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唐詩之路

浙東唐詩之路

浙東唐詩之路,以蕭山—柯橋—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臨海)為主體,歷史遺存和人文典故眾多,留下1500多首唐詩;是一條自錢塘江經紹興,而後經浙東運河、曹娥江至剡溪再達新昌,直至台州天台及溫州的詩意之路。

“浙東唐詩之路”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專用名詞,成為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又一條文化古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東唐詩之路
  • 所屬地區:浙江 
歷史背景,詩路命名,詩路涵義,價值意義,旅遊開發,

歷史背景

唐代詩人多從錢塘江出發,經古都紹興,漿犁淚向南過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走新昌的沃洲、天姥,過天台山石樑飛瀑。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詩采擔諒,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成為千古愚愚名詩。據專家考證,全唐詩收錄的2200餘位詩人中,有451位詩人遊覽過“浙東唐詩之路”風景線,包括李白、杜甫,“初唐四傑”中的盧照鄰、駱賓王,“飲中八仙”中的賀知章、崔宗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紳、李德裕,“晚唐三羅”的羅隱、羅鄴、羅虬以及崔顥、王維、賈島、杜牧等,為後人留下了一條山水人文結合、景觀文化相映的“浙東唐詩之路”。

詩路命名

“浙東唐詩之路”最早由新昌學者竺岳兵於1991年提出,1993年,經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多次論證命名。此後,“浙東唐詩之路”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專用名詞,成為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又一條文化古道。

詩路涵義

“浙東唐詩之路”是指古代剡中一條唐代詩人往來頻繁、對唐詩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古代旅遊風景線。它始自錢塘江邊想愚趨仔的西興渡口,經蕭山到鑑湖,沿浙東運河至曹娥江,然後沿江而行入嵊州剡溪,經天姥山,最後抵天台石樑飛瀑,全長近200公里。
“浙東唐詩之路”是一條唐代詩人留下的山水人文之路,又是一座融合儒學、佛道、詩歌、書法、茶道、陶藝、民俗、方言、傳說等內容的文化寶庫。

價值意義

浙東山水及其文化積澱,成為文人墨客殃格旬尋幽訪古、山水朝聖之地,而留存至今的大量典故、詩篇和古蹟,則是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僅紹興就有至今可考、可觀、可尋的“唐詩之路”遺存點200多處。
文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也是傳承千年的活態文化遺產和民族記憶。“浙東唐詩之路”融合儒學佛道詩歌書法陶瓷茶藝戲曲民俗、神話傳說等為一體,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具備了世界文化遺產特徵的區域文化路線,和“絲綢之路”一樣,是極具人文景觀特色、深含歷史開創意義的區域文化。

旅遊開發

讓唐詩“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成為浙江唐詩之路黃金旅遊帶的特色。“打造唐詩之路黃金旅遊帶”作為浙江“全域旅遊推進工程”重點內容,被列為'大花園建設的十大標誌性工程之首。
詩路沿線的蕭山、越城、柯橋、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臨海等縣(市、區)發出聯動倡議:協同推進“浙東唐詩之路”,共同做好“浙東唐詩之路”文化旅遊研擔永催究、資源開發和沿線文化遺產的整理挖掘,重現“唐詩幾疊遙體之路”的昔日光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