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三傑

浙東三傑

指晚清時代,浙東一帶文化界三位名流,分別指陳黻宸陳虬宋恕,均為思想家、政治家,為我國的思想啟蒙影響深遠。

基本介紹

  • 本名:陳黻宸、陳虬、宋恕
  • 別稱:宋衡
  • 字號:介石
    慶宋、子珊
    謹齋、六齋
  • 所處時代:清末民國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浙江省
  • 主要作品:《六齋卑議》、《宋恕集》
  • 主要成就: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
陳黻宸,生平成就,人物著作,陳虬,生平榮譽,代表著作,宋恕,生平成就,代表著作,

陳黻宸

生平成就

陳黻宸(1859—1917),字介石,晚年改名芾,浙江瑞安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頗有成就的歷史學,清末民初被譽為“浙江大儒”、“史學巨子”。與陳虬宋恕終生友好,被時人尊稱為“東甌三先生”。
光緒五年(1879)始,在書院任教,培植家鄉子弟,歷時20年。二十四年,任上海速成教習學堂教習。二十六年,任杭州養正書塾教習,“陳夷夏文野之義,於五胡、金、元之跡反覆而不厭,又以孟軻、鄧牧、黃宗羲之說敷引於講席之間”。二十八年五月發生學潮,率學生馬敘倫等數人離校,在上海主編《新世界學報》,所著《經術大同說》、《獨史》、《德育》、《地史原理》等文,尚書張百熙嘆為“一代絕作”。
二十九年(1903),進士及第,授戶部貴州司主事,寓居北京,歷任京師大學堂師範科教習、學部京師編譯局總纂、京師譯學館教習及旅京浙學堂正總理。
三十二年(1906)十月,離京任兩廣方言學堂監督兼兩廣優級師範學堂教務長,告誡學生“學無中西,惟求有用”。在南武公學講學,極力反對程朱理學。宣統元年(1909)十月,當選浙江咨議局議長,要求議員“盡心為民請命”。次年九月,為首抗議清廷將商辦的浙省鐵路收歸國有,迫使撫院代奏。
武昌起義爆發,號召紳民設立省城民團,準備發難,因風聲走漏,計畫流產。杭州光復前夜,曾應邀勸說旗營協領貴林投降,貴林就約,杭州不血刃而定。旋遭陳時夏、褚輔成等誣陷,謂黻宸“反對民軍,與旗人私通”,“謀充民政部長”,在杭無法立足,貴林等亦被背信殺害。
1912年初,在溫組織民國新政社,發刊《東甌日報》。3月,推章炳麟任社長,自任副社長,又遭褚輔成等反對。1913年春,當選眾議院議員,並受聘擔任北京大學史學和諸子哲學教授。他最先在北大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10月,聯合國會內政德會等五政團議員組織大中黨,旨在“鞏固共和,保持統一”,後因袁世凱解散國會而解體。1915年8月,堅決反對袁世凱陰謀復辟。在北京大學講學期間,著有《中國通史》、《諸子通義》、《老子發微》、《莊子發微》及《中國哲學史》等講義多種,著名學者馬敘倫許德珩馮友蘭和金毓黻等都出其門下。
1916年夏,回鄉望兄弟疾病,辭世。此噩耗喪訊,震動國內政壇學界,北京、廣州、溫州和瑞安均舉行悼念活動,國內名流六七百人參與追悼,計輓聯挽幛就有158幅。民國三十三年國民政府明令褒獎,宣國史館立傳。追隨先生廿餘年的學生馬敘倫驚聞師訃,幾哭欲絕,急匆匆從杭州趕到瑞安奔喪,悲痛之餘為先生撰寫《墓表》(祭文)。

人物著作

遺著《陳黻宸集》(陳德溥編),199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列入“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

