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外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外官
  • 年代:唐
  • 特點:充任各衙門
  • 統稱:吏員
簡介,記載,

簡介

流外官,官制用語。隋唐兩代因襲魏晉以來之制度,將官員等級分為九品,並於每品中設正從兩等,四品以下又各分上下,總計為三十階,此外還有視流內九品。凡在此範圍以外之官,稱為流外官。如六品以下,九品以上官之子及州縣佐吏,以其未入九流故稱。清在品級之外的小官,亦稱流外官。流外官也分為九品,其中等級最高的叫勛品,然後依次為二品至九品。
他們沒有品級,按年度對其功過行能進行考課,經三考逐級升轉,轉遷時均要試判(一種考試方式,見後)。最後可以經考試人流,成為正式品官。

記載

《隋史·百官志下》:“又有流外勛品。”
唐律疏議》卷二一《斗訟》:“諸流外官以下,毆議貴者,徒二年。……(疏)曰:‘流外官’,謂勛、品以下,爰及庶人。”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七《典史》:“各縣典史為流外官,古但稱吏攢而已,然往往亦擅作威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