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於2002年3月,由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數字媒體與網路技術系,工業設計系三個系組建而成。學院下設人工智慧研究所、計算機軟體研究所、計算機系統工程研究所、現代工業設計研究所四個研究所和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10多個實驗室。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科被列為九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基於網路的智慧型與圖形技術被列為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
  • 成立:2002年3月
  • 前身:"求是書院"
  • 組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等
大學簡介,學院概況,師資隊伍,培養目標,辦學規模,學院簡史,第一奠基,第二成長,第三成熟,三十周年,簡述,院慶標誌,吉祥物,學科規劃,規劃思想,規劃思路,建設目標,重點學科,學科簡介,實驗室,

大學簡介

浙江大學成立於1897年,前身"求是書院",是中國人最早自己創辦的新式高等學府之一,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之一。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浙江大學以嚴謹的求是學風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以執著的創新精神創造出了豐碩成果。
浙江大學師資隊伍整體力量雄厚。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2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9名,長江特聘(講座)教授51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7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導師隊伍和良好的科研實驗條件,為開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院概況

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綜合素質好、學術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教學科研隊伍,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3人,教授49人,副教授91人,具有博士學位105人,具有碩士學位48人。學院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以及數位化設計與藝術博士點和設計藝術學碩士點。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

培養目標

2002年6月,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為依託,成立浙江大學軟體學院,它是國家教育部和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批准的首批35所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之一。學院按照教育部的統一部署,採用與國際接軌的教學方法與課程體系,努力培養套用型、複合型的,適應軟體工程實施和開發的不同環節需要的各類技術人才,實現在IT人才質量、數量和綜合素質上的總體突破。

辦學規模

軟體學院現設有軟體工程碩士教育和大學本科教育。學院在校生規模已達1496人,其中本科生為907人,第二學位班67人,工程碩士522人,(工程碩士單證、第二學位在軟體學院寧波分院)。
2005年計算機學院共招收碩士研究生330人,專業學位研究生258人、博士生105人;其中,免試碩士研究生為93人,免試碩博連讀生36人,本科新生376名;2004年畢業研究生327人,其中畢業碩士研究生271人,博士生44人,本科畢業生444人;2004屆研究生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為100%,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為98%。2005年學院科研總經費達到7040餘(萬元),其中縱向經費:3872.52 (萬元),橫向經費:3167.46 (萬元)。學院2005年共發表論文994篇,其中SCI收錄(包括會議論文)132篇,EI收錄(包括會議論文)190篇;論文(一級刊物)672篇:出版著作及教材10部;授權各類專利19項:申請專利41項。

