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懸台社火藝術

洋縣懸台社火藝術

洋縣懸台社火又稱洋縣高芯子社火。是陝西省漢中市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此種社火是以戲劇角色站在高台梁架上為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為主要運載方式的一種極為特殊的社火。它匯集了民間各種社火的精華,為陝西南部的洋縣城鄉所特有。春節期間普遍開展的傳統民俗文娛活動。是一種融合裝扮,造型,技巧表演的傳統民俗藝術,他通過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和嚴密的構思,讓演員扮演歷史和現代人物,形成一個故事組合,雅俗共賞,寓教娛樂。這種來自黃土地與歌舞,戲劇向結合的傳統民俗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縣懸台社火藝術
  • 分類:民俗
  • 地區:陝西省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主要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相關物品,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漢中·洋縣
遺產編號:Ⅸ—24
遺產類別:民俗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漢中市洋縣

內容介紹

洋縣社火種類繁多,但以洋縣懸台社火最負盛名。
洋縣懸台社火又稱洋縣高芯子社火。此種社火是以戲劇人物站在高台梁架上為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為運載形式的一種社火,為洋縣民間社火所獨有。它匯集民間社火之精華,容戲劇、雜技、美術、音樂、民間手工技藝為一體,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社火藝術形式。洋縣懸台社火以堅硬、柔韌的槐木為梁,製作成多層高台框架,框架各層層面設定不同的角色,配置不同的道具,展示不同的戲劇情節。在懸台社火框架芯子曲拐處往往飾以荷花、荷葉、茶碗蓋、兵器等道具,並在其上站立劇情所需要的角色。
洋縣懸台社火又分為小芯懸台、大芯懸台、轉芯懸台、掛芯懸台、單芯懸台、雙芯懸台。角色站為上下2層,一般為小芯懸台。大芯懸台則站了6層,高度可達12米以上。轉芯懸台製作與小芯懸台、大芯懸台基本相同,但須在下部另加曲軸和盤旋拉繩故可靈活轉動。而掛芯懸台則是在芯子上生出枝叉,將角色掛附在芯子上。單芯懸台是指懸台框架中的豎起的主梁為單根槐木,而雙芯懸台是指主梁為2根槐木形成對稱的形式。小芯、轉芯適合組裝角色較少的折子戲或者小、中型戲劇,大芯、掛芯、單芯則適合組裝角色較多的戲劇,而雙芯適合角色繁多的戲劇。
洋縣懸台社火以智果、馬暢為最,並以高、懸、奇、巧著稱。50年代,智果懸台社火《大破天門陣》先後赴省、京組裝表演,並受朱德、習仲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譽滿京城。1992年第二屆漢中藝術節,智果懸台應邀赴漢中組裝表演,聲名大振。
洋縣社火組裝的工序有:
1、提摺子。首先決定社火內容,然後根據要扮演的本戲或折子戲決定製作社火台架的層數、角色人選、服裝道具的設計等。
2、製作懸台框架,懸台芯子用槐木製做,用彩土布纏裹芯體,並以彩色土布拴連主芯與支芯(後期改用棕、麻繩拴連)。主芯可為單芯,亦可為雙芯,視社火內容而扎制,洋縣懸台社火可製作為五、六層構架,往往在第3層安置掛芯,在底層或他處安置轉芯以作旋轉之用。懸芯社火底座往往以大石條配重,或在底座安置4個碌碡配重,並使其作為4個支點(4條腿)。
3、開臉子。即化妝,按生旦淨醜等10大行當社火臉譜化妝。分甜臉與花臉兩種,均以臉譜、膚色區分忠、奸、善、惡、美、醜,與戲劇化妝有相似之處,但臉譜勾畫方法有所不同。
