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中程先進空空飛彈

流星中程先進空空飛彈

流星空空飛彈是一種快速和高機動性的超視距空對空武器。飛彈採用主動雷達導引頭制導,能夠在各種氣候條件和電子戰環境下全天候自動攻擊空中目標。流星飛彈具有遠程防區外射程和高殺傷能力,可以配裝近炸引信或觸發引信,以確保在各種環境下能有效毀傷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星中程先進空空飛彈
  • 外文名:Meteor
  • 歷程空空飛彈在國際市場占有率最高
  • 市場主導地位美國歐盟
  • MBDA的誕生:2002年12月18日
研製歷程,歷程,MBDA的誕生,研製歷程,基本性能,“流星”,概念,

研製歷程

歷程

在先進中程空空飛彈方面,目前美國的AIM-120空空飛彈在國際市場占有率最高。國際預測公司的飛彈分析家拉利·迪克森認為,空空飛彈在未來10年將為世界軍火貿易帶來138億美元的市場,而占據空空飛彈市場主導地位的國家與地區將是美國歐盟。但長期以來,歐洲高端空空飛彈的市場都被美國飛彈占據,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歐洲飛彈工業界決定自力更生。
歐洲研製超視距空空飛彈的計畫可以追溯到1978年,當時瑞典英國聯合研製了半主動雷達制導的“天空閃光”空空飛彈,國內編號Rb71,並且順利裝備瑞典空軍的JAS 37戰鬥機。進入80年代後,主動雷達制導成為趨勢,瑞典空軍和BAE簽訂契約,要求後者研製主動雷達型的“天空閃光”空空飛彈(Rb71 A)。BAE在經過論證後發現當時歐洲各國對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的需求比較強烈,因此決定除研製滿足瑞典空軍需求的Rb71A外,還在這型飛彈基礎上採用衝壓發動機、數據鏈等先進技術,研製性能更好的超視距空空飛彈,以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上有所作為。但在1989年“鷹獅”戰鬥機的原型機墜毀後,瑞典國防部取消了新飛彈的發展契約,轉而專心發展“鷹獅”戰鬥機。當時飛彈項目的子承包商薩伯動力和BAe經過接觸後認為,鑒於當時歐洲戰鬥機項目(包括“颱風”和“陣風”)的展開,如果公司自籌資金繼續該型飛彈的研發,將來還是有市場前景的,因此兩家公司決定繼續研製新型中程空空飛彈,並在1992年范堡羅航展時向公眾透露了該彈的研製,隨即吸引了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的參與,6國共同努力,成立了“流星”飛彈集團。這個集團包括英法合資的馬特拉公司及其合作夥伴阿萊尼亞-馬克尼公司、西班牙航空公司、德國飛彈公司、薩伯動力等。德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希望“流星”能夠裝備“颱風”戰鬥機,法國則希望該彈能夠裝備“陣風”戰鬥機,瑞典則希望流星能夠成為“鷹獅”的標準配置,為其出口增加砝碼。1999年美國波音公司也被該項目吸引而參與研製,主要負責衝壓發動機的研製。
流星中程先進空空飛彈

MBDA的誕生

2002年12月18日,所有參加國都為耗費12億英鎊的歐洲“流星”完成了法律手續,“流星”的研製也促使了歐洲最大的飛彈公司——MBDA的誕生,從而打破了雷聲公司30年獨霸中程空空飛彈(AIM-7M“麻雀”和AIM-120“阿姆拉姆”)市場的局面,使歐洲戰鬥機出口不再受美國AIM-120供應的限制。BAe公司的發言人稱“流星”的出現使空空飛彈市場首次產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全球性競爭,極大地鼓舞了歐洲軍工企業。
目前歐美各國空軍裝備的先進空空飛彈主要是美國的AIM-120中程空空飛彈。該彈於1991年投入使用,最大射程為70千米。在1990年的飛彈定型試驗中,一架F-15戰鬥機在幾秒鐘內連續發射了4枚AlM-120,全部命中強電磁干擾下的靶機,成為美國空軍最為看重的空戰武器。由於英國帶頭表示放棄引進AIM-120,加上“流星”集歐洲一流科技於一身,在性能上已經超出早期型號的AIM-120,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美國空軍立即要求雷聲公司對AlM-120的雷達導引頭、戰鬥部和推進系統等進行改進。為了加強格鬥性能,美國空軍正試圖將大離軸發射能力引入AIM-120,其導引頭現有軟體使飛彈的交戰包絡限制為25。的離軸角,軟體進行升級後飛彈的離軸攻擊角將可以達到70度。

