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是一部關於走路的歷史。在作者索尼爾的筆下,走路不再是平日裡再尋常不過的移動方式,而是一種探索,一種儀式,一種沉思。雙足直立行走為人類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古往今來的城市變遷與走路有著怎樣的關係?文學作品中屢見不鮮的“行者”與那些酷愛漫步、健行的文人學者們又為何沉迷於走路這一如此質樸的行為呢……當行走將我們的身心和世界融為一體候,這一切的問題便都找到了答案。索尼爾以其豐富廣博的學識,優雅洗鍊的筆觸,為我們編織了一部關於走路的獨特歷史,引領我們漫步於哲學、歷史、文學、建築學等人類歷史的智慧之林,沐浴這一亘古不變的行為為我們所帶來的驚喜。 海報:

基本介紹

  • 書名: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
  • 作者:麗貝卡•索爾尼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頁數:312頁
  • 開本:32
  • 定價:36.00
  • 譯者:刁筱華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6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309639
  • 品牌:新星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編輯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編輯推薦:天底下還有什麼比走路更自然而簡單的事呢?但是對於本書的作者來說,走路是一種將心理、生理與世界融鑄於一爐的狀態,彷佛三個音符合成一個和弦,開始有了極親密的對話。
索爾尼以其萬花筒式的關照,不僅能做橫向的聯繫,更能自古一路漫行至後現代,深刻捕捉盪一種行走本身絕美的韻味,並希冀提醒讀者能發現做為一個行人,當四周景致隨著步伐緩慢展開之際,所能體現的單純喜悅。

作者簡介

麗貝卡·索爾尼現居舊金山。多年來她為雜誌及包括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及丹佛美術館在內的美術館,撰寫過不少關於視覺藝術、公共空間,景觀、環境等議題的文章。
除本書外,索爾尼著有《移棲之書》、《荒野之夢》等多部作品。2010年被 “Utne Reader”雜誌評為“25位改變你人生的人”之一。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如寫走路和它的歷史,索爾尼把更多的篇幅花在大自然中的漫遊。相比起都會的逛街,荒野漫遊好像更有靈性。
——梁文道
如果沒有看《浪遊之歌》,你大概不知道走路、散步有這么大的學問。
——蔡康永
請細細讀,慢慢走,傾聽內在心靈的聲音,感覺周遭環境的脈動。
——韓良憶

名人推薦

如寫走路和它的歷史,索爾尼把更多的篇幅花在大自然中的漫遊。相比起都會的逛街,荒野漫遊好像更有靈性。
——梁文道
如果沒有看《浪遊之歌》,你大概不知道走路、散步有這么大的學問。
——蔡康永
請細細讀,慢慢走,傾聽內在心靈的聲音,感覺周遭環境的脈動。
——韓良憶

圖書目錄

序梁文道
第一篇思想的步調
追蹤一處山岬
時速三英里的思維
站起與跌倒:兩足步行的理論家
追求聖寵之路:朝聖之旅
迷宮與凱迪拉克:走入象徵的領域
第二篇從花園到荒郊
離開花園之途徑
威廉·華茲華斯的腿
千里傳統感情:步行文學
昏暗之坡與抵達之坡
步行俱樂部與土地戰爭
第三篇街上的生活
獨行者與城市
巴黎或在柏油路上採集植物
街道上的市民:派對、遊行與革命
入夜後的步行:女人、性與公共空間
第四篇通過路的盡頭
有氧的西西弗斯與郊區化的賽克
步行的形狀
拉斯韋維加斯或兩點間的最長距離

文摘

著作權頁:



追蹤一處山岬
這一切是怎么開始的?肌肉抽緊,一條腿當支柱,讓身體昂然挺立於天地間;另一條腿則如鐘擺般由後方擺盪到前方。腳跟著地,身體的重心前傾,移往拇趾底部的肉球。接著兩腿交換位置,繼續往前移動,一步又一步,有如鼓點般有節奏。這便是行走的節奏,是全世界最明顯也最模糊的一件事,跟宗教、哲學、景觀、都市政策、解剖學、寓言,乃至心碎都相關。
行走的歷史是一部沒有書寫過的神秘歷史,其片段散布在無數書本的平凡段落中,也出現在歌謠、街道,以及幾乎每個人的冒險經歷中。有關行走的生理歷史屬於雙足進化和人類解剖學的範疇。在大部分時間,走路只是一種實際需求,是銜接兩地間最自然的移動方式。將行走歸類於一項探索、一種儀式、一類沉思,乃屬於行走歷史中特殊的一支,它們和郵車載運郵件,同上班族趕火車在行為模式方面固然大同小異,但在哲學意境上則迥然不同。換句話說,以行走為主題,就某種角度而言不啻是給一項普遍的行為賦予特殊的意義。如同飲食或呼吸一樣,走路可以被賦予各式各樣的文化內涵,由食慾的滿足到靈性的追求,從革命性的行為到藝術的表征等。行走的歷史儼然成為了創作力與文化歷史的一部分——成為了不同種類的行走方式和行走者於不同時代所追求的某種娛樂、自由與意義的一部分。這種創作力不但引導了我們前進的方向,也受我們雙腳所經之處影響。行走已創造出途徑、馬路和貿易路線;啟發本土與跨洲意識;塑造出城市與公園;刺激地圖、旅遊指南、裝備等的發展,進而營造出數不盡的論述朝聖之旅、登山探險、隨興漫步,以及夏日遠足的行走故事和詩集。都市和鄉村景觀都足以醞釀出故事,而故事又會將我們帶回到這段歷史所發生的地點。
正如行路本身是一項業餘行為一樣,行走的歷史是一種業餘性質的歷史。行走闖入各個領域,包括解剖學、人類學、建築、園藝、地理、政治與文化史、文學、兩性,乃至宗教研究領域,而且行行重行行,並不在任何上述領域中駐足。如果將某一專業領域想像為一塊園地——一塊整整齊齊呈四方形的,被悉心照料、耕耘的生產某種特殊作物的園地——那么行走的園地就如同行走本身一樣,沒有局限與限定。由於行走涵蓋的領域太廣,又關乎每個人的經驗,因此其主題可以說是沒有止境;而我所撰述的這段歷史也只能視為其中的某一部分,僅是一名行者所經歷的獨特行徑,其間不乏該行者輾轉其行駐足觀看之處。在本書中,我將嘗試描繪幾條今日美國大多數民眾都曾走過的道路,書寫一部大半由歐洲源起,受美洲所影響與顛覆,歷經幾世紀的適應與變化,以及近年來受到其他傳統,尤其亞洲傳統所衝擊而成的歷史。行走的歷史是每個人的歷史,任何成文的歷史都只能描繪出其作者周遭的成熟途徑。這便意味著,我所描繪的途徑絕不是僅有的道路。