4、裝身子。也叫穿戲裝。它與戲劇表演形式不同,戲劇叫“大穿”,社火為“小穿”,社火的小穿更便於輕裝上陣。
洋縣懸台社火在游演前,社火會要備三牲去土地廟祭祀土神,乞求神靈保佑社火出遊平安如意,並答謝土神為眾生帶來好年景。
洋縣懸台社火有著極特殊的游演形式。全憑人抬肩扛,一台5層的懸台要用48名青壯年抬。其方法是在配重的懸台底座上按社火行進方向在其中央順長綑紮一根8米長短的木頭(俗稱牛槓),在底座兩側按相同尺寸亦各綑紮一根,然後在3根“牛槓”兩端各綑紮“油槓”8根,仍以彩色土布纏裹和連結。懸台社火游演啟動,有儀式,很講究。儀式由當地社火會會首主持。一般程式是:主持人喊:“風調雨順。抓槓——”。此時48名抬者須做好準備,接著喊:“五穀豐登。上肩——”。此時抬者將社火抬起,但須貓著腰,最後喊:“歲歲平安。起槓——”。此時抬者方可直腰,挺胸,昂首。
洋縣懸台社火今流行於洋縣謝村鎮范壩村、洋縣謝村鎮智果村、洋縣馬暢鎮、洋縣胥水鎮回龍村等地。
洋縣懸台社火是在洋縣門類眾多的社火中脫穎而出,它與它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游演時,其他門類的社火與之想配伍。這些社火門類有:
1、桌社火。又稱單台社火,以扎彩的木方桌或條桌為台架,挑選10歲左右兒童2—3人,扮一折古典戲。如《相公賣水》、《三娘教子》等。將其置於桌上,畫臉譜,著戲裝,用扁擔或木槓做支柱,緊系角色,由4名壯年男子將長槓抬起,在社火鑼鼓聲中遊街串鄉,流行於縣城、城郊。
2、踩高蹺。又叫踩高腳、高蹺腿社火。角色足登柳木棒(可長可短,短可二三尺,長可過丈),流行於縣城。
3、騾馬社火,又稱牛馬社火。即由會騎騾馬(牛)的幼童扮裝角色,騎在背上,隨著鑼鼓,游鄉串戶,一般一角一畜,有的雙角一畜(雙層),更富情趣。舊規矩,社火所用騾馬。均由主人隨帶草料。如能爭取角色行騎,便視為大吉之事。舊時,洋縣磨子橋、沙溪等地均有這種活動,現已不多組裝。
4、窩桿社火。又叫船社火。置二三丈長的木槓於轉軸之上,利用槓桿原理,木槓在軸上旋轉起伏,角色則在木槓頂端表演。其主要流行地區為謝村鎮後社村、洋州鎮北街村等地。
5、掃五窮。扮成黑、紅鬍子靈官、毛女、土地、喜神、天官、孫悟空、哪咤等角色,在社火鑼鼓聲中遊街串戶,以象徵性的清掃動作為宅第、家庭成員或店鋪掃去晦氣、邪氣,帶來吉祥。表演角色一般有八九人或10餘人不等,鑼鼓隊有10餘人演奏。表演時間為每年春節大年初五。
6、地社火,是以啞劇手段來表現歷史故事的情節性的傳統民俗舞蹈,由數名至數十名演員飾以不同臉譜,著以不同服裝,在社火鑼鼓的伴奏下,依靠動作,手勢等啞劇手段來表演。流行在縣城城郊及洋縣東部丘陵地區龍亭、槐樹關、石槽一帶,角色舞蹈動作主要有翩馬、將棰花子、跑場、雙劃裙、踏步劃裙、提裙勾鞋、起腳、交鞭、瘸子步、大探步、挖窩、招手點豆等。隊形有“繞8”字,關邊月等。表演劇目有《點豆種》、《千里送京娘》、《保皇嫂》、《三結義》、《五台會兄》、《秦瓊賣馬》等,社火伴奏鑼鼓段有《一溜水》、《三槌》、《四槌》、《路家什》等。長度從2/4拍4小節至2/4拍—3/4拍混合拍三四十小節不等,可局步或整體自由反覆。地社火為洋縣社火最為原始的社火。
7、耍燈。能按折子戲表演,流行於洋縣城鄉。
8、彩蓮船。又稱跑旱船,流行於洋縣城鄉。
9、耍龍燈。流行於洋縣城鄉。
10、耍獅子。流行於洋縣城鄉。
11、板凳龍。由條形長凳扎制而成。一人手持凳頭,一人手持凳尾,在鑼鼓聲中按節奏起舞。表演道具長凳一般為幾條至10餘條,表演者一般為數人至二三十人。流行於洋縣五間、胥水、馬暢一帶。
洋縣懸台社火鑼鼓與洋縣懸台社火相伴生。洋縣懸台社火鑼鼓恰如其分地從聽覺上對懸台社火進行了渲染,使其更具有藝術魅力。
洋縣社火鑼鼓分為游演型和陣地表演型兩大類。游演型鑼鼓有起板、運板、花板和歸板。花板又有“齊王點兵”、“黑虎出林”、“大鬧天宮”、“蛟龍出海”、“老鼠翻梁”、“鳳凰展翅”、“烏龜紡線”等不同名稱;陣地表演型鑼鼓共24板72環,每板又有8個變奏,8板套8環,8環串眼,首尾相接,渾然一體,擺成鑼鼓“八卦陣”。

