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天下

四座天下之一、“正氣天下”的廟堂正統,把持了大半世俗王朝的權柄,以扶龍術或屠龍術、輔佐各朝君主,幫助帝王凝聚以及鎮壓一國氣運。世間九大王朝,有五個皇帝的帝師,都是儒教聖人。在這座“正氣天下”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擁有三大學宮和七十二座學院,遍布天下。儒士能夠與天地共鳴,從而孕育“充沛心胸”的那股浩然正氣,便可如皇帝君王那般口含天憲,定人生死,避退鬼神。

有士子、賢人、君子、“正人”君子、書院山長、學宮司業、學宮大祭酒、陪祀聖賢、文廟副教主、文廟教主。是儒家文廟比較按部就班的“官場進階”路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浩然天下
  • 別名:正氣天下
儒家聖賢,至聖先師,禮聖,亞聖,文聖,十哲,文廟,三大學宮,禮記學宮,稷下學宮,春秋學宮,七十二書院,大伏書院,五溪書院,天目書院,橫渠書院,鵝湖書院,四海,東海,南海,五湖,皎月湖,蜃澤湖,崢嶸湖,九洲,雄鎮樓,

儒家聖賢

至聖先師

十五境,合道整座浩然天下,天下“十豪”之一,儒教教主,坐在文廟最高最正中。誕生時,曾有麒麟登門,口吐玉書。遠古時期身邊帶著一大幫的嫡傳弟子,也就是後來中土文廟七十二陪祀聖賢。
有個已經無法考證的小道訊息,說至聖先師當年腰間懸佩的那把長劍,名字就一個字,德。
目前已散道,與道祖、佛祖去天外天庭對付周密中。

禮聖

本名余客,又稱“小夫子”,十四境,疑似合道浩然天下之“禮”,天下“十豪”候補之一,儒教文廟第二高位,位於至聖先師左邊,在文廟內部,被笑稱為“大賬房先生”。浩然天下最講道理、同時又最會打架。
獲得至聖先師最多的讚譽和嘉獎,被儒家視為道德楷模、禮儀之師,制定了儒教最嚴謹繁密的一整套規矩。
為天下制定禮儀規矩;制定禮制,天子祭祀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為三公,大瀆視同諸侯;定下進出別處天下境界最高只能是飛升境的規矩;據傳曾留下釀造忘憂酒的方法;請白澤編寫《搜山圖》,並與其鑄造大鼎在高山之巔;創造文字;上古時代,親自定天象、法地儀,設五量,觀象授時,鑄鼎立文,創製曆書,是謂人族文明肇始;首次確定有據可查、有例可循的度量衡,計量長短,計算大小,測量輕重。此外還需要確定光陰刻度,勘驗天地四方,以“掬”之法,斗量山海和光陰長河,測算天地靈氣之多寡,訂立天干地支,時辰,十二月與二十四節氣;度長短者,不失毫釐,命名五權,將五件器物分給五人;親手鑄造出人間第一枚銅錢和雪花錢,天成象,地成形,人成運,天地人各安其命,各行其道,又三才匯聚,道法融洽;制定與地支契合的十二屬相;絕天地通;聯手三山九侯先生,開始著手制定新禮;訂立文廟頒布五嶽、大瀆神號的規矩(但也可以自己擬訂);繪製除鎮白澤樓之外的八座雄鎮樓圖紙;與四方龍王訂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蛟龍在岸上陸地,需要見賢則避,遇聖則潛;決斷躋身宗門的事項……

亞聖

十四境,合道中土神洲,儒教文廟第三高位,位於至聖先師右邊。為整個儒家文脈繼往開來,公認學問之深廣,最接近至聖先師,而且別開生面,讓儒家得以真正成為天底下唯一的“帝王師學”。

文聖

姓荀,又被稱為老秀才,萬年之內最年輕的十四境,四十修道,甲子光陰,百歲得道,合道金甲洲、南婆娑洲、桐葉洲,儒教文廟第四高位。
兩次贏得“三教爭辯”,最後一次“有請道祖、佛祖落座”。一腳踩踏下一座中土山嶽,在天幕伸長脖子求那道老二砍。
“三四之爭”後,神像被一次次降低位置,最終神像被搬出文廟並打碎,道統斷絕,書籍被禁,弟子流散四方。文廟議事時,重塑神像,文廟陪祀位置不變。後與書簡湖屈姓老者在仿白玉京論道。

