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康燮

洪康燮

洪康燮(1889~1965),字福卿,號佛青,江西婺源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康燮
  • 別名:洪辣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89
  • 逝世日期:1965
  • 職業:國民政府時期句容縣長、揚中縣長
  • 畢業院校:安徽法政學堂
  • 主要成就:短短主政揚中四年,影響江島百年
  • 籍貫江西婺源縣
個人資料,主政背景,為政四年,心繫揚中,人物後記,

個人資料

洪康燮字福卿,號佛青,江西婺源縣人。畢業於安徽法政學堂。因其中年謝頂,而被揚中人民親切暱稱為“洪辣子”(揚中話里,辣子的有謝頂的意思)洪氏調任揚中縣長前為句容縣代理縣長。1934年4月調任揚中縣長,1938年日本軍隊攻克揚中時離開,主政揚中雖只有短短4年,但對揚中政治、經濟、文化極具深遠影響,即便生活在今天的揚中人仍能從日常生活中享受到洪氏主政時期帶來的福祉。

主政背景

其實洪康燮調任揚中是個苦差,受命於危難之時。從1931年起,揚中多處江港決堤,水災影響嚴重,民不聊生,而國民政府在這種情況下反增加賦稅,引起民眾強烈不滿,島內全境掀起轟轟烈烈的抗稅風潮,經久不息。1931年任期的國民黨揚中縣長畢靜謙、1933年任期的國民黨揚中縣長包允恭都因抗稅風潮而下台。1933年10月剛剛繼任的縣長馮沛三認為前任縣長軟弱無能,採取鐵腕政治,強行開徵附加稅,所征項目比前任還多出十餘種,並且過期不交要加收十分之一的滯納金。
一時間揚中島內民不聊生,十室九空。窮苦的揚中農民在走投無路,忍無可忍情況下。再次發起拒繳田賦附加稅風潮,火燒國民黨縣黨部常務委員張子誠、區保衛團團長劉煥章、大地主杜三(杜楚卿)等7家的房屋,此後萬餘農民繼續向縣政府衝擊,途中與軍警發生衝突,死4人,大批農民被捕、通緝。一時間抗稅運動震驚全省,江蘇省政府以“江洲火案”、“赤匪暴動”罪名,上報國民黨政務院。政務院迫於當時形勢,作出“對農民暴動,應持慎重態度,不宜鎮壓,防再激民變”的批示。揚中縣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人員,撤銷通緝令。
1934年春,馮沛三應召赴省城述職。馮沛三自料此去厄運難逃,在船行至鎮江甘露寺江域時,投江自殺。
這種情況下,剛剛代理句容縣長二個月的洪康燮,臨危受命,改任揚中縣長。以此安撫揚中民心,平息抗稅風潮。

