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漫興作

浣溪沙·漫興作

《浣溪沙·漫興作》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詞作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浣溪沙·漫興作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作品釋義,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浣溪沙·漫興作
未到山前騎馬回,風吹雨打已無梅。共誰消遣兩三杯。
一似舊時春意思,百無是處老形骸。也曾頭上帶花來。

作品釋義

這一首雖然寫的也是個人感遇,但筆筆寫來,只是作者一人而已,他的情懷,他的感嘆,他的遺憾。
騎著馬觀賞山色,未及而回的是他——“未到山前騎馬回”。講述原因的也是他,為什麼未及山色轉馬回呢?因為——“風吹雨打已無梅”,梅花都沒了,還去看哪個?別個不知,在辛棄疾,是只肯與梅為朋、以梅為友的。產生感慨的還是他——“共誰消遣兩三杯?”縱有美酒,也無心情。
換頭。還是作者自身的寫照。“一似舊時春意思”——春天還是那個春天,然而,人卻老了,青春不再。“百無是處老形骸”—— 形骸卻不再是那個形骸。“也曾頭上戴花來”—— 這一句寫得滄桑、老邁,心痛不已,遙想當年俊朗形象,已是黃粱一夢!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即興之作。漫興,即乘興作詩,或者說興之所至,率然成詩,都是寫一時的個人感受的。
詞的上片寫春日游山所見所感。第一句寫未至而返。春日騎馬游山,可見作者原來遊興甚濃。“未到山前”而回,說明已無興致。為什麼呢?一是“風吹雨打已無梅”,他花未開而梅花已落,已無花可賞,當然就沒有興致。二是無人共飲,生活落寞。在這裡,作者使用“消遣”二字,把飲酒與娛樂聯繫了起來。既然不能“共誰消遣兩三杯”,騎馬而回便是必然的了。這是作者“未到山前騎馬回”的客觀原因。那么有無內在原因呢?有的。作者在下片接下去說:“一似舊時春意思”,即是說這次春日騎馬游山,和舊時的春遊在意味方面並沒什麼區別,都是親朋相聚,飲酒賞梅,消遣消遣,不同的是人變老了,而且落了個“百無是處”,原來就沒有多少好心情,加之無梅可賞,無友可會,當然就不去了。這又說明了“未到山前騎馬回”的內在依據。《世說新語·任誕篇》說:“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既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此詞所寫,大體上與之相似。
據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說:“薛監(逢)晚年厄於宦途,嘗策羸赴朝,值新進士榜下,綴行而出。時進士團所由輩數十人,見逢行李蕭條,前導曰:‘迴避新郎君!’逢囅然,即遣一介語之曰:‘報導莫貧相!阿婆三五少年時,也曾東塗西抹來。’”(中華書局1960年出版)“也曾頭上戴花來”似套用薛逢語意,言其少年時遊春,興致不淺,也曾把花戴在頭上。事實上,和《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所說:“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一脈相承,運用今昔對比,寫南渡後老年落寞的處境,以輕鬆的語調,寫難言的悲憤。寓意是極其深刻的。

作者簡介

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採納。後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採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浣溪沙·漫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