研製歷程

2006年7月12日,瑞典“鷹獅”戰鬥機首次發射“流星”空空飛彈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飛彈從7000米的高空發射,脫離飛機掛架後加速到了2馬赫。這標誌著“流星”飛彈的研製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此後,颱風戰鬥機將逐漸擔負更多的“流星”發射試驗任務,並且有望在2012年開始裝備“流星”空空飛彈。
2015年5月12日,來自法國國防部、達索航空公司和MBDA的團隊首次進行了遠程“流星”(Meteor)飛彈從陣風戰鬥機上發射並攻擊空中目標的制導發射試驗。此次試射在法國武器裝備總署(DGA)卡佐(Cazaux)飛行試驗中心(波爾多附近)進行準備,並在位於比斯加奧斯(Biscarosse)的DGA飛彈測試安全區成功進行。
7月11日,“流星”飛彈首次在瑞典空軍服役。靈活的“鷹獅”三角翼戰機將攜帶這種飛彈。

基本性能

“流星”

是以吸氣式發動機為動力的新一代空空飛彈。該彈採用了主動尋的雷達導引頭及雙向數據鏈技術,發動機燃氣流量調節比大於10,具有相當寬的飛行包線。通過對該彈的各項性能的分析,可以確定“流星”飛彈的整體作戰性能將超過世界各國現役的各型中程空空飛彈。
飛彈採用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和彈載脈衝都卜勒雷達,具有全天候攻擊能力,在相當廣的空域內具有同時對付多個目標的能力,即使目標做8~9G的機動過載,“流星”依然能夠跟蹤到目標並將其摧毀。該彈的主要載機為“陣風”、“颱風”、“鷹獅”等戰鬥機,攻擊目標包括戰鬥機、轟炸機、預警機等在內的空中目標。
飛彈全長為3.65米,彈徑180毫米,發射重量為185千克,動力裝置為可變流量的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採用雙下側二元進氣道,彈體中部有兩片彈翼。彈體主要由導引頭天線罩、電子系統艙、戰鬥部艙以及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艙4部分組成。數據連結收機安裝在兩個進氣道之間,數據鏈天線則安裝在彈體的尾部。飛彈採用正常的氣動布局,靜穩定尾翼控制,進氣道間隔為90。徑向角,呈面對稱配置。4片全動式梯形尾舵、2片固定彈翼,與二元進氣道一起呈軸對稱配置。2003年設計小組更改了設計方案,將原先設定在彈體中部的2片彈翼取消,同時減小了彈體尾部的4片尾舵的面積,這樣整枚飛彈看上去更加簡練,其飛行速度也將有所提高。
流星空空飛彈流星空空飛彈
與AIM-120等軸對稱飛彈不同,“流星”飛彈的最大升力面的法向升力大於其他方向的法向升力,因此其氣動布局構成升力彈體,只有採用傾斜轉彎(BTT)機動控制模式才能避免大的側滑角給進氣道性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並獲取較大的橫向過載能力。

概念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英國最早提出“未來中距空空飛彈”(FMRAAM)概念的時候,美國雷聲公司和由德國、法國組成的聯盟分別提出了各自的競標方案,雙方均採用了正常式氣動布局、雙下側二元進氣道,差異表現在彈翼的設計上,雷聲公司的方案沒有彈翼,主要靠彈體產生升力,而德法聯盟的方案則採用4片彈翼,呈對稱分布,最後的設計則採用了2片彈翼。
大多數尾翼控制的飛彈都同時裝有彈翼以提高氣動效率、滾動穩定性和機動能力,但對於中遠程空空飛彈來說,在主要作戰高度具有最小的平飛阻力是至關重要的,較小的平飛阻力意味著較大的航程,在巡航段飛彈所需的平飛攻角較小,所以無彈翼的飛彈對增加飛彈的射程較為有利,所以,雷聲公司的方案較注重的是以較小的重量實現較大的射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