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木偶戲

泰順木偶戲

泰順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藝術。劇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泰順木偶戲題材廣泛,涉及武打戲、文戲、審案戲等樣式,戲劇內容主要可分為包括“神戲”與“史戲”的傳統劇和現代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順木偶戲
  • 出現時間:宋
  • 繁榮時間:明清
  • 藝術特色:劇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
起源,藝術特色,

起源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木偶戲古代稱“傀儡戲”,提線木偶稱作“懸絲傀儡”。
泰順木偶戲
傀儡的起源較早,據唐杜佑通典》記載 :“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之於嘉會”。這說明漢末已有了喪葬、嘉會並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隋代,木偶製作高度發達,已從演百戲、歌舞發展到表演故事片斷。
唐代,木偶藝術日漸成熟、完善。據《明皇雜錄》記載:唐玄宗被李輔國迫遷西內時,曾作過一首詠吟傀儡的詩 :“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當時木偶戲的逼真及觀賞者的感受。
宋元時期是木偶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據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汴京開封瓦舍(宋代城市裡娛樂場所)很多,其中最大的有 “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可容數千人”,宋朝木偶戲的繁榮還表現為品種繁多,已出現了藥發傀儡、懸絲傀儡、杖頭傀儡、水傀儡、肉傀儡。
到了明清,木偶藝術繼續發展,形成了各種支派和具有各種地域特色的木偶劇種。
泰順木偶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在《泰順縣誌》、《泰順分疆錄》中對泰順歷史是這樣記述的 :“唐末前後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開山立業至今八九百年,子孫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後生齒日繁,文物漸盛,科甲肇興,人才輩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為瑞平世家巨族矣 。”
宋朝,泰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為木偶戲傳入泰順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宋末元初的戰亂,南宋時期杭州文人、藝人紛紛逃往浙南山區避難,同時也把木偶戲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帶入山區,這是泰順提線木偶戲產生於宋末的外在動因。
另外,歷史上泉州移民曾幾次大舉遷入溫州,發展相對普及和成熟的泉州提線木偶藝術也隨之來到溫州,並且跟溫州地區原有的提線木偶藝術交流融合,影響和促成了溫州尤其是泰順提線木偶藝術的成型。
明清時期,泰順木偶戲盛況空前,有木偶劇團108個。泰順民間三魁、筱村、泗溪的有關宗譜記載:“宋代已有木偶戲,南宋時曾赴臨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縣約有一百二十多家戲班。” 同時還出現木偶世家,如周德家傳木偶戲已有13代,黃宗衙家傳已有12代。

藝術特色

劇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
泰順木偶戲
泰順木偶戲題材廣泛,涉及武打戲、文戲、審案戲等樣式,戲劇內容主要可分為包括“神戲”與“史戲”的傳統劇和現代劇。
神戲有《陳十四娘娘收妖》、《水漫金山》、《火焰山》、《無底洞》、《哪吒下山》、《父子會》、《水簾洞》、《真假美猴王》等劇目,史戲有《楊家將》、《二度梅》、《包公審案》、《轅門斬子》等。大多以歌頌善良、勇敢的先人的神話故事和歷史事跡,教育子孫後代傳承優秀的民族美德為內容。
現代戲則有《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奶頭山》、《林海雪原》、《半夜雞叫》、《揚立貝》、《一根繩子》、《審椅子》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劇目是由當地享有盛名的紅星木偶劇團排演的。
兒童劇目有《小花鹿》、《這裡沒有你的份》、《九峰激戰》(指泰順九峰)等。
據曾任新生木偶劇團團長的周德任老先生介紹,泰順新生木偶劇團解放初期上演的劇目有二三百個,有些是他自編的,如《解放一江山島》、《兩雙鞋子》等。而且泰順木偶藝人在長期的舞台生涯中創造了各種特技動作,如木偶表演飛刀、弄花、划船、抬轎、點菸、噴火、斬頭、剖腹、頂葫蘆、脫衣、變臉、舞獅子等等,使木偶戲表演更具觀賞性。
長期以來泰順木偶界出現了一些木偶世家及木偶表演家,比較著名的有周德家傳木偶戲至今已有13代;黃宗衙家傳木偶戲已12代,出現了林守根、曾官遇、吳毛寧、吳方醒、葉繼蟾,林守 、黃泰生、吳行瑤、黃宗衙等一批木偶表演家和林聖傳、季桂芳、季桂月、林直周等一批木偶雕刻藝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