為政四年

洪康燮來揚中後,吸取前幾任教訓,及時調整稅收政策,廢除一些不合理的苛捐雜稅,以平民怨。並興辦實事提高揚中百姓的收入。
洪康燮就任揚中縣長後興辦的第一件實事,便是調整揚中的種植結構,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農民收入。最為有效的便是引進湖桑,發展蠶桑生產。是年揚中的蠶繭年產量達4495擔,養蠶栽桑技術亦大有改進。揚中縣也因此被江蘇省政府命名為“蠶桑模範改良區”。蠶桑經濟給揚中百姓帶來實惠,早先沸騰的民怨在洪康燮的新政下漸漸平息。一時間全縣繭行如雨雨後春筍般興起,江東蠶種製造場生產的長壽牌蠶種成為全國馳名品牌。
洪氏主政揚中興辦第二件大事便是興修水利、建設交通。 主持修築了揚中歷史上的第一條公路,主幹線上自新壩鎮,下至下八橋鎮。支線從油坊橋分岔,西達鎮海庵江邊,共長30多公里,路面寬丈余,統稱“中山路”。這條主幹線不僅改變了當時揚中人的出行方式,也直接影響了揚中大半個世紀的交通格局,即便是今天的揚中交通整體規劃,也是以這條幹線主軸為藍本而設計的。因而極具深遠意義。
洪氏修路時的用工方式也非常有意思,他吸取了前幾任縣長按人口分灘徭役而釀成民變的做法,改為按煙囪徵用民工徭役,讓各鄉、保長挨村數煙囪,以煙囪個數灘派勞力。一時間揚中百姓倒也信服無語,全縣民眾各負其責,出錢出力,很快便修成揚中史上第一條公路。
民國初期開設不久的姚鎮班輪(姚橋開往鎮江的班船),途經揚中沙家港。揚中人出島遠行一般都是到沙家港乘姚鎮班到鎮江,然後再轉道去想去的地方。但沙家港只是南江偏遠的一個碼頭,當時還沒一條便捷的官道直達碼頭,洪康燮政府主持修建了三茅至沙家港的支線土公路。極大地方便了全縣民眾出行。這條路,在長達近半個多世紀裡成為揚中人進出揚中島的主要道路,直至上個世紀六、七十年,揚中汽遠事業興起,這條官道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上個世紀中葉揚中有句口口相傳幾代人的民謠:快點跑,上姚橋,快點溜,上蘇州。就是說的這條官道。表達了揚中人盼望自家的孩子快點長大,然後通過這條官道,乘著“姚鎮班”離開小島成龍成才的美好願望。由此可見洪氏修這條官道對揚中人的生活影響有多大。
以同樣的方法,洪康燮在全縣修堤浚港。揚中是個四面環江的島縣,常遭水災,洪氏即採用民辦官助的辦法,發動民眾,加修江堤,疏通港道,以減少水患。洪康燮還每每親歷親為,親臨現場,挑泥修堤,參加勞動。一個舊官僚機構的縣長,如此做法,一時間成為美談,深得百姓好評與擁護。即便是現在的官場,如非刻意作秀,也無幾人能做到。
修堤開港過程中,最為稱道的是不畏豪強,當時大地主杜楚卿在揚中勢力最為龐大,在揚中講話是一言九鼎,民國歷屆政府縣長都得讓他三分。當開港經過他家田地時,便開不下去,杜楚卿不答應,無人敢挖。匯報到洪康燮這時,洪康燮沒直接答覆,拿著挑子,直奔開港工地,當著杜家人面親自開挖起來,民工見情也忙跟附,杜氏見眾怒難犯,不敢言語。
第三件實事,便是興辦教育、倡導文明。
洪氏到任後即積極增辦公立國小,並實行私塾改良,培訓師資。增收、增撥教育經費;主張“廢私塾,興學校,推行義務教育”;在各學校設立“強迫識字班”,開展民眾識字教育;一方面採取自辦塾師講習班、師資培訓班及委託代培等辦法,加速師資隊伍建設。另一方面對“16歲以上30歲以下的文盲,特別是婦女,一律強迫進識字班學習文化。洪主政揚中的四年,義務制教育普及程度最高,義務初級國小校每個鄉(小鄉)都有一所,高小也不斷增加。這一時期為建國前揚中教育事業發展的最興盛時期。
辛亥革命後,雖提倡婦女解放,但在揚中從來就沒有真正實行過。洪康燮來揚中後,在全縣下令剪鬏放腳,禁止婦女盤鬏纏足,並在法律上加以保證。從此揚中婦女告別裹腳歷史,不再受裹足至殘的痛苦,揚中婦女的身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放。
我們今天所提倡的衛生文明縣,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洪康燮就在揚中推行過。洪康燮調任揚中不久即採取多項強硬措施,推行文明衛生。其中有幾條措施即便是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一是戒毒。當時的揚中吸毒之風較盛,十幾萬的小縣吸毒者就有數千人。洪康燮決定在全縣設戒菸委員會,並親任委員長,責令吸鴉片煙者分批分期限時到戒菸所報到戒菸。借詞拖延者,則實行強制。並經常“調驗”菸民,以防弊端。在戒菸所施戒不成者,即送監獄勒戒。
二是戒賭。較之吸毒,揚中的賭博之風更烈,遊民以賭為“業”,官紳以賭為“樂”。洪特設遊民習藝所拘禁專事賭吃玩樂,不務正業者,實行強迫習藝,使其戒毒、戒賭,自食其力。
三是提倡文明講衛生。洪氏下令在全縣不準男人赤膊外行,連露天糞缸也要求搭棚加蓋。
民國26年國民縣政府還在三茅鎮召開一個700人大會,大會主題就是講文明講衛生。洪康燮在會上發表激情揚溢的演說,他以五區年過百歲的馮匡氏素愛清潔衛生的事例,說明愛衛生能享高壽,人人講衛生,全民健康,國家自然強盛的道理。會後他還親自帶領政府人員各鄉、保長打掃三茅鎮,一時間全縣出現愛清潔講衛生的好風氣。
洪康燮對揚中辦的第四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便是對揚中行政區劃的規劃。民國24年(1935年)6月,來揚中已一年洪康燮親自主持規劃揚中行政區域,將揚中新治區(城區)分為5個功能區,即中部的政治區、東北部的實業區、東南部的住宅區、西南部的商業區和西北部的工業區,新治區總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左右。這便是今天的三茅鎮老城。
民國26年(1937年)5月揚中縣區域正式分為5個區,縣政府所在地三茅鎮位於第一區,第一區轄1鎮10鄉,即包括現三茅鎮何家大港至沙家港以西李家港以東地區和現興隆鎮三躍部分地區;第二區轄1鎮14鄉,即包括現新壩鎮全境、三茅鎮何家大港以西豐裕部分地區以及開發區的新民、新揚、新勝、新聯村;第三區轄1鎮7鄉,即包括現興隆、三躍部分地區以及現油坊鎮長旺地區的大部;第四區轄9鄉,即包括現興隆、三躍部分地區和八橋部分地區、永勝全境;第五區轄2鎮8鄉,即包括油坊全境、長旺部分地區和八橋部分地區、現今西來鎮北部地區,現今西來鎮其餘部分當時分屬泰興、武進、丹陽,另第三區夾江對面現屬丹徒的恤洲又名大泡子屬當時揚中,第五區鄰平鄉沙洲經江水沖刷坍塌現已消失不存在。
這個行政格局,對以後的揚中各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形成,影響巨大,即便是今天的揚中市五鎮一區,也由此變化而來。
洪康燮辦的第五件大事,便是編修《揚中縣誌》。
揚中設署時間不長,從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設太平廳開始至洪就任揚中縣長時也不過三十年時間。沒有自己的縣誌。洪康燮就任縣長後,立即著手縣誌的編修,組織編寫《揚中縣誌》。延請縣內知名文人參與其事,當時名仕姚湘(曾任太平縣民政長)、王蘭、朱寶鎏、朱勤等都參與了這項工作。可惜編撰工作一波三折,未及刊印成書。先是主編姚湘於1937年病逝,緊接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政府解散,洪康燮離職。據傳,《太平洲始末記》手稿共線裝4冊,10萬字左右,該手稿於“文化大革命”中散失,現僅存他人抄錄的數節文字。
縣誌雖未成書傳世,但有一則與縣誌編修相關的花絮卻廣為流傳。當時縣誌編撰是借王蘭的私人宅第辦公。王蘭愛養花,多名品。院中並有假山石等。一次,主編姚湘見院中荷花缸內荷花盛開,風吹水動,碧波蕩漾,煞是好看。引發詩興,遂賦迴文詩兩首:
看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
秋江楚雁立沙洲,淺水流。雁立沙洲淺水流。流水淺洲沙立雁。洲沙立雁楚江秋。
這二首令人叫絕的迴文詩給揚中文壇增添一段佳話。
正當洪康燮躊躕滿志,規劃揚中美好未來,準備大展宏圖時,1938年2月日本占領軍攻克揚中,國民縣政府被迫解散,洪康燮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離開揚中,流落上海以律師職業謀生,生活非常清貧。