主要特徵

1、洋縣懸台社火高懸、驚險、巧妙、奇絕,具有極強的觀賞性,洋縣懸台社火最高可達6層,12米以上。扇面、茶碗蓋、荷葉、花朵、槍頭、棍端等物上可以站人、掛人,其懸芯與掛芯古老工藝讓觀者一觀三嘆。
2、洋縣懸台社火非常壯觀,具有很強的協作,協調性,在社火完全用肩扛的年代,一台5層懸台社火要用48人抬。
3、洋縣懸台社火原生態的印記明顯。“懸台”的藝術形式為漢水流域所僅有,為全國所罕見,化妝方法,臉譜繪畫為世代傳承,均與他處不同。
4、洋縣懸台社火臉譜自成體系運用了誇張藝術,色彩對比強烈,粗獷豪放,可視性強。
5、洋縣懸台社火化妝方法獨特,顏料耐久,不易損傷皮膚,卸裝容易,有很強的戶外表演的適應性。
6、洋縣懸台社火有較強的兼容性。在劇目、化妝、著裝和組裝等方面吸收了桄桄、秦腔、眉戶、碗碗腔、皮影戲以及雜耍等藝術品種的養分。
7、洋縣懸台社火品種繁多,具有多形多樣性,有單芯懸台、雙芯懸台、轉芯懸台、掛芯懸台、小芯懸台、大芯懸台等多個品種。
8、洋縣懸台社火具有參與的廣泛性,往往是萬人空巷,是全民活動。
9、洋縣懸台社火具有很強的個性,約定俗成,具有較為固定的表演時空、表演程式和鑼鼓擊奏法。
10、洋縣懸台社火具有較強的應變性、靈活性。在兩支隊伍相遇時要比高下,換摺子;即使不相遇,所有折子戲角色在社火游演一段時間之後,要另換內容(臉譜公用,不另化妝,只改換服裝和道具)。
11、洋縣懸台社火傳承脈絡十分清晰。

主要價值

1歷史價值。歷史悠久的原生特點明顯的洋縣懸台社火,與地方上其他藝術門類相比較,其起源最早。我國宋代戲劇板式變化體唱腔音樂形成後,洋縣社火亦隨之形成。洋縣社火從形成之日始走過了千年的歷程。洋縣社火中的姣姣者——懸台社火,從清雍正開始,亦有近300年之久的歷史了。悠久的歷史使洋縣社火、洋縣懸台社火成為了探究地方戲曲發源演變乃至中國戲曲發展的活化石,對研究陝西南部漢中盆地東端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社會變革也大有裨益。
2、文化價值。具有五六層梁架的洋縣懸台社火,高懸、驚險、巧妙、奇絕,給人以視覺的極大衝擊力,實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極具觀賞價值,文化含量很高。此特點較好地反映了先民的聰穎和智慧,並對當今和後世的戲劇、舞蹈、雜技等藝術門類都有啟迪作用。從洋縣懸台社火中,觀眾還看到了中華民族兒女的凝聚力,看到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和他們威武雄壯的民族魄力,48人人抬肩扛的步調一致的高層懸台社火在游演行進途中給世人宣告著這一切。洋縣懸台社火臉譜中誇張的繪畫手法,強烈的色彩對比,粗獷豪放性格的強調,豐富了美術學科。洋縣懸台社火中“比高下”、“換摺子”更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極強的進取心、頑強機智的品質和博大精深的學識,洋縣懸台社火是一種參與人數最多的民間藝術,往往是男女老少全家出動,全村出動,游演之時,萬人空巷,體現了一種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它為探究古今人們對文化需求的心理,提供了一手的材料,洋縣懸台社火還為研究漢水上遊民俗提供了資料。
3、科學價值洋縣懸台社火梁架材料選擇非常講究,一般選用既柔且堅的槐木,連結構架採用綿軟結實的土布,梁架結構和底座配重都非常符合力學原理,梁架底座和角色的重量都經過精確的計算,每名抬者肩上負擔的重量都在所能承受的重量之內,一般以不超過80市斤為宜。以一台5層48人抬的雙芯懸台社火為例,梁架約重2500市斤,16名角色(小孩扮)約重840市斤,整台社火重量為3340市斤,每名抬者肩上約負擔70市斤,70市斤的重量適合每個抬者。懸台社火啟動之時的口訣,非常有用,啟動上肩的三個動作非常合理,在懸台社火游演之時有撐杖在兩旁護持,為角色排除路障,洋縣懸台社火在化妝方面所用顏料等材料為民間所研製,配方獨特、管用,不易損害兒童(角色為兒童扮)臉部皮膚,陽光下、汗水中顏料不流淌。以上所述科學價值不菲。

