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故居

洪承疇故居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人。清朝開國功臣。

洪承疇對於清朝的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進軍策略,盡力避免生靈塗炭,以較少代價平定了江南。同時,洪承疇建議滿人學習漢語,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在洪承疇的推動下,清朝完成平穩的朝代更迭,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漸和睦相處。

洪承疇故居位於地安門東大街南鑼鼓巷59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洪承疇故居
  • 地理位置:洪承疇故居位於地安門東大街南鑼鼓巷59號
  • 相關人物:洪承疇
  • 所在國:中國
人物生平,古今現狀對比,

人物生平

洪承疇,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清朝開國重臣,其對於清朝的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軍入關後,順治帝對洪承疇極為器重,拔擢他為大學士,負責南方戰事。洪承疇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進軍策略,盡力避免生靈塗炭,以較少代價平定了江南。同時,洪承疇建議統治集團“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並以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朝的國家建制。在他的推動下,清初完成平穩的朝代更迭,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漸和睦相處。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壽終正寢,享年73歲。康熙帝頒布御詔,贈少師,諡文襄,賜葬京師車道溝,立御碑。承疇公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

古今現狀對比

據資料記載,南鑼鼓巷59號是洪承疇的舊宅。走過方磚廠胡同,再走過黑芝麻胡同來到南鑼鼓巷,看到的第一個院門正是59號,不禁失望至極。門小而簡陋,推門進去,院內狹小不堪,沒有任何高官府邸的跡象。
當年也曾規模宏大
洪承疇究竟何時來到這裡,又到底居住了多久很難確知。關於洪承疇的生平,史料並不豐富,除去《清史稿》和《清史列傳》中的記載,其他共有4篇都在洪承疇故鄉南安的地方志中。而《清史稿》中不足萬言的記載根本不會詳細到包括洪承疇曾在何時買了何人家的房屋又到底居住了多久。從明末的征戰沙場,到清時江南、西南的長期駐官,他一生待在北京的時間,想來也屈指可數。關於他回到京師的確切時間只有一處:承疇聞父喪,請解任守制,上許承疇請急歸,命治喪畢入內院治事。
院內景色院內景色
(順治)五年四月,還京師。
洪宅的大門原開在方磚廠胡同,以此來推測,洪宅當初應是跨越了整個黑芝麻胡同,規模還是很大的,這才襯得起他兩朝重臣的身份。
今天早已看不出這院子曾具有龐大規模的任何痕跡,沒有花園,沒有遊廊,沒有層層進深的院落,只有非常實用的起居室和廚房,紅磚牆或是灰色小樓,使得那三間北房的紅柱綠瓦顯得格格不入。
從三間瓦房裡遙想當年盛況第一次去的那天正是工作日,毫無人聲。因有些房間並沒上鎖,而大門也是半開的,不死心地站在院子裡喊:“有人嗎?”徒勞無功。站在北房前盤桓許久———這就是記載中僅存的舊跡,北房三間,洪承疇死後成為洪氏祠堂。祠堂很小,兩根紅柱子,三間小房,一點也不氣派。只有柱子依然鮮紅的顏色和懸掛著的一排紅燈籠點綴著這院子的冷清。
直至傍晚,才有一個小姑娘推門進來,當問起這裡是否就是洪承疇的舊宅時,住在這裡的她一臉茫然地回答“不知道”。據住在旁邊55號的一位大叔介紹,這裡確實是洪承疇的舊宅,可僅存的就是那三間北房了。也有不少人過來尋訪舊跡,雖然沒有任何與洪承疇有關的標識,但是也常常會有人問同樣的問題。
舊時洪宅門口還曾有兩個鐵獅子,當然現在早已蕩然無存。根據有關專家的說法,在元代,門前的獅子都是鐵鑄的,明代以後才有石獅子。
那么可以推知在元代,這塊地方就已經有了住宅,洪承疇很可能是買了別人的宅第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過改建。特意選了個周末再去,北房裡終於有人。但走進房子的內部也仍然看不到任何古老的痕跡,完全是一個現代家庭了。東曉市街203號:舊“洪莊”里的朗朗讀書聲與南鑼鼓巷洪宅的破敗相比,位於崇文區的洪承疇別墅的規模則要龐大許多。這座舊宅後被改為金台書院,現在則是金台國小的所在地。
乾隆年間就已成了書院洪承疇的這處私宅被稱為“洪莊”。清入關以後就開始實行滿人居內城、漢人居外城的政策。從身份上來說,洪承疇是漢人,應居外城;但又因功績赫赫,被皇帝賜屬鑲黃旗,又可以居內城。兩處宅第,一處在內城(南鑼鼓巷屬東城區,清時是內城),一處在外城(崇文區清時屬外城),倒是每一條規矩都沒有破壞。
頭像雕塑頭像雕塑
洪承疇死後三十五年(1700),當時的京兆尹錢晉錫在宛平、大興分設義學,收貧苦子弟就讀,大興的義學就租用了洪莊的房子。後來宛平義學併入洪莊,命名為“首善義學”。
但首善義學一開始租的只是洪氏莊園的一部分房舍,後來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洪氏莊園被正式改名為“金台書院”,現在的金台書院是金台國小的所在地。
連匾額都像是新寫的作為金台書院被保存的洪氏舊宅要氣派和莊嚴得多。所有建築基本都保持原來的面貌,只是功能的不同,門房變成了傳達室,講堂等變成了教室或辦公室。
洪承疇故居
也許是因為孩子們需要更大的活動空間,不要說花園,就連樹都沒有幾棵。西側跨院裡有在各個小區或是街邊都很常見的健身器材。而東側卻沒有對稱的跨院,而是突出一幢高出許多的建築來。
現在的院子裡可以聞到新塗的油漆氣味。剛剛完成了翻修的金台書院一切都是嶄新的,包括那塊後來重寫過的“廣育群才”的匾額,乾淨得像剛掛上去的。就連大門的門洞壁上寫於乾隆四十九年的石碑都顯得嶄新的。 但實際上它已經過300多年的歷史了,單是名字就改換多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又改為順直學堂,隨後又幾易其名,現在它被我們記住的名字是“金台國小”。年幼的孩子們無數次從這座大門出出進進,但還不能理解他們讀書的這所學校曾經發生過的風雲變幻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