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運村

洛運村是福建漳州漳浦縣前亭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漳浦縣東北部,東至龍海市隆教鄉向塘村的大林自然村,北隔困牛山與龍海市港尾鎮毗鄰,西至下倉水庫,南至漳東線與過港村、田中央村為鄰,源自困牛山及白竹湖農場頂埕作業區的洛運溪流經村境,至田中央與過港之間匯入江口灣。共2個自然村,1間公立幼稚園、1間私立幼稚園和1間國小,離漳州市68公里,離漳浦縣城72公里,離廈門特區42公里。村域面積4平方公里,轄2個自然村,即洛運自然村、中山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洛運村
  • 外文名稱:Luoyun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漳州漳浦縣前亭鎮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207
  • 地理位置:漳浦縣東北部
  • 人口:1659人
  • 方言:閩南話
  • 車牌代碼:閩E
歷史沿革,陸地地形,經濟狀況,基本設施,姓氏源流,文物古蹟,歷史事件,人物,歷史人物,新中國人物,

歷史沿革

洛運自然村、中山自然村,宋朝隸屬漳浦縣二十三都(轄今漳浦縣前亭鎮全境、佛曇鎮整美村、白竹湖農場全境、龍海市港尾鎮全境)沙澳里管轄。
元沿宋制,明沿元制,明初,縣以下設都、里、甲(亦稱圖),里設里正,甲設甲首,每十家為一甲,十甲為一里。
清初,都以下設鄉、保、甲,以十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明朝的“里”改為清朝的“保”),二十三都下轄沙澳、卓岐等十一保。古稱漳浦縣二十三都嘉賓鄉欽賢里沙澳村洛運、中山。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縣以下設路,全縣分設四個路,二十三都的各保隸屬東路管轄,並重新編定保甲,以二十甲為一保。
1923年民國十二年,取消都的建制,統編為鄉、鎮、保、甲,設定外東區,區治設在佛曇,前亭各鄉、保隸屬外東區。
1929年民國18年全縣共設7個自治區,前亭隸屬於第五自治區,又稱外東區(轄佛曇、馬坪、前亭一帶),洛運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隸屬於漳浦東路第五自治區(外東區)洛運保管轄。
1935年民國24年10月,漳浦縣將原來7個自治區編並為5區,前亭隸屬第三區(又稱東區),轄今深土、赤湖、湖西、佛曇、馬坪、前亭一帶,區署設佛曇),實行保甲制度,在今前亭鎮轄域內設文山、樓下(註:今劉下村)、亭林、前亭(註:今大社村、圩仔村轄域)、下尾(註:今莊厝村)、橋仔頭、江口、青沙(註: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轄域)、過港、洛運、後內11保,分屬樓下、前亭、江口三聯保管轄。洛運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隸屬漳浦第三區(東區)洛運保管轄。
1940年民國29年撤銷聯保,將前亭聯保和江口聯保合併為前江鄉,鄉公所設在明末進士陳國器舊居,下轄十二個保:文山保、樓下保(註:今劉下村)、亭林保、前亭保(註:今大社村、圩仔村轄域)、下尾保(註:今莊厝村)、整尾保(註:今佛曇鎮整美村)、後內保、橋仔頭保、江口保、青沙保(註:今田中央村、崎沙村轄域)、過港保、洛運保。洛運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隸屬漳浦前江鄉洛運保管轄。
1944年民國33年前江鄉與林東鄉(註:今林棣、東坂)及馬坪鄉合併為前坪鄉,鄉公所設在馬坪,下轄:美鋒、後康(註:今後糖村)、文庵、仙都、梧山、林棣、東坂、前亭(註:今大社村、圩仔村)、莊厝、樓下(註:今劉下村、頂埕村轄域)、文山、青沙(註:今洛運村、田中央村、崎沙村轄域)、橋港(註:今橋仔頭村、過港村轄域)、江口14保。洛運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隸屬漳浦前坪鄉青沙保。
1949年9月23日,漳浦縣解放,28日宣布漳浦縣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初,建立佛曇區公所(後改第五區),轄佛曇及前亭各鄉,洛運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隸屬佛曇五區田中央鄉管轄(註:佛曇五區在前亭鎮地方設前亭墟、樓下、江口、田中央、文山5鄉)。
1950年10月,在今前亭鎮地方設六個鄉,前亭墟鄉(管轄今大社村、圩仔村)、下尾鄉、樓下鄉、江口鄉、田中央鄉、文山鄉,屬漳浦縣第五區(址在今佛曇鎮),廢除保甲制度。各鄉以貧僱農為主體的農會會員大會,以舉手選舉各鄉鄉長、副鄉長。洛運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隸屬田中央鄉管轄。
1956年10月,前亭墟與莊厝合併為前亭鄉(大社、圩仔、莊厝);鄉召開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推選黃石文為前亭鄉鄉長。洛運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隸屬漳浦縣過港鄉管轄。
1957年2月設立三個鄉,洛運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隸屬於漳浦縣第五區(區公所設在佛曇)橋港鄉人民委員會管轄。
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佛曇人民公社,設立前亭管理區(時前亭管理區下轄三個生產大隊:大社、圩仔、莊厝)、橋港管理區、樓下管理區。洛運自然村、中山自然村隸屬於佛曇公社橋港管理區;洛運生產社改為生產大隊。
1961年7月前亭管理區、橋港管理區、樓下管理區聯合召開各階層幹部擴大會,醞釀撤銷三個管理區成立前亭公社,並召開第三屆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楊生仙為前亭公社社長,莊天來、莊德全為副會長。
1961年8月,正式撤銷管理區,成立前亭人民公社,住址定在前亭墟,轄大社、墟仔、莊厝、洛運、田中央、橋仔頭、過港、崎沙、江口、後蔡、劉下、頂埕、文山13個生產大隊。洛運生產大隊隸屬漳浦縣前亭公社管轄。
1984年9月,前亭公社改為前亭鄉,13個生產大隊更名為各自行政村委員會,隸屬漳浦縣前亭鄉,洛運生產大隊改為洛運村。
1992年2月,前亭鄉改為前亭鎮,洛運村隸屬漳浦縣前亭鎮管轄。
2005年11月,前亭鎮政府由圩仔村遷址大社村。

