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藎草

洱源藎草

洱源藎草(Arthraxon typicus (Büse) Koord.)禾本科,多年生草本。稈高50—60厘米,直立或基部橫臥,有分枝,節上被髯毛。穗軸節間在花序下部者近無毛或部分無毛,上部者有纖毛;黃色花葯3枚,長約2.5毫米。常生於1300—2000米的沼澤邊緣或濕地上,也見於耕地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洱源藎草
  • 拉丁學名:Arthraxon typicus (Büse) Koord.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藎草屬
  • :洱源藎草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稈高50—60厘米,直立或基部橫臥,有分枝,節上被髯毛。葉鞘邊緣密生瘤基毛,背部常變無毛,短於節間,有時為分枝所破;葉舌極短,先端鈍圓且有微細短纖毛;葉片狹卵披針形,長3—6厘米,寬10—17毫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心形抱莖,在與葉鞘相連線處之內側有一圈具瘤基的長毛,邊緣在2/3以下有瘤基剛毛。總狀花序6—9枚著生於稈頂,略呈指狀排列,常帶紫色,長3—6厘米,具短柄;穗軸節間在花序下部者近無毛或部分無毛,上部者有纖毛,長3—4毫米;無柄小穗長約4.5毫米,斜披針形;第一穎紙質,橢圓形,展開,先端急尖,具9脈,沿脈上粗糙或有小尖刺,但刺向基部及向中央逐漸變小;第二穎舟形,具3脈,邊緣膜質,有白色纖毛,脊上僅先端部分粗糙;第一外稃長約3毫米,長圓形,邊緣膜質透明,無毛,中央有一帶狀紅色縱條紋;第二外稃與第一外稃等長,同形而稍寬,先端2裂至近中部;芒較粗狀而短,自第二外稃背部近基部處伸出,膝曲,芒柱長約4毫米,稍扭轉,芒針長約3毫米與芒柱幾同色;花葯3枚,長約2.5毫米,黃色;有柄小穗退化,殘存的小穗柄長約1毫米,無毛。

生長環境

常生於1300—2000米的沼澤邊緣或濕地上,也見於耕地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