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涵蓋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大氣科學、地理科學四個一級學科;下設地質學系、地理科學系、大氣科學系和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系4個系。該院創辦於1936年,位於杭州市西湖區餘杭塘路866號。

學院介紹,師資力量,專業設定,

學院介紹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前身是1936年由時任校長竺可楨先生創辦的史地系。學院經歷過抗戰西遷、院系調整、四校合併,雖幾經風雨依然生生不息,蓬勃發展且人才輩出。在這裡學習和工作過的院士有30餘位,其中不乏有我國地球科學領域的奠基人,如葉篤正、施雅風、陳述彭、陳吉余、周志炎、涂長望、譚其驤等老一輩院士,也有新一代學科領軍人物,如丁仲禮院士、楊文采院士、楊樹鋒院士、彭平安院士等。
通過八十年的發展,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學科綜合性強的學院,涵蓋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大氣科學、地理科學四個一級學科;下設地質學系、地理科學系、大氣科學系和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系4個系;含有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環境與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地理信息科學研究所、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氣象信息與預測研究所、海底科學研究所7個研究所和教育部含油氣盆地構造研究中心、浙江省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

師資力量

地球科學學院的師資隊伍在不斷擴大,質量在不斷提升,現在編教職工人數已達到88人,另有博士後研究人員12人及團隊聘用人員7人,其中教授(研究員)36人、副教授(副高)34人;擁有院士2人,雙聘院士2人,國家千人計畫教授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求是特聘教授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青年人才1人,國家青年千人計畫1人,浙江省千人計畫3人,百人計畫研究員3人。另有,兼任院士(博導)5人,兼任教授(博導)8人。
地球科學學院現設地質學、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大氣科學5個本科專業。擁有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和構造地質學、礦物岩石礦床學、地球化學、第四紀地質學、資源勘查與地球物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大氣科學碩士點。
“十二五”以來,學院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工作堅持創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與管理,最佳化結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加大教學教育投入,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建立了浙江省實踐教育示範中心和多個學生實習基地。在研究生培養環節中,針對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制定詳細的培養方案,除了學位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外,還開設了學科交叉和地學平台類課程;為了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學院強調除了參與導師組的科研項目研究外,還鼓勵他們進入多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極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獨立科研工作能力。為了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地球科學學院與國外多所著名大學建立了交流合作,如與夏威夷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簽訂了3+2本碩連續項目協定,每年派出在校學生到國外大學進行為期1-12個月不等的交流學習,聘請國外著名大學教授擔任講座教授,開設了系列國際化課程。
地球科學學院針對國家在資源、能源、災害和環境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積極凝練學科特色,形成盆地構造與油氣資源、新生代構造與地表過程、大規模岩漿作用與動力學、環境與生物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場處理方法與信息提取、資源環境遙感技術、GIS軟體研發及其套用、土地與旅遊資源的規劃利用、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中小尺度天氣過程和雲降水等特色的研究方向與領域,實現了重大項目和國家級獎勵的重大突破,獲得了多項千萬級的國家重大項目和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在塔里木大火成岩省與深部動力學、環青藏高原盆山體系構造過程與控油氣作用、深部地球中水的分布和循環、烴源岩發育的生物地球化學制約、近地表地球物理與資源和環境探測、二氧化碳排放對氣候變化和海洋環境的影響、雲模擬與大氣降水大氣輻射、大規模時空數據建模及其套用、遙感圖象識別與資源環境套用模型、土地資源集約和旅遊資源規劃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創性的成果。
人們始終用探索和發現的精神孜孜研讀著地球科學這本厚重的自然科學巨著。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將繼續弘揚求是創新精神,圍繞著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的發展目標,抓住發展機遇,加快改革創新,發揮學院特色和學科優勢,推動學院各項工作上新台階,開創學院建設發展的璀璨未來。

