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三寶

海內三寶

海內三寶指清朝末年所發掘的三尊青銅器,分別為大盂鼎毛公鼎西周大克鼎。均出土自陝西省寶雞周原遺址附近,其中大盂鼎、毛公鼎同屬於晚清四大國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盂鼎,毛公鼎,大克鼎,
  • 出土地點:陝西省寶雞市眉縣(盂)、岐山(毛)、扶風(克)
  • 館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
  • 所屬年代:西周
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

毛公鼎

毛公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圓腹,口沿上聳立著兩隻高大的耳朵,半球狀深腹,腹下三隻獸蹄形足敦實有力,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誌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從濃重的神秘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毛公鼎內腹部的499個字銘文,是迄今為止西周青銅器上最長的銘文。
毛公鼎及銘文毛公鼎及銘文

大克鼎

大克鼎,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形體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字型工整,筆勢圓潤,銘文前段14行有陽線格欄,後段格欄制范時除去。銘文用筆厚重質樸,筆勢遒勁雄偉,形體舒展、挺拔,雖用圓筆,也有其偉岸與雍容之態度。大克鼎出土於清末金石學和金石書法鼎盛時代,故其銘文書法在當時倍受推崇。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
大克鼎大克鼎

大盂鼎

大盂鼎,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一組,即李家村)。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是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與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西周周康王時期著名青銅器。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徑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鼎身為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以饕餮紋帶,三足上飾以獸面紋,並飾以扉棱,下加兩道弦紋,使整個造型顯得雄偉凝重,威儀萬端,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內容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國,周代忌酒面與,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輔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時記載給盂的賞賜。清代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眉縣禮村,一說出土於岐山。為該地郭氏所得,後歸周雨樵。這件周康王時的大盂鼎,是現存西周青銅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莊穩重,渾厚雄偉,典麗堂皇,為世間瑰寶。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異凝重、雄奇恣放質樸平寶等數類。大盂鼎屬於瑰凝重這一類,銘文大字,字型莊嚴凝重而美觀,故在成、康時代金文中,以書法的成就而言,當以大盂鼎居首位。
大盂鼎大盂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