學院簡史

第一奠基

1958年何志均教授在浙大創辦了無線電專業,並親自擔任首任系主任。此時整個國家剛開始計算機方向的研究,中科院和北大舉辦計算機培訓班。浙大派周肇基、張素素等老師去參加北大的計算機培訓。
1960年,周肇基等老師結束北大培訓,回到浙大後,在無線電專業的教學計畫中設立了“計算機專門化”培養方向,開始了計算機的科學研究。當時計算機軟體研究方向尚未發展,主要是進行硬體方面可靠性和穩定性的研究與套用。
1962年,組建了以何志均、周肇基、葉澄清、陶欣等老師為主的科研組,藉助從蘇聯購買的磁鼓,著手研究串列補碼系統運算器。在參閱LGP-30計算機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設計製造了省內第一台計算機,並命名為ZD-I,該機於1965年初步調試成功並進行了試運算。1967年,浙大購進了一台DJS-5型電晶體計算機,並套用該機進行新安江水電站大壩應力分析計算、錢塘江潮汐計算、船體放樣與曲面擬合等工程設計與計算。老師們也從科研中得到鍛鍊,為計算機學科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72年1月,自動化儀器儀表系設立了由張素素、蔣叔豪、周炳生、高平等老師組成的計算機教研組。
1973年,在無線電系設立電子計算機專業,在套用數學專業設立軟體組。同年,無線電系電子計算機專業第一次招生。江樹木等第一屆的工農兵大學生開始了計算機專業的學習。徐毓良、王品常、浦樹良、石教英等老師先後來到無線電系,擔任計算機課程的主講教師。他們一邊教學,一邊進行科學研究,一心撲在計算機教學研究上,充分體現了他們的科研精神。建專業初期,正處於“上山下鄉”時期,計算機系在之江三分部的條件十分艱苦,資金無處籌備,研究過程十分艱辛。而且,由於當時整體的計算機研究才剛剛起步,國家也還沒有對外開放,沒有辦法買到相關計算機實驗設備,為了教學和相關科學研究的需要,計算機系的教師克服種種困難,使用手編碼,8位暫存器與電子管自己製造計算機,並在之後逐漸發展完善成為使用機器碼,32位暫存器與電晶體。
在20世紀70年代承擔或參與的在國內影響較大的科研項目或成果有:
1.航天部“測振專用計算機”,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2.與省氣象局合作的“氣象自動填圖機”,獲得了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3.一機部“汽車發動機點火系統”,通過鑑定;
4.黃肇德等研製成功適用於多帶上一機的軟體移植技術,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1979);
5.浙大研製的320(DJS-8)型計算機上的ALGOL語言編譯系統,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
通過這些科研項目,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們,進一步理解了計算機硬體內部機構,同時摸索自己的研究方向。這些項目的完成,不僅鍛鍊了師資隊伍,也使學院自製了一些實驗設備。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1978年,由來自無線電、數學等系的教師組成的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正式建立,由何志均教授出任首任計算機系主任,並設計算機硬體與軟體兩個專業開始正式招生。77級招收35人,78級招收87人。同時,張素素、蔣叔豪等老師由於工作需要回到數學系,而黃肇德、陳增武、金連甫、馮樹椿、毛根生、金廷贊等近十位老師充實到計算機系的師資隊伍中。