陳虬

生平榮譽

陳虬(1851-1904),原名國珍,字慶宋,號子珊,後改字志三,號蟄廬,瑞安縣城人,祖籍樂清斗山。光緒已醜舉人。他出身貧苦,祖父以更夫為業,父業漆匠。陳虬自幼勤奮好學,自學成才。戊戌變法前和湯壽潛(字蟄仙)合稱“浙東二蟄”,和陳黻宸宋恕合稱“東甌三傑”。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是造詣很深的中醫師,是我國最早的新式中醫學校創辦人。他的生平以維新變法思想和中醫實踐兩方面的光輝成就載入史冊。
幼年的陳虬喜歡拳棒和博覽群書,到十五歲才被迫開始學習八股文章。他志向遠大,很早就有改革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解除廣大人民的苦難的理想。當時的唯一道路是通過科舉考試、做官,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多次到杭州考舉人都沒有考取,無可奈何,選擇另一條醫藥的道路——即可以安身立命,又可以道濟群生。從二十歲開始有志於醫,二十六歲起出訪名醫,立醫案治病。
陳虬的政治思想非常特出。當時瑞安有很多退職官僚和士紳,以其政治上和學術上的聲望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勢力。陳虬和許啟疇、金鳴昌、陳黻宸等人卻組織“求志社”,以布衣黨自命,和他們抗衡。1872年,陳虬和許啟疇等深感瑞安僻處“浙江盡頭”,“苦無書讀”,倡議合資聚書,創建心蘭書社,開全國公共圖書館的先河。陳虬曾試圖通過宗族的血緣關係來緩和社會矛盾,病中口授《治平三議》,《宗法議》、《封建議》和《大一統議》,由兄弟加以筆錄。
以後,廣泛閱讀西歐新書譯本,認識有所轉變。光緒十六年(1890),赴京會試,歸途向山東巡撫張曜提出八條條陳,第一條“創設議院以通下情”,是我國近年最早提出採用西方資產階級議會制度的倡議。1891年,著就《治平通議》(包括《治平禮儀》、《經世博議》、《救世要議》),並在1893年出版。他在《經世博議》中說,“欲圖自強,首在變法”。變法的內容涉及政治、文化和經濟。政治上從改革官制入手,並主張“縣各設議院,大事集議而行”;在文化上從改革科舉入手,主張“今所習非所用,宜一切罷去”,改設“藝學科”、“西學科”、“國學科”、“史學科”、“古學科”;經濟上,主張裕財用、興製造、獎工商、講懋遷、開新埠和撫華商。軍事上主張變營務、設經略、制兵船、改炮台、編漁團。還有“保民”、“治河”、“籌海”、“籌邊”諸篇,是一份較為完整的改革方案。他在《救世要議》中有發展經濟的富策第十二條。他還建議設立出口土產公司,“願入股者,先將貨物按時酌值,計數給與股票”,待出口銷售後,“所贏得錢若干,照數派還”。並以此壟斷市場,“如再有走私者到此,公司先行貶值以窘之,當無有再不入股者矣”。這種構想,已是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了。該書一出,受到社會各界充分重視,湖廣總督張之洞十分讚賞,梁啓超把它列入《西學書目表》,宋恕則寫文加以評論,到解放後仍被選錄到《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之中。1895年,陳虬與陳黻宸一起上京會試全力參與“公車上書”活動,是這次活動的中堅人物之一。康有為對他很器重。1898年在北京參加京城“保國會”,與蔡元培等在京籌立“保浙會”。戊戌變法失敗後曾被清廷通緝。這一系列的愛國行動,表明他曾經站在戊戌變法的前列,在救國強國的神聖事業中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陳虬的醫藥實踐也很不平凡。他熟諳經典,慎求古訓,又能別出心裁。所著《蟄廬診錄》一書,提供了早年辨證施治,解決疑難疫病的範例。先後著《利濟醫藥講義》八冊、《元經寶要》二卷、《瘟疫霍亂答問》一卷、《利濟本草》六卷、《利濟醫統》六卷、《醫雅》四卷、《醫繹》四卷等醫書多種,其中《瘟疫霍亂答問》一書已被輯入《中國醫學大成》,為發展中醫科學方面作出貢獻。於1884年在《醫院議》里提出建立中醫醫院和中醫學堂的方案,次年立即實現。於是瑞安楊衙里出現全國第一所新式中醫學堂(利濟醫學堂),學堂附設醫院,他自任主講,所編的《利濟教經》是近代中國最早新式醫學教科書。1895年,又在溫州小高橋設利濟分院,在周宅祠巷設利濟分院學堂,次年分設利濟學堂報館於府前街。1897年,向全國發行《利濟學堂報》,刊載了部分醫學講義和論文。先後培養了三百多名中醫師,對滿足民眾的醫療要求,促進中西醫相結合以及提高中醫的理論水平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戊戌變法後,陳虬受到了經濟和政治上的雙重打擊:《學堂報》和醫學堂的原先虧損加劇了醫院的債務,學堂被迫關門,但他毫不灰心,還找朋友“譏評漢宋、擬議歐亞、拔劍起舞、對酒當歌”。1901年,發行了“利濟醫院股份票”,郡院由他自己獨辦,並已拓地重建。次年,溫州霍亂流行,他不避艱危,日夜出診,推廣《白頭翁驗方》,民間頌聲載道。1903年,郡城利濟醫院開辦新字甌文學堂,陳虬撰寫《新字甌培繹》和《甌諺略》作教材,門人鄭曦校刊。他以獨創的字母,標註溫州方言的語言,為地方文字改革作過嘗試。不久,因貧病交迫,心力耗竭,於1904年元旦與世長辭,享年僅五十三歲。
解放後,陳虬的政治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幾乎每一近代思想史的著作都提到他,國務院古籍出版規劃也曾列入他的遺著。由於遺稿散佚殆盡,直到1992年,方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陳虬集》。目前,利濟醫學堂也正在申報國家級文保單位。