專業設定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以當代最熱門的地球信息理論、地球信息提取與處理分析技術為培養方向,培養具有堅實的地學、數理化、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基礎,掌握數字地球基本理論、方法及其套用,具有良好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畢業生。
辦學特色
本專業為新興專業,它系統地融合了傳統地學和近代信息技術,產生了全新的數字地球科學新方法和新技術。本專業的師資力量雄厚,其中院士3人,教授20人,外籍光彪教授1人。教學條件完善,下設有5個研究所、1個資源環境實驗中心和5個實習基地。 本專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型、討論型、自主型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向課堂外延伸。本科生在學期間可以在教授的指導下參與科學研究,並獨立地完成研究項目,從而獲得良好的實踐鍛鍊。
國際合作
本專業堅持開放辦學的原則,重點發展與國際名校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學科間的國際互動。部分課程請國際知名教授任課。近年來,在德國政府的資助下,本專業不定期地組織15名學生赴德國圖賓根大學地球科學系學習與交流。此外,經過嚴格選拔,每年有10%-20%的學生參加與日本、香港等大學的一年交流學習並互認學分。
辦學水平
本專業的畢業生有60%可進入研究生階段和出國留學。改革開放以來,畢業生中已有一人獲得院士稱號,大部分成為研究院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和企業事業單位管理專家。就業率100%。
就業前景
本專業下設有4個碩士點、4個博士點和1個博士後流動站。優秀畢業生可免試就讀碩士研究生或直接進入碩-博一貫制研究生。約30%本科生可自主選擇保送本系或中科院繼續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50%的本科生畢業生通過入學考試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約20%的本科畢業生直接求職於與地球信息技術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畢業生適合在地球信息處理及相關技術與產業領域的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政府管理等部門工作。近年來,本專業畢業生社會需求旺盛,供不應求。
主要課程
地球科學概論、地球物質基礎、構造分析基礎、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與圖像處理基礎、計算機圖形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球信息探測技術等。
主要實踐環節
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研究訓練計畫、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等。此外,學生在學期間可以跟隨相關教授從事地球信息的提取、信息處理與分析等相關科研項目的研究實踐。
地理信息系統(GIS)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面向眾多政府部門和各種涉及資源、環境和區域管理的國內外企事業單位之急需,培養具有較強創新和實踐能力的GIS高級IT人才。同其它GIS專業相比,本專業特別注重計算機及GIS技術的訓練和培養。因此,本專業的畢業生一般都具有較高的計算機及GIS系統的實踐技能和GIS軟體的研究開發能力,熟悉並較好地掌握新興的3S技術。本專業可授予畢業生理學或工學學士學位。
學科簡介
GIS屬新興學科,為國家“重中之重”的高科技領域。其主要套用技術稱為3S技術,即:GIS——各種資源、環境和區域管理所迫切需要的地理信息系統技術、RS——從衛星等遙感數據中分析提取地表信息的遙感技術,以及GPS——利用系列衛星實時高精度定位地面目標的定位通訊技術。3S技術也是倍受國內外高度重視的“數字地球”戰略的主要支撐技術。GIS或3S技術廣泛套用於國內外85-90%的政府部門、軍事國防領域,以及涉及各種資源、環境和區域性管理或服務的大量企事業單位。
辦學水平
本專業設有GIS博士學位和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國內一流軟硬體設備的浙江省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有包括5名院士在內的本領域著名學者為兼職教授。本專業的畢業生質量較高,國內就業和考研的形勢相當好,優秀畢業生可免試保送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有興趣赴美國等深造的畢業生可以申請獲得攻讀學位的獎學金。
就業前景
GIS套用面極其廣泛,就業潛力很大。但由於是新興IT技術,目前很多有GIS人才需求,甚至有強烈需求的單位仍然處於空缺狀態。無庸置疑,GIS人才,特別是GIS軟體技術人才,在未來若干年內將仍然是國內外85%以上的政府部門、軍事國防領域,以及涉及各種資源、環境和區域性管理或服務的大量企事業單位所緊缺的人才。
主要課程
地球科學概論、計算機圖形學、遙感與圖像處理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學、網路技術與GIS、GPS原理與套用、測量學、軟體工程與GIS設計、國際GIS軟體平台、地理信息科學前沿和GIS新技術等。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堅實的地理科學基礎和開闊的區域經濟視野,較強的空間分析和綜合信息處理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具備從事資源環境評價、城鄉規劃管理,以及房地產市場分析能力的技能性人才。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態度、職業道德和較強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辦學特色
本專業始終堅持嚴謹治學與科研項目帶動相結合的辦學理念。本專業既擁有在學術界享譽海內外的終身教授,又有大批活躍於學術研究及社會管理套用的骨幹教師。以土地利用與房地產估價、區域經濟與旅遊規劃為兩個重點研究方向,學生在校期間有較多機會參與科研實踐。本專業每年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畢業生考取或免試推薦為碩士研究生。許多畢業生髮揮專業所特有的綜合運籌能力的特長,已經走上省市縣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的領導崗位。
國際合作
本專業正逐步實施面向世界、國際性、開放性的辦學計畫,重點發展與國際知名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地的高等院校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在學期間優秀學生將有機會參與境外國際學術交流。
就業前景
本專業的畢業生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掌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在科學研究和實際套用方面獲得較多訓練,適合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國土、旅遊、計畫、規劃、環保等政府管理部門從事相關科研、教學和管理等工作,或進入房地產、旅遊、規劃設計等企業機構。 每年有1/3左右的畢業生考取或免試進入碩士階段學習或碩博連讀。
主要課程
地球科學概論、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遙感與圖像處理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學、環境科學導論、城市規劃原理、區域分析與規劃、房地產評估、房地產開發與策劃、旅遊規劃與設計、旅遊經濟學等。
主要實踐環節
實驗分析、規劃設計、軟體套用、專業調研、專業設計、畢業設計等。此外,每年將有30%左右的優秀學生參與國際互換互訪交流。 學生在學期間可以跟隨相關老師從事房地產估價、房地產市場分析、旅遊項目規劃設計、土地利用規劃等相關科研項目的研究實踐。
大氣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氣象、海洋、環境保護、航空航天、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及部隊從事氣象學、氣候學、大氣環境及相關學科等方面的科研、教學、科技開發及相關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學科簡介
大氣科學是研究地球大氣的各種現象及其演變規律,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規律為人類服務的學科。大氣中各種現象及其變化有聲有色,極其壯觀,所要研究的內容無窮無盡,與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極具趣味性和挑戰性。
就業前景
約20%本科生可自主選擇保送本系或中科院繼續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20%的本科生畢業生通過入學考試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約50-60%的本科畢業生就業於各級氣象業務部門和相關事業單位,從事天氣預報、氣象保障和服務、研究和管理工作等。近年來,本專業畢業生社會需求十分旺盛,供不應求。
主要課程
地球科學概論、大氣探測學、大氣物理學、動力氣象學、天氣學、數值天氣預報、遙感與圖像處理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等。
主要實踐環節
赴各地氣象台站的認識實習、天氣預報和服務實習、畢業論文等。此外,學生可自主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