第二成長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處於初創時期,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何志均教授極其關注國際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動向,審時度勢,在建系初期就明確了計算機的發展方向,先後確立了人工智慧、計算機圖形學兩大研究方向,並在隨後開始了計算機輔助設計方向的研究,為我校計算機學科在人工智慧、圖形學方面和CAD方向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1978年招收碩士研究生之時,何志均教授就確定系的第一個研究方向是國內尚空白的“人工智慧”,並於1981年主持創建了人工智慧研究室所,何志均教授親自兼任所長。
1982年,選定以計算機輔助技術及計算機圖形學作為第二個重點長遠研究方向,並將現代的人工智慧技術、圖形處理技術結合到計算機輔助設計及計算機圖形學的研究之中。
1987年,碩士研究生童學軍和楊濤的有關專家系統開發工具的兩篇論文被國際人工智慧最具權威會議——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議IJCAI錄用,當時中國有北大、清華等10家單位選派代表參加會議,但只有浙大的兩篇論文被大會錄用。他們兩人還分別擔任一個小組的主席,使浙江大學計算機系震動了國內外人工智慧學術界,代表了浙大的人工智慧發展水平已經處於全國乃至世界的頂尖水平。博士研究生張寧,於1985年研製成功“二三維圖形生成顯示軟體包”,採用MACRO-II彙編語言生成基本二、三維圖元,在圖形裁剪、真實感圖形處理技術等方面達到了當時的國際水平,獲1987年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張寧在北京第一屆全國計算機圖形學及其套用會議上發表相關論文,在大會上作報告,引起德國圖形學專家的注意。博士生陳純,經過整整5年的研究,將人工智慧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和計算機圖形學相結合,於1989年完成“絲綢印染CAD/CAM系統”的研究課題,達到了當時國際領先水平,並使合作企業在實際生產套用中獲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1990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3年,鄭紀蛟等研製的大慶油田生產管理計算機網路,使用微波電話通訊進行油、水井的數據採集和查詢,提高信息反饋速度,是國內首次自行開發的符合CCITTX.25國際標準的遠程網路系統,獲1986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6-1989年,潘雪增、平玲娣、陶欣、葉澄清、石教英等研製出成套通用電子工程PCB-CAD系統及彩色電視機設計CAD系統。其中,模擬電路PCB-CAD系統填補國內空白,有關算法技術達到國際水平,獲1989年度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八十年代中後期,浙江大學在計算機人工智慧套用科研上取得的出色成就令國內同行驚嘆,得到國家的重視與支持,陸續有一些國家級重大項目落戶浙大。1986年,浙大計算機系獨立承擔了國家機械委“七五”重大攻關項目“VAX系列(UNIX)機械產品計算機輔助設計支撐軟體系統的研究”。在何志均、石教英、董金祥等教授的領導下的攻關小組,用近五年時間,很好地完成了這一重大科研項目,研製成功一個面向機械產品的CAD支撐軟體系統ZD-MCAD和以高解析度圖形漢字工作站DGS-8000為代表的DGS系列智慧型圖形漢字工作站,在圖形支撐軟體和最佳化設計軟體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1991年度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9年,國家計委選定在浙江大學建立國內唯一的國家級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計算機圖形學重點實驗室,使之成為國內這一研究領域的重要基地與中心。1990年對國內外開放,並於1992年通過國家驗收。 1990年,何志均、莊越挺等和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合作,研製成功通用型集成式專家系統開發環境——天馬專家系統開發環境。該系統是由推理機、知識獲取工具和人機接口生成工具組成的大型綜合性環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中國科學院1992年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科學研究不斷深入,科研成果不斷湧現的同時,學科點的建設也迅速取得成效:1981年設立碩士學位授予點、1986年設立計算機套用專業博士點、1990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一批優秀青年學子紛紛投奔何志均等教授門下。1978年何志均教授招收第一批碩士研究生,有潘雲鶴、王申康、孔繁勝、高濟、朱淼良等5人。這五位碩士生於1981年畢業並全部留在計算機系當老師。幾年之後他們共同挑起了計算機系迅速壯大的重擔,其中潘雲鶴成為浙大校長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他四位分別兼任過計算機系主任和類似的學術領導職務。1986年招收了第一屆博士生共三人(陳純、童學軍和張寧),其中陳純成為計算機系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此後的幾年中,陸續招收了周堅、李善平、林峰、劉煉材、吳朝暉、孫建伶、潘志庚等一些博士生;從90年代起,開始大批量招收博士生和碩士生。隨著前期的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紛紛畢業並留校,計算機系的教學、科研力量迅速壯大,並逐步成為計算機系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
八十年代初期,我系勇於探索計算機這一新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式。大膽借鑑國際上的教學計畫,採用美國研究型大學計算機系的最新課程體系,採用他們的教本,後來許多課來不及翻譯就直接採用英本文,追求與國際接軌、接近國際水平。同時,積極吸引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工作。在研究生培養上,更是採用以項目促科研、以科研帶培養。這些人才培養的措施,逐步形成了學院強動手能力和國際化的教學特色。計算機系較早認識到先進的計算機配備、先進的系統軟體在教學、科研中起到一個平台作用。因此,每年把科研經費集中,在財務制度許可的條件下,不斷更新計算機。1979年何志均老師在隨浙大訪問團出訪美國時,用節省的食宿費用,帶回了一台CROMEMCO八位微型計算機。1981年,又湊錢購買了4台CROMEMCO微機。該計算機可以使用UNIX作業系統,運行PASCAL和C高級語言,使成為國內第一批在教學和科研中使用UNIX平台和C語言的單位。該CROMEMCO機在此後的計算機研究發展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其中潘雲鶴等研製的“美術圖案智慧型創作系統”是在此基礎上實現的。該項目通過由國內美術大師常書鴻大師和知名專家張鐘俊院士主持的鑑定,1985年代表中國計算機套用成果參加日本筑波世界科技博覽會,於1986年獲得全國計算機套用成果展覽一等獎,1989年獲國家教委進步二等獎,這項成果1983年被載入《中國百科年鑑》。

