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莩

流莩

流莩,漢語辭彙。

拼音:liú piǎo

釋義:1、流浪而餓死的人。 2、流浪而餓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莩
  • 拼音:liú piǎo
  • 釋義:流浪而餓死的人;流浪而餓死
  • 注音:ㄌㄧㄨˊ ㄆㄧㄠˇ
引證解釋
1、流浪而餓死的人。
《宋史·謝方叔傳》: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當思兩淮流莩轉壑之可矜;聞管弦鐘鼓之聲,當思西蜀白骨如山之可念。”
《金史 衛紹王》:詔賣空名敕牒。河東、陝西大飢,斗米錢數千,流莩滿野。以南京留守仆散端為河南、陝西安撫使,提控軍馬。
《金史》卷二《太祖紀》:“康宗七年,歲不登,民多流莩,強者轉而為盜。歡都等欲重其法,為盜者皆殺之。太祖曰:以財殺人,不可。財者,人所致也。
明 唐順之 《救荒渰記》:“余親見乙巳之災,流莩滿野。”
明 唐寅 《與文徵明書》:此外無他談,但吾弟弱不任門戶,傍無伯叔,衣食空絕,必為流莩。仆素論交者,皆負節義。幸捐狗馬餘食,使不絕唐氏之祀。則區區之懷,安矣樂矣,尚復何哉!
2、流浪而餓死。
《明史·成祖紀三》:“比聞所屬歲屢不登,致民流莩,有司坐視不恤,又不以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