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培養

活性污泥處理系統正式投產運行前首先需要在曝氣生物反應池中培養出足夠數量的活性污泥,即MLSS足夠。同時,其質量也要足夠好,即MLVSS要足夠(MLVSS/MLSS比值應在0.7左右),以及培養出的活性污泥能適應所處理污水的性質和環境條件。前者,即培養足夠數量的活性污泥稱活性污泥的培養;後者,即培養適應所處理污水水質的活性污泥稱活性污泥的馴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性污泥培養
  • 外文名:activated sludge culture 
  • 培養方法:間歇培養、低負荷連續培養等
  • 生物相主體:細菌
  • 注意事項:一般應避免在冬季培養污泥
  • 套用:活性污泥處理系統
簡介,培養方法,微生物的演變,注意事項,

簡介

活性污泥處理法是利用人工強化培養微生物降解污水中有機物的方法,因此,活性污泥處理系統正式投產運行前首先需要在曝氣生物反應池中培養出足夠數量的活性污泥,即MLSS足夠。同時,其質量也要足夠好,即MLVSS要足夠(MLVSS/MLSS比值應在0.7左右),以及培養出的活性污泥能適應所處理污水的性質和環境條件。前者,即培養足夠數量的活性污泥稱活性污泥的培養;後者,即培養適應所處理污水水質的活性污泥稱活性污泥的馴化。根據培養與馴化兩者的關係,通常將活性污泥的培養與馴化分為:同步培馴法,即培養與馴化同時進行,城市污水廠啟動時常採用這種培馴法;異步培馴法,即先培養足夠數量的污泥,然後再逐步馴化已培養的活性污泥適應所處理的污水水質,工業廢水處理站常採用這種方法;接種培馴法,是將已有的污水水質類似的污水廠活性污泥投入需啟動的活性污泥處理系統曝氣生物反應池進行活性污泥培養與馴化,這種培馴法只適用於小型污水廠,大型污水廠需接種量大,運輸費用高,經濟上不合算。

培養方法

活性污泥培養可採用下述方法:
(1)間歇培養。將曝氣生物反應池注滿水,然後停止進水,開始曝氣。只曝氣而不進水稱為“悶曝”。悶曝2~3d後,停止曝氣,靜沉1h,然後進入部分新鮮污水,這部分污水約占池容的1/5即可。以後循環進行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過程,但每次進水量應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悶曝時間應比上次縮短,即進水次數增加。當污水的溫度為15~20℃時,採用這種方法,經過15d左右即可使曝氣生物反應池中的MLSS達到1000mg/L以上。此時可停止悶曝,連續進水連續曝氣,並開始污泥回流。最初的回流比不要太大,可取25%,隨著MLSS的增高,逐漸將回流比增至設計值。
(2)低負荷連續培養。將曝氣生物反應池注滿污水,停止進水,悶曝1d。然後連續進水連續曝氣,進水量控制在設計水量的1/2或更低。待污泥絮體出現時,開始回流,回流比取25%。至MLSS超過1000mg/L時,開始按設計流量進水,MLSS至設計值時,開始以設計回流比回流,並開始排放剩餘污泥。
(3)滿負荷連續培養。將曝氣生物反應池注滿污水,停止進水,悶曝1d。然後按設計流量連續進水,連續曝氣,待污泥絮體形成後,開始回流,MLSS至設計值時,開始排放剩餘污泥。

微生物的演變

活性污泥的生物相主體是細菌,培養初期出現大量的游離性細菌,隨著培養過程的進程,這些細菌將依靠其胞外聚合物連線成“菌膠團”。在活性污泥的培養過程中還會逐步出現一些微生物,包括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等,微型生物隨活性污泥培養的進程會表現出明顯的種群更迭,其規律大致是:小型游泳型、大型游泳型、匍匐型、固著型。活性污泥培養過程中原生動物出現的順序大致如圖1所示。
圖1 活性污泥培養過程原生動物出現的順序圖1 活性污泥培養過程原生動物出現的順序
從圖1可以看出,活性污泥中原生動物的出現不僅在種類上有更迭的規律,而且在個體數量上也很有規律,活性污泥中的微型動物的數量隨著培養時間延長而增加,污泥培養到15~20d時,微型動物的數量最大。此時,纖毛蟲數量占絕對優勢。只有當曝氣生物反應池內出現大量匍匐性、固著性原生動物,如鐘蟲、等枝蟲、蓋纖蟲等時,活性污泥絮體結構才穩定,水中游離細菌較少,有機物含量低,處理出水水質良好,過程已接近圖1所示的高峰,可以認為活性污泥已經成熟,活性污泥培養馴化階段完成。因此,鐘蟲、等枝蟲等往往作為活性污泥是否已經完成的指示性生物。

注意事項

在活性污泥培養過程中應注意下列問題:
(1)為提高培養速度,縮短培養時間,應在進水中增加營養。小型處理廠可投入足量的糞便,大型處理廠可讓污水跨越初沉池,直接進入曝氣池。
(2)溫度對培養速度影響很大,溫度越高,培養越快。因此,污水處理廠一般應避免在冬季培養污泥,但實際中也應視具體情況。如污水處理廠恰在冬季完工,具備培養條件,也可以開始培養,以便儘早發揮環境效益。如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在冬季利用1個月左右時間也成功地培養出了活性污泥。
(3)污泥培養初期,由於污泥尚未大量形成,產生的污泥也處於離散狀態,因而曝氣量一定不能太大,一般控制在設計正常曝氣池的1/2即可。否則,污泥絮體不易形成。
(4)培養過程中應隨時觀察生物相,並測量SV、MLSS等指標,以便根據情況對培養過程作隨時調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