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

中醫基礎理論名詞。①指飲食精微通過胃、脾、肺、三焦等臟腑的作用而化生的營養物質。在脈內的,為組成血液的成分;在脈外的,遍布於組織間隙之中。津和液通常並提,但二者在性質、分布和功能方面,均有不同之處。②泛指一切體液及其代謝產物。出《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又《靈樞·決氣》:“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從而說明尿與汗均由津液化生,並對體液有調節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津液
  • 類別 :中醫基礎理論術語
  • 出處 :《素問》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一、滋潤濡養,二、充養血脈,

概念

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解讀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津液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機體內除了藏於臟腑中的精和運行於脈管內的血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體都屬於津液。因此,津液既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津液是津和液的總稱。由於津和液二者之間在性狀、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所以從概念上應將二者加以區別。《靈樞·決氣》說:“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靈樞·五癃津液別》又說:“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因此,可以說在津液中,質地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並能滲入血脈之內,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質地較濃稠,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類經·藏象類》注曰:“津液本為同類,然亦有陰陽之分。蓋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濁者也。津為汗而走腠理,故為陽;液注骨而補腦髓,故屬陰。”津與液的區別主要用於臨床對津液損耗而出現“傷津”、“脫液”病理變化的分辨。但在一般情況下,由於津液二者同屬一類物質,且可以互補轉化,故津和液常同時並稱,不作嚴格區分。

中醫套用

津液的功能

一、滋潤濡養

津液是含有營養的液態物質,具有較強的滋潤作用。津液中含有營養物質,又有著豐富的濡養作用。滋潤和濡養二者作用之間相輔相成,難以分割。不過,由於津的質地較清稀,其滋潤作用較明顯,而液的質地較濃稠,其濡養作用較明顯。
布散於體表的津液能滋潤皮毛肌肉,滲入體內的能濡養臟腑,輸注於孔竅的能滋潤鼻、目、口、耳等官竅,滲注骨、脊、腦的能充養骨髓、脊髓、腦髓,流入骨節的能滋潤骨節屈伸等等。如若津液不足,失去滋潤與濡潤的作用,則會使皮毛、肌肉、孔竅、關節、臟腑以及骨髓、脊髓、腦髓的生理活動受到影響,臟腑組織的生理結構也可能遭到破壞。

二、充養血脈

津液入脈,成為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靈樞·邪客》中已說明津液在營氣的作用下,共同滲注於脈中,化生為血液,以循環全身發揮滋潤、濡養作用。
津液還有調節血液濃度的作用。當血液濃度增高時,津液就滲入脈中稀釋血液,並補充了血量。當機體的津液虧少時,血中之津液可以從脈中滲出脈外以補充津液。由於這種脈內外的津液互相滲透,機體因而可以根據生理病理變化來調節血液的濃度,保持了正常的血量,起到了滑利血脈的作用。由於津液和血液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二者之間又可以互相滲透轉化,故有“津血同源”之說。
另外,津液的代謝能調節機體體溫以適應自然環境的氣溫變化。氣候炎熱或體內發熱時,津液化為汗液向外排泄以散熱,而天氣寒冷或體溫低下時,津液因腠理閉塞而不外泄,如此則可維持人體體溫相對恆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