁殖習性、食性等基本情況。此項目研究成果初步揭開了海南長臂猿的面紗,為進一步研究海南長臂猿奠定了基礎。1984—1989年,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中山大學合作進行了自然保護區植被調查,初步了解了保護區植被類型及重要樹種分布狀況。
1998年,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會同原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進行了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及其分布專項調查,掌握了種群數量及其分布狀況。

生態價值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掌握海南黑長臂猿個體、種群大小、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發展趨勢等各方面信息,尤其是查清出海南黑長臂猿生態、繁衍的主要生態因子以及棲息地的動態變化,為制定切實可行性的海南長臂猿的保護計畫以及為其適生環境的恢復、營建、資源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海南壩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原始林木種類達1400多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樹種如見血封喉、陸筠松等有27種之多。保護區生長的熱帶蘭花,名貴品種有五唇蘭、象牙蘭、冬鳳蘭等。此外還有珍貴的雲豹、黑熊、水鹿等多種珍稀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