十哲

“然君貧而樂道,居敬富而好禮。”
“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文在閔汶,武在端正。”
道鄰,字然君。浩然文廟陪祀七十二賢之首。傳說此人是第一個擁有本命字的儒家聖賢。被稱為“大先生”。外形為身穿青色棉衣、腰懸水瓢的棉袍書生。
寶瓶洲封正五嶽時,負責封正北嶽披雲山、頒布神號儀式。
周國,字端正。傳聞是一眾弟子當中,侍奉至聖先師最久者,跟隨至聖先師一起遊歷天下,讓遠古人間“道士”不敢口出惡言。與辛濟安一起作為浩然埋藏在蠻荒的後手。外形為身材魁梧的高冠男子,懸佩鐵劍。
寶瓶洲封正五嶽時,負責封正中嶽掣紫山、頒布神號儀式。
閔汶,字相濟。性格外柔內剛,以孝入道,擅長“文學”。
寶瓶洲封正五嶽時,負責封正東嶽磧山、頒布神號儀式。
黎侯,字居敬。能言善辯,治國有方,生財有道,被後世讀書人推崇為儒商的祖師爺。至聖先師曾經稱讚其“可與言《詩》”。而黎侯更是公認對至聖先師最為敬重的弟子,可能都沒有之一,如果尚武豪勇的周國,還會與先生說一句“何必讀書然後為學”,黎侯卻會說一句“吾先生學問之不可及,猶天之不可由階而升。”
大概是因為黎侯擅長商賈貨殖一道,在至聖先師弟子當中,相對涉世最深的緣故,後世書上流傳的事跡和讚譽都是最多,都說他是將所學和言行結合最好的讀書人。
寶瓶洲封正五嶽時,負責封正西嶽甘州山、頒布神號儀式。

文廟

教主董老夫子,飛升境巔峰。
儒家學問集大成者,提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提出天人感應,整合繁雜文脈,除了為後世制定出三學宮七十二書院的框架,還在山下王朝設定太學、推廣官學,並且為學宮書院儒生的修行,提出了一整套醇正法門。還使得後世皇帝君主,但凡遭遇天災異象、發現治國過錯,就要向天下人頒布罪己詔。歷朝歷代,各國帝王,頒發的每份罪己詔,初稿原本,悉數被書院君子收入囊中,最終存放在中土文廟。差一點就罷黜百家,只是被禮聖拒絕此事,退而求其次,以一己之力,評點諸子百家的學問得失、根祇高下。推崇禮法合一,兼容並蓄,這位文廟教主的學問,對後世諸子百家當中地位極高的法家和陰陽家,影響最大。被譽為“天下儒者宗”。
副教主韓老夫子,飛升境巔峰。
文廟副教主,飛升境。梳理、重塑整個儒家的道統文脈,而且更加細分了君子賢人的界線。韓老夫子天然與亞聖一脈最為親近,甚至可以說亞聖在文廟的地位崛起,這位韓老夫子,有一半功勞。
副教主朱老夫子,飛升境巔峰。
別開生面,再起文脈一座高峰,演化“禮”為“理”。
伏老夫子,境界未知。
又稱伏勝、伏昇、伏聖,在儒家幾條文脈中,算是研古一派,對三墳五典,鑽研極深,只不過開枝散葉不多,關鍵是道統傳承,相對鬆散,三大學宮七十二書院,只有三座書院的學問宗旨,尊奉伏勝為首。不過若是籠統而言,後世訓詁,音律,解字,伏勝都算是一位開山鼻祖,只不過這個身份,一直不被儒家文廟正統認可。那位“說文解字、當世第一”的召陵許君,就與伏勝只是好友,雙方之間並無師承。
功德林
文廟用於關押犯禁之人之地。
老秀才自封“扛把子”,屬於常客。
經生熹平負責“看大門”。從熹平石經當中顯化而生,身負浩然文運,類似一位無境之人。身在文廟周邊,可以視為十四境,既合道天時,又合道地利。
大戰後,劉叉被關押此處,主要就是釣魚。

三大學宮

禮記學宮

大祭酒呂璽,屬於禮聖門下。曾請求白澤,但被白澤以“再看看”回應,碰了一鼻子灰。
司業茅小冬,原屬於文聖一脈,後在老秀才的“教導”下轉入禮聖一脈。辭去大隋山崖書院的副山長一職,進入禮記學宮擔任司業,僅次於大祭酒。

稷下學宮

大祭酒曾在大戰前在穗山之外,耐心等候老秀才的答覆,但被其晾在一邊,不理不睬。
司業姓劉,具體名字未知,曾是鴻都門學的住持人,曾跟著伏老夫子一起在寶瓶洲青鸞國獅子園隱藏身份教書。

春秋學宮

屬於亞聖一脈,大戰前,大祭酒懇請白也出手幫忙,但連人都沒見著。

七十二書院

按照文廟的禮制,儒家七十二書院,都是一正二副的配置,一般來說,兩位副山長,一個管治學,相對務虛,負責文風教化一事,一個管庶務,大大小小都可以管,尤其是大戰後的浩然天下,未來山下的所有禮部尚書,都必須是書院出身。
山主,境界高低不一,最高之人,可以是那高聳入雲的仙人境,也可以是只有元嬰境。