代表著作

《治平通議》(包括《治平禮儀》、《經世博議》、《救世要議》)、《利濟醫藥講義》八冊、《元經寶要》二卷、《瘟疫霍亂答問》一卷、《利濟本草》六卷、《利濟醫統》六卷、《醫雅》四卷、《醫繹》四卷等。

宋恕

生平成就

宋恕(1862—1910),即宋衡,近代啟蒙思想家。原名存禮,字燕生,號謹齋;改名恕,字平子,號六齋;後又改名衡。生於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萬全鄉鮑陽村(今萬全鎮下薛村)。父名賓家,稟生。家有良田二千來畝,宅旁有花園、假山,號稱萬全首富。自幼資質穎異,有神童之譽。浙江瑞安孫鏘鳴奇其才,以小女許為婚姻。
清光緒十三年(1887)夏,隨岳父孫鏘鳴前往上海,襄閱龍門書院課卷。秋間復往南京襄校鐘山書院課卷。十五年鄉試不第,寓居杭州七寶寺讀佛經。次年夏,在俞樾介紹下到武昌謁湖廣總督張之洞,並電欽差俄、德、奧、和(也作合,今之荷蘭)四國大臣許景澄,請攜為隨員,因病誤期。十七年底,因出國未成,留上海過年,在旅館起草《上李中堂書》並撰寫《卑議》(初稿),決心謁見直隸總督李鴻章,提出變法維新政治綱領。十八年端午節前抵天津,向李建議“易服改制,一切從西”。目前應參考西方制度,採取變通辦法進行改革,被李嘉為“海內奇才”,派任水師學堂漢文教習。甲午戰敗後,離天津寓居上海,整理《津談》一書,托儒家和孔子之古,為《卑議》之變法維新綱領提供理論基礎,“著書專為世界苦人立言”這一名言出於該書。此後在上海接觸大批維新派人士及其領袖,逐漸成為上海維新派之理論核心。譚嗣同譽為“後王師”,孫寶琦請其起草《光緒皇帝罪己詔》。二十一至二十四年,在滬參加變法維新輿論準備工作,在崇正講舍、安瀾書院時務卷中宣揚愛國民主思想,擔任《經世報》臨時主筆,寫過多篇政論,出版活字本《卑議》,為農民、商販、少數民族,特別是婦女立言,對封建專制主義理論支柱——程朱理學大肆鞭撻。戊戌政變後,思想轉於消沉。二十七年秋,曾在杭州求是書院任教。二十九年東遊日本,詩人本田種竹等7人設筵於東京臨江樓接風。三十一年,應山東巡撫楊士驤之聘,任山東學務處議員兼文案,以後曾代理山東編譯局坐辦,在濟南首尾四年,致力於推進山東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出許多創議,對山東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代表著作

《六齋卑議》、《宋恕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