序言

理解走路
梁文道
因為牛棚書展的活動,要陪駐展作家李歐梵帶一群朋友來趟“走路工作坊”,從金鐘走到銅鑼灣,邊走邊談。回家之後,意猶未盡,就把從前翻過、但未細讀的《浪遊之歌》拿出來好好看一遍。這本書原名Wanderlust,作者麗貝卡?索爾尼是個行路迷,於無車不行的美國加州,她住在最適合用雙腳行走的舊金山。
城市,有走不動的城市和可行走的城市(Walkable city)兩種。走不動的城市典範,是我住過的洛杉磯。洛城的走不動不是因為它太笨重,而是它太過輕靈,全城被一條條公路貫穿,汽車方便地在每個角落流動,將建築物隔離成一座座疏離的島嶼。洛杉磯擴散得如此之廣,因此不用太多的密集高樓;就算市中心,比起其他城市也要顯得稀疏。這種城市是一眼望去,所有東西都清清楚楚呈現眼前的透明都市。
索爾尼住的舊金山和她喜歡的紐約及義大利諸城,則是可以好好走上幾天的城市。這些地方對行人來講不只是方便,也因為它們太豐富,豐富得幾近沉重,所以走在其中的街巷,總有一種變化無窮、走多少回都走不透的感覺。行走儼然成為一種閱讀,人們經由漫步翻閱城市的前世今生。當然,世上行人的夢想城市依然是巴黎,這個明明呈輻射狀清晰擴散的太陽城,總是有挖不完的深度和重重包裹的神秘氛圍。所以,第一個研究現代“逛街”這種行為的德國大哲人本雅明,就是用巴黎來當他的經典範例,並在其生命最後十年孜孜不倦地以巴黎為寫作題材筆耕不綴。巴黎教會了他迷失的藝術,在他的眼裡,這個城市的一景一物皆傳遞著獨特的言語,以空間而非時間敘述著自己。索爾尼也注意到了,巴黎是世界上出產最多“走路”理論家的地方,他們把巴黎寫在詩詞里,描繪在畫中。這城的居民如此熱愛走路,乃至於可以為她發展出理論。
寫走路和它的歷史,索爾尼把更多的篇幅花在大自然的漫遊之中。相比起都會裡的逛街,荒野漫行好像更有靈性。自然使孤獨變得純粹,遠離了世俗的秩序,人們追尋起自我的真實。盧梭便是此類的箇中翹楚,對他而言,行走與思維密不可分,是開啟他心靈的密匙——我只有在走路時思考,如果停下腳步,我便停止思考。而他的後繼者華茲華斯更是身體力行,健行英國百萬里,在行走中書寫,在書寫中行走。他們經由身體探索世界,任心靈漫行於天地之間,走路成為其追尋自己、面對世界的方式。又如某支愛斯基摩人有這樣的習俗,誰要是生氣,就讓他帶一根樹枝到雪地上走一直線,以消解怒氣。一直走到在心靈獲得平靜的那個點上,插上樹枝——以見證憤怒的力度和長度。

編輯推薦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編輯推薦:天底下還有什麼比走路更自然而簡單的事呢?但是對於本書的作者來說,走路是一種將心理、生理與世界融鑄於一爐的狀態,彷佛三個音符合成一個和弦,開始有了極親密的對話。
索爾尼以其萬花筒式的關照,不僅能做橫向的聯繫,更能自古一路漫行至後現代,深刻捕捉盪一種行走本身絕美的韻味,並希冀提醒讀者能發現做為一個行人,當四周景致隨著步伐緩慢展開之際,所能體現的單純喜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