第三成熟

進入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系的發展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並逐步成熟。在科學研究上,注重基礎理論研究、高技術研究和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攻關,主要從事人工智慧開發與套用,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集成製造及其在機械、電子、輕工、工藝美術、紡織、服裝等領域的套用,以及計算機網路與通訊系統、多媒體技術套用、計算機視覺與智慧型機器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開發工作。2000年之後,進一步深化已有的優勢學科方向,大力發展網路與多媒體、產品創新設計、資料庫、嵌入式系統、網路分布計算等具有特色的新型學科方向。
人工智慧研究所潘雲鶴、林峰、何志均等教授的“裝潢圖案創作智慧型CAD系統的研究”,獲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3年,何志均與董金祥教授負責“CAD/CAPP/CAM集成系統軟體研發” 項目獲國家863重大課題支持;項目成果在400多家企業套用,並獲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7年,潘雲鶴教授負責的“面向區域經濟發展的高技術產品開發系統”項目獲國家計委國家產業化前期關鍵技術與成套設備研製開發項目支持,總經費4000萬元人民幣。該項目總計投入計算機、電子、材料、機械、工業設計、管理等各類專業人員1000餘名,其成果於2002年4月通過驗收,並獲2003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鮑虎軍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國家973重點基礎科學發展計畫項目《虛擬現實基礎理論、算法及其套用》。這也是我校主持的第一個973項目。
在人才培養上,根據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需求,逐步調整和設立新的專業。1990年,在當時的路甬祥校長與潘雲鶴教授的提議下,創辦了工業設計專業;1992年合併計算機硬體及計算機軟體專業,開設計算機專業;幾年後,根據國家教育部專業調整的要求,計算機專業更名為面向計算機一級學科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02年,設立軟體工程專業;2004年,設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2004年探索與竺可楨學院聯合培養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的模式,並在同年招生;2005年,2005級25名新生與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學的11名學生共同組成兩校聯合培養的雙學位班開班,成為我校首箇中外合作本科雙學位班。“C程式設計基礎及實驗”、“作業系統原理”兩門課程分別於2004年、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潘雲鶴教授領銜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二十年的探索與實踐”教學研究成果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陳德人教授領銜的“基於網路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制度創新”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7年被授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2003年新增 “數字媒體與藝術”二級學科博士點、2004年新增“空天信息技術”二級學科博士點、2006年新增“服務科學”二級學科博士點。2001年計算機套用技術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1997年潘雲鶴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系系友、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陳左寧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3年陳純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是我校首批入選人之一;2005年,陳純教授陳純教授入選浙江省首批特級專家。繼1997年馬利莊教授成為我系首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之後,鮑虎軍、鄭耀、吳朝暉、莊越挺等教授先後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01年,鄭耀教授成為我系第一個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2004年,鮑虎軍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被批准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2006年,由莊越挺、吳朝暉、魯東明等教授組成的研究團隊被評為教育部創新團隊。
1998年,浙江農業大學、杭州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和浙江大學四校合併,次年7月原浙江大學計算機系與原杭州大學計算機系合併組成浙江大學信息學院計算機系;成立於1984年6月的杭州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由當時的杭大物理系電子技術專業、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和校計算中心抽調力量組建而成,是繼浙江大學之後,浙江省內首個成立的計算機系,首任系主任為張森教授。同年9月,計算機套用專業開始招收本科學生,同時將計算數學專業82和83級學生全部轉入計算機系學習。在建系之初設立計算機套用專業之後,分別於1991年和1993年增設計算機套用教育(師資)本科專業和計算機軟體本科專業。杭州大學計算機繫於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點,1987年第一屆碩士研究生畢業(3人)。1997年,項目經費達1200萬元的浙江日報智慧型化新聞大樓綜合網路系統開發項目通過技術鑑定,並於次年獲得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合併之前,杭大計算機系有在職教師5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講師32人,助教9人;在校本、專科學生560人,在讀碩士研究生25人。
2002年4月,在計算機系的基礎上成立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同時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為依託,成立浙江大學軟體學院以及軟體學院寧波分院,成為國家教育部和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批准的首批35所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之一。2004年投資四個多億的軟體學院寧波分院新校區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
200X年國家計算機輔助設計及圖形重點實驗室併入計算機學院;2005年原浙江大學計算中心XX名擔任全校基礎課程的教師併入計算機學院,同年,學院機構做較大調整,形目前四個研究所、兩個中心、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結構。
從2002成立學院至今,年科研總經費快速增長,從2002年的3650萬元, 2003年的4845萬元,2004年的5359萬元,2005年的7040萬元,到2006年的10553萬元(其中縱向經費4938萬元)。
學院成立以來,共申請專利176(65+111)項,發表論文2860(2015+845)篇,其中一級刊物論文1906(1356+550)篇,SCI收錄(包括會議論文)393(261+132)篇,EI收錄(包括會議論文)561(398+163)篇。
學院由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數字媒體與網路技術系、工業設計系3個系組成。設有人工智慧、計算機軟體、計算機系統工程、現代工業設計等4個研究所以及計算機基礎教學和繼續教育、計算機套用工程2箇中心。
學院設有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10多個實驗室以及“計算機輔助產品創新設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視覺感知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XXX以及與電氣、生儀學院聯合成立的“嵌入式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4個省部級實驗室及技術工程中心。
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等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1個學校自主設定的博士點(數位化設計與藝術)和1個與人文學院聯合設定的碩士點(設計藝術學);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工業設計3個本科專業和各類繼續教育等。
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學科、計算機系統結構學科是浙江省重點學科。在2006年全國一級學科綜合水平評估中,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三名。
計算機學院現有教職工232名(包括師資博士後8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3人、浙江省特級專家1人、求是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獲得者4人、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具有正高級職稱人員47人,副高級職稱人員96人;擁有博士學位106人,碩士學位(含同力碩士)50人。學院在校生規模1971人,其中本科生為932人,碩士研究生600人,博士研究生439人。
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為依託成立的浙江大學軟體學院是國家教育部和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批准的首批35所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之一,也是國家軟體工程人才培養基地。軟體學院按照教育部的統一部署,採用與國際接軌的教學方法與課程體系,努力培養高層次、實用型、複合型、國際化軟體人才,實現在IT人才質量、數量和綜合素質上的總體突破。軟體學院現設有軟體工程專業的碩士及大學本科教育,在校生規模已達1371人,其中本科生為823人,第二學士學位48人,軟體工程碩士500人。2006年,浙江大學軟體學院順利通過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驗收評估。