心繫揚中

洪康燮離開揚中後,並沒有割捨掉對這片曾經工作過土地的熱愛,還曾二度對揚中人有過感人的幫助。
1949年夏,剛剛解放的揚中人,擬在八橋中學附屬國小籌建校舍,但這個時候百廢待興,資金十分匱乏。便派人前往富庶之地---上海募集資金,這個時候同樣是窮困潦倒的洪康燮已身無其他資財,聽到揚中來人說明情況後,二話沒說,馬上變賣掉自己正在使用、僅有的文房四寶以作捐助。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揚中遭遇罕見連年春荒,百姓食不果腹,洪康燮聞訊後,再次慷慨解囊,給予捐助。 洪康燮為官清廉,並無積蓄,抗戰爆發即棄官離任,此後四處漂泊,生活清苦。
洪康燮

人物後記

建國後,因做過國民政府縣長,政治上越發難過,晚景十分淒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有關方面曾幾次派人來揚中調查洪康燮在揚中情況,揚中人民政府、百姓都念其對揚中有功,都客觀公正給予以評價。但那個年代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象洪康燮這種身份的人,很難置身外,只得離開上海,投奔四川親友艱難渡日,1965年在四川成都病逝。為此揚中縣誌曾這樣評價:洪康燮在揚中任職期間,常微服私訪,考察政情民意,並能積極採取措施,懲治腐敗,壓抑豪強,減輕賦稅,興辦教育,緩解民眾疾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