陸地地形

洛運村地屬丘陵地帶,坡度較緩,地勢東、北、西高南低,三面環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處於古代濱海晚第二紀基性火山噴發地帶,所遺留的火山灰造成紫黑色的土壤,土質肥沃,有利於農林牧業的發展。從前水源缺乏,解放後靠下倉水庫以渠道灌溉,基本做到旱澇保收。主要山脈有困牛山(海拔352米)。

經濟狀況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村466戶,人口1659人,外來人口約4人。全村勞動力912人,其中外出經商打工約348人。
年末常用耕地面積3104.4畝(其中:水田1006畝、旱地2094畝、菜地4.4畝)、園地372.8畝(其中果園212.3畝、其它160.5畝)、林地332.3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薯、高粱、玉米、花生、果蔗、芝豆、二號豆、紅玫瑰和蔬菜,蔬菜品種較多,呈多元化發展。果樹主要有龍眼、荔枝、楊梅、桃、李,特別是香蕉為多。

基本設施

1986年架設輸電線路,實現水電戶戶通目標。2000年完成農網改造。
1993年開通程控電話,電話普及率達到100%。
2006年修復原有自來水設施,建了一個自來水站。
2007年2月,從村部所在地洛運社到中山社2.5公里長的水泥路剪彩開工。
2011年開掘二口深度達150米深的大井,解決農村用水難的問題。
1間公立幼稚園、1間私立幼稚園和1間國小,洛運國小創辦於1952年,校園面積1667平方米,建築面積125.5×4.2=527.1平方米,設6個班級,學生163人,教師12人。1992年原校舍改為村委會,另投入154000元建成一座2層教學樓,建築面積125.5×6=753平方米。則村部占地面積677平方米,建築面積527.1平方米,1996年又投入3500元建一座廁所,2006年公立洛運幼稚園、洛運國小被兼併,新校舍讓給村部使用,原廁所於2012年3月拆除。改在房間內增設廁所一間。則村部現有占地面積1667平方米。建築面積=527.1+753=1280.1平方米。

姓氏源流

洛運社為徐姓聚居地,徐姓於明末鎮海衛前來開基,傳說為明開國元勛徐達的後裔,並傳說,“洛運”社名是因為祖上為洛陽人。而據《明史·徐達傳》,徐達是濠州(即安徽鳳陽)人,明太祖的同鄉。洛運徐姓應從鎮海衛傳衍而來。《鎮海衛志》及舊《漳浦縣誌》均記載:“徐文,江都(江蘇揚州)人,祖徐興,洪武年間累功升指揮僉事,徐文於成化年間調任鎮海,傳至徐麟,以功升指揮同知,世襲”。至天啟年間分居洛運社開基。
中山社為王姓聚居地,有少數別姓。 王姓源自田中央社。

文物古蹟

洛運社西北、鳳凰山腳有古剎瑞雲寺,始建於明朝,今尚存。老壽星、名僧蔡松卷源於此寺。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日慶祝佛誕。洛運社東北許坑(地名),也是鳳凰山腳有古廟關帝君廟,香火旺盛。農曆五月十三日慶祝關帝誕辰。社裡供奉開漳聖王及徐氏祠堂。2012年因舊村改造,部分祠堂易地重建。中山社清末曾設墟市,清代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

歷史事件

洛運村是前亭鎮革命老區村,農作物常年靠天收穫,缺水嚴重,處於地質災害休眠期,由於地基地質較軟,一旦下雨,地基下陷,老區民居牆體裂縫嚴重。2012年2月10日,為了回響市、縣關於舊村改造及土地流轉的一系列檔案精神,鎮、村兩委按照上級總體規劃,本著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對舊村進行改造及有關土地進行流轉。項目建設的實施,將更加集約利用土地,最佳化用地結構,提高人民的生活環境品質,提升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形象,
舊村改造:全部拆除舊村48畝土地,安置居民45戶,占地18畝;規劃宅基地占地20畝60棟,騰空土地10畝;
土地流轉:將位於洛運自然村片區450畝,涉及農戶316戶1186人;將位於中山自然村片區150畝,涉及農戶150戶570人;進行土地流轉。
目前尚在建設當中。預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

人物

歷史人物

徐興,江都(江蘇揚州)人,洪武年間累功升指揮僉事。
徐文,江都(江蘇揚州)人,成化年間調任鎮海。
徐麟,江都(江蘇揚州)人,官升指揮同知。

新中國人物

徐振標 漳浦縣總工會主席
徐 凱 漳州市薌城區國土資源局監察大隊長
徐友成 漳州市總工會主席
徐彩興 海軍某部政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