大伏書院

山長程龍舟,老蛟出身,從披雲山的林鹿書院副山長升任大伏書院山長。
有一位君子頭銜的老儒士和賢人楊朴,分別擔任金琥國的禮部尚書和鴻臚寺少卿。

五溪書院

山長周密,先前擔任北俱蘆洲魚鳧書院山長,曾離開書院,參與搜山,親自出手打殺了幾頭妖族,以至於落了個去文廟功德林關禁閉的下場。
副山長王宰,字鳴岐,曾在劍氣長城負責督戰。唯一一位留下一塊無事牌的書院儒生。正反兩面,除了一句“待人宜寬,待己需嚴,以理服人,道德束己,天下太平,真正無事。”
還有之後臨時加上的一行蠅頭小楷,“為仁由己,己欲仁,斯仁至矣。願有此心者,事事無憂愁。”

天目書院

山長范簡談。副山長康闓。
副山長溫煜,頭銜“正人君子”,本命飛劍為“三闕”“讀書聲中”。擁有一個本命字!書齋懸了一塊文房匾額,寫有“不可獨醒”四字。此外還有一幅裝裱起來掛在牆上的字帖,是從一篇詞中截取而來的內容,“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親自篆刻藏書印,八字底款,“書山有路,高天觀海。”
獲得王宰請求陳平安所刻的印章,底款篆文為“日以煜乎晝,月以煜乎夜”。
是真名何止、人稱邵公的不記名弟子,兩人亦師亦友。

橫渠書院

山長元雱,是浩然歷史上最年輕的書院山長,年紀輕輕就編撰出三部《義解》,名動浩然,數座天下的年輕十人之一。家鄉是青冥天下,卻成為了亞聖嫡傳。
文廟議事時對於如何處置妖族,提出“除了中土神洲之外,浩然八洲,都建立一座類似鐵樹山的宗字頭門派,讓各洲本土妖族修士,都有一個立足之地”的建議。獲得眾多讚賞。
在禮記學宮,辯論過道體道學道統;參加最新一次“三教爭辯”。

鵝湖書院

屬於陸聖人一脈,被譽為“胸懷天下、心觀滄海”。趙軾出身於此。與醇儒陳氏關係不錯。

四海

東海

水君王朱,飛升境巔峰。文廟議事後成為東海水君,位列中土文廟新編撰的神靈譜牒從一品,人間最後一條真龍的驪珠所化。管轄疆域包括寶瓶洲和桐葉洲陸地之外的廣袤水域。
屬下有暱稱阿嫵的扶搖洲玉璞境女修宮艷、道號“焠掌”的金甲洲玉璞境修士李拔、真身為陸地土龍的流霞洲山巔境武夫溪蠻、自號“江東酒徒”的仙人境鬼修玉道人黃幔。

南海

水君李鄴侯,文廟議事後成為南海水君,位列中土文廟新編撰的神靈譜牒從一品。
有張古琴,琴腹內池銘文篆刻極多,再加上那些填紅小印、九疊文印,密密麻麻,可見此物極為傳承有序。
龍池上以篆文銘郁輪袍,一旁隸書刻綠綺台,此外銘文猶有“繞樑千古”,“大魁天下”,“落霞青松,殘月金樞”,“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
“生平喜食蠹魚”的黃卷和生前是止境武夫的殺青陪侍左右。

五湖

皎月湖

皎月湖的水君,身份數次變更。而且相較於其餘四湖,皎月湖水君祠廟,香火最少。位列中土文廟新編撰的神靈譜牒從一品。

蜃澤湖

蜃澤湖水君,一直想要取而代之皎月湖,只是一直沒能成功。文廟議事後順勢“升遷”五湖。位列中土文廟新編撰的神靈譜牒從一品。

崢嶸湖

水君劉柔璽,道號“碧水元君”,曾在倒懸山師刀房懸賞墨家遊俠許弱,但字裡行間,滿滿的恨意,以及情意。位列中土文廟新編撰的神靈譜牒從一品。

九洲

中土神洲、正東寶瓶洲、東北俱蘆洲、皚皚洲、西北流霞洲、正西金甲洲、西南扶搖洲、正南婆娑洲、東南桐葉洲。

雄鎮樓

鎮山樓(位於北俱蘆洲,謝實負責看管)、鎮國樓、鎮海樓、鎮魔樓、鎮妖樓、鎮仙樓、鎮劍樓(位於南婆娑洲,曹曦看管)、鎮龍樓、鎮白澤。其中鎮妖樓和鎮白澤只是讀書人做做表面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