三十周年

簡述

從1978年成立至2008年,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走過了三十個春秋。在全院師生和廣大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學院遵循“以人為本,整合培養,求是創新,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堅持以“培養複合型、創新型和國際化的IT業高級人才”為目標,積極推動學科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使各項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08年的5月18日,計算機學院將在西子湖畔老和山下迎來30周年院慶。5月24日25日屆時將有慶典主題文藝匯演,慶典大會, 學院團圓飯(校友聚餐 參觀學校(院)新環境、參觀院史展;學術報告會、校友座談會、各年級(班級)自由活動等等。

院慶標誌

院慶標誌釋義:
1.以計算機學院的標誌和浙大標誌的局部構成了30的字樣。
2.整體為一個意象的“馳”字,有賓士、馳騁的含義。

吉祥物

吉祥物該設計為“滑鼠寶寶”:
1.將象徵計算機的元素——滑鼠變形為卡通形象,滑鼠的連線線有較強的曲線裝飾效果。
2.2008年正值農曆鼠年,此吉祥物有賀歲喜慶的象徵。
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浙江大學前校長潘雲鶴院慶30周年題詞:“海納江河和為貴,自強不息變則通”。

學科規劃

規劃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的精神。根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科學前沿和技術發展主流趨勢,面向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需求,以網路化智慧型化計算機技術及套用為學科建設主線,強化學科優勢與特色,強調學科的交叉、綜合與開發,建設一流學術隊伍,出一流的高水平標誌性成果,培養一流品牌人才,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研究型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2004]16號檔案、教育部[2005]1號檔案和浙江大學[2005]53號檔案的精神,按照建設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目標,充分認識本科教學在研究型、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所起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牢固確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著眼於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才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以學生為本,以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未來領導者為目標;堅持質量第一、“KAQ”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強化精品意識,努力將計算機學院建設成國際一流水平的學院。
著眼於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才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根據國家教育部課指委有關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要求,樹立通識教育的意識,提升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品質。在學院創建一流的目標中,努力開拓,使計算機基礎教學部能夠適應發展的要求。

