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紋英安岩

流紋英安岩

屬於SiO2含量>66%的酸性岩類中的噴出岩,其成分與花崗閃長岩相當,是流紋岩向安山岩過渡的一種岩石。與花崗閃長岩的平均化學成分相比,流紋英安岩的平均化學分析更接近於花崗岩。與安山岩相比,英安岩含有較多的石英,暗色礦物則較少。與流紋岩相比,其斑晶中石英較少,而斜長石較多。英安岩,多為隱晶質或半晶質,斑狀結構常見,也可成無斑隱晶結構。構造除塊狀構造外,也可見流紋構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紋英安岩
  • 外文名:Rhyodacite
  • 學科:岩漿岩岩石學
  • 屬於:英安-流紋岩類
定名,英安岩——流紋岩類的成因,

定名

流紋英安岩(rhyodacite)屬流紋岩和英安岩之間的過渡種屬。斑晶有石英、斜長石和少量鐵鎂質礦物,含少量透長石。基質為微晶質,構成霏細結構或微文象結構等。在缺少化學數據情況下,無法與流紋岩和英安岩區分。

英安岩——流紋岩類的成因

根據流紋岩產出的構造部位、物質成分特徵及實驗岩石學等資料,已提出以下4種成因模式:①玄武質岩漿或其他岩漿的分離結晶作用;②地殼岩石的深熔作用;③岩漿混合與分離結晶的共同作用;④岩漿房內的熱重力擴散分異作用。岩石化學、岩相學及實驗岩石學方面的證據都支持玄武質岩漿分離結晶產生流紋質岩漿的成因模式,但流紋岩在玄武岩分布極廣的大洋環境中卻十分稀少,大量的流紋質火山岩主要產於大陸地區,這表明流紋岩成因與花崗岩一樣主要與大陸殼有關。至少對於一些大規模爆發的流紋質凝灰岩來說,不可能是由玄武岩母岩漿分異形成的,因為需要非常巨量的玄武質母岩漿分異才有可能。因此,由玄武質岩漿分異形成的流紋質火山岩的分布規模十分有限。
大部分的流紋質岩漿是由地殼岩石的深熔作用產生的,其是流紋質岩漿的主要成因。
證據有:①許多流紋岩具有較高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且與地殼基底岩石一致,在化學成分上與基底岩石具親緣關係;②在一些地區(如大陸裂谷環境),流紋岩與玄武岩構成缺少中間組分的雙峰式組合,或二者在成分上存在非演化關係,表明二者不存在分異演化的關係;③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的模擬計算及地殼岩石的熔融實驗表明,地殼岩石的深熔作用可形成流紋質岩漿。一般認為,流紋質岩漿是由下地殼底部熔融形成的過熱岩漿,較花崗岩漿的上升能力更強,並噴出地表。幔源玄武質岩漿的底墊作用是下地殼熔融的可能原因。
較基性的岩漿同化長英質圍岩或與酸性岩漿混合,形成的岩漿顯然應比流紋岩基性,因此要由這種方式形成流紋岩漿,還應伴有分離結晶作用,從理論上講也有可能形成流紋質岩漿,但成分相當於英安岩。我國吉林平崗地區和江西上饒地區的英安岩中含有不平衡的礦物組合和粗安質的熔岩包體,其成因與粗安質岩漿和流紋質岩漿的混合作用有關。岩漿房內的熱重力擴散分異作用包括熱作用和岩漿對流驅動的化學作用兩個方面。一方面岩漿中的揮發組分在重力的驅動下會向岩漿房頂部擴散,在岩漿房頂部富集,伴隨元素的重新分布,在岩漿房頂部形成高SiO:的流紋質岩漿層(圖3—7),另一方面由於岩漿房中存在的溫度梯度可使岩漿房重力失衡,產生對流,使下部未經分異的高溫岩漿向上遷移,加速擴散分異作用的進行,最後形成基性程度不同(由上向下增加)的層狀岩漿房。支持這一成因模式的主要依據是:在一些爆發相的火山碎屑岩剖面上,具由下(早)向上(晚)SiO,含量增加的層序變化,反映了岩漿房中存在由上向下SiO:降低的分層,該過程得到了實驗岩石學研究的支持。也有不少人認為,岩漿房中的這種分層仍是由結晶分異作用形成的。
流紋質岩漿也是多成因的。在大洋環境,流紋岩的成因主要與玄武質岩漿的結晶分異
作用有關,而混染和深熔作用僅在局部地區(如洋島)有可能存在。在大陸區(島弧、大陸熱點、裂谷)深熔作用和分離結晶作用應是流紋岩漿形成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存在岩漿混合和混染作用。岩漿的熱重力擴散作用可能在島弧和裂谷岩漿中具一定的影響,但其影響程度有多大尚不確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