歷史淵源

洋縣社火起源於中國商周時代,形成於宋元時代,明代已非常成熟,清代,民國及新中國成立伊始,洋縣社火達到了鼎盛,文革十年停滯,改革開放後,洋縣社火得到了保護和搶救,步入振興期。它走過了千年的歷程。洋縣懸台社火則是洋縣社火中的出類拔萃者,誕生於清代雍正年間,它同洋縣其他社火品種從清代前期一直走到了今日,也有近300年的歷史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洋縣域內出土了殷商時代的青銅面具多枚,此為洋縣早期的社火人物面具。我國宋元之時,今洋縣城20公里處的馬暢鎮便有了東社南社和北社的行政區劃名稱。東、南、北幾個社火會分別以所在區域附近的村落聯合,形成各自的社火實力。東社火會以東灣村、東社村結為聯盟,南社火會以安巷村、高路村結盟,北社火會以高堡村、魏渠村、野豬溝、倪家溝結盟。馬暢民間有“北社馬,南社獸,東社龍”的說法,即:白天3個社火會均耍社火耍彩船,晚上每個社火會都耍燈。北社耍馬燈,南社耍獸燈,而東社則以耍龍燈見長,這些“燈社火”都各有特色。據今洋縣城西13公里處的智果寺的明代洪鐘序文記載,今智果村原為“西韓村”,該村分為“前社”、“後社”。前社、後社即前村社火會、後村社火會。
宋代至清代,洋縣域內就有龍亭高家溝社火、洋縣馬暢二郎廟社火、馬暢東社南社北社社火、胥水良馬寺社火、洋縣智果前社後社社火,大江壩文昌宮社火、王爺廟社火、天寧寺社火、龍亭鎮江庵社火、五間延良寺社火、海山寺社火、白雀寺社火、開明寺社火、醴泉院社火等等,基本的情況是哪裡有廟會哪裡便有社火。逢年過節,逢廟會,白天看社火游演,晚上看耍燈(民間又稱“燈社火”)、看戲。
清代以前,洋縣只有地社火、掃五窮、牛馬社火、桌社火、耍燈、跑旱船(彩蓮船)、高蹺等,到了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洋縣出現了社火精品——懸台社火。較早的懸台社火有馬暢二郎廟懸台社火,謝村智果寺懸台社火,小江浮石寺懸台社火,人抬肩扛,社火台架高懸。這些懸台社火在雍正之後至20世紀50年代,經過社火會之間的相互競賽、民間藝人的精心打造和老百姓極廣泛的參與,使其社火台架高達六七層,懸台內容可容納全本戲的幾乎所有的人物,或者多台折子戲的情節展示。
洋縣社火鑼鼓伴隨著洋縣社火,特別是懸台社火的產生與發展,亦在不斷地豐富著自己,與懸台社火齊名。
建國初期,洋縣懸台社火及社火鑼鼓應邀赴西安參加國慶十周年慶典,隨後又被選送至北京,在天安門廣場展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刁仲勛的親切接見。1982年後,洋縣社火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曾多次參加省、市、縣民間藝術活動,屢受嘉獎。
洋縣懸台社火和其它各種社火目前有班社4個,其為洋縣謝村范壩社火會、洋縣謝村智果社火會、洋縣馬暢社火會、洋縣胥水回龍社火會。社火游演時間為每年春節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3天,由政府組織協調,分鄉鎮輪流入縣城游演。洋縣每年春節社火達1000台左右。

相關物品

1、洋縣懸台社火台架部件:
①底座平台:木製,長5米,寬2.5米,高1.2米,(抬起後一般離地高度不超過40公分)。
②芯子:昔日以槐木製作,以5層懸台為例,其主芯長度約11米(下端直徑約為0.25米),支芯長短粗細以需要而定。現多為鋼管、鋼筋與鐵條代替。
③轉軸:鋼或鐵制。
④轉軸拉繩:火麻繩或棕繩。
2、人物服裝、道具:社火人物服裝為明代戲劇服飾,人物道具槍棍刀劍類兵器及生活用具等,在芯子曲拐處往往飾有蓮花、茶碗、荷葉、畫眉籠等,以備在其上站立角色。
3、洋縣懸台社火運載工具:全部人抬肩扛,配以牛槓和油槓,後改用汽車運載。
①牛槓。36根,每根長約8米,分別拴捆在底座中央與兩側。
②油槓。以5層懸台社火為例,油槓為前12根,後12根,共24根。
4、裝飾連結物。彩色土布,用以纏裹芯子、底座、抬槓以及拴連部件之用(後改用棕繩、麻繩拴連)。
5、洋縣懸台社火作品:地方戲劇桄桄戲、秦腔、眉戶等劇目1500餘本(折),社火臉譜200餘幅。
6、懸台社火鑼鼓樂器:
低音大鼓、大鼓、釵、大鑼、馬鑼、手鑼、小鑼鼓等配合演奏。最大鼓面直徑1.8米,最小鼓面直徑0.6米,場面較大時一般配以大鼓18面,釵32副,大小鑼、鼓若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