規劃思路

1)分清發展形勢,明確建設目標和主攻方向
分清國內外技術前沿和主流趨勢,設立國際一流大學學科參照系,把握國家需求,圍繞國際一流學科目標,結合學科情、校情、國情和國際環境,注意凝練學科發展方向,培育學科新增長點;組織力量,採取各種措施,超常規發展。
2)立足重點方向,推學科帶頭人,抓重大項目,出標誌性成果
在學科建設中,學科特色主要靠學術方向與標誌性成果來體現,而關鍵在於主要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的水平往往就決定著學科方向的水平。本學科將立足已選定的主攻方向,推出高水平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科帶頭人,特別注意培養年青學科帶頭人;同時,在主攻方向上積極爭取承擔國家級和國防重大項目;通過完成重大項目研究出一批高水平標誌性成果,提高學科水平,為國民經濟信息化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3)建一流學科基地,育一流人才
高水平學科離不開一流的學科基地,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培養。大力加強高水平、開放式的學科研究平台和環境建設,構築一流的學科基地;通過基地建設與完成重大項目,創出標誌性成果;同時,實施多層次的人才教育戰略,培育一大批具有浙大品牌的一流人才。
4)國際化
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引進國外師資和智力,建立合作國際性的研究機構,進入國際一流的學術圈子,與國際一流的學校或公司加強往來,參加國際學術組織的核心層,共同發起舉辦國際會議,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

建設目標

根據浙江大學中長期建設與發展、浙江大學2006-2010年事業發展規劃的總體目標,制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06-2010年事業發展規劃的建設目標:
經過5年時間的快速、高水平發展,努力將本學科建成具有特色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在2個以上研究方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整合現有跨學科的學科隊伍,培養或者引進若干名國際知名的院士級學科帶頭人和一批國內知名的教授與博導,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的結構合理、富有創新能力的研究隊伍;在優勢方向和新興方向上培育出一批高水平標誌性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創造一流的人才培養環境,培養一批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的浙江大學計算機專業人才;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先進的科研教學基地;成為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高水平的、強輻射的研究與開發基地。

重點學科

學科簡介

計算機套用技術二級學科從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1991年建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1998年被批准為一級學科博士點;2001年計算機套用技術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高校同類學科中綜合排名第一。基於本學科點,“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計算機圖形”被列為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學科項目,“基於網路的智慧型與圖形技術”被列為“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本學科深化已有的優勢方向,如人工智慧、圖形學、CAD/CIMS和網路多媒體;同時,在“十五”期間,以網路計算為主線,以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為基礎,整合交叉,發展基於網路的智慧型與圖形技術;深入研究網路智慧型技術、網路圖形學、網路多媒體技術,以及面向網路的產品創新設計,並且在這四個研究方向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批標誌性成果。

實驗室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是多學科交叉的高技術研究領域。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國家“七五”計畫建設項目,一九八九年開始建設,一九九O年對外開放。一九九二年建成並通過國家驗收。
本實驗室主要從事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圖形學的基礎理論、算法及其相關的套用研究。實驗室的基本定位是:緊密跟蹤國際學術前沿,大力開展原始性創新研究,使實驗室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的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學術交流的基地和高技術的輻射基地。
十餘年來,實驗室依託浙江大學計算機、數學、機械等學科,先後承擔了一批國家級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的基礎研究和系統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多項成果獲國家獎勵,形成了一支學風正派、勤奮踏實、勇於創新的學術隊伍。實驗室積極推進國際合作,與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國外相關研究機構展開了廣泛的學術合作和交流,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曾被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列為中國TOP-LEVEL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擁有CAVE等先進設備和良好的研究環境,熱忱歡迎國內外研究人員來室工作和交流。
潘雲鶴院士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鮑虎軍研究員任實驗室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