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第二共和國

波蘭第二共和國

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簡稱波蘭,與現代的波蘭相區別稱為第二共和國)是一個曾經的中歐國家,西面與德國(魏瑪共和國)接壤,南部與捷克斯洛伐克為鄰,東北部和立陶宛接壤,東為蘇聯,北面瀕臨波羅的海。1918年11月7日,波蘭臨時人民政府在盧布林宣告成立。它是由波蘭社會黨、農民黨,以及皮爾蘇茨基的“波蘭軍事組織”的代表組成的右翼聯合政府。加里西亞社會民主黨領袖伊-達申斯基任總理。波蘭人民經歷了123年的亡國生活,重又恢復了獨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斯洛伐克蘇聯軍隊入侵波蘭,共和國滅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波蘭第二共和國
  • 英文名稱:The Republic of Poland
  • 簡稱:波蘭
  • 所屬洲:歐洲
  • 政治體制:議會制共和制
  • 國家領袖皮爾蘇茨基
  • 人口數量:3136萬(1931年)
  • 國土面積:387000平方千米
  • 建立時間1921年
  • 滅亡時間:1939年9月1日
歷史,國旗,國徽,國家政要,自然地理,人口,行政區劃,簡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

歷史

波蘭第二共和國(波蘭語:II Rzeczpospolita)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波蘭國家,其周邊國家有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蘇聯、拉脫維亞立陶宛
第二共和國的邊境於1921年確立,面積約387,000平方公里(歐洲第六大)。1931年,第二共和國共有居民3136萬,波蘭人占68.9%,烏克蘭人占13.9%,猶太人占8.7%,白俄羅斯人占3.1%,德意志人占2.3%,余為立陶宛人、俄羅斯人、捷克人等。
波蘭在1795年被德、奧匈、俄3國瓜分而亡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3國成為交戰的敵方,都許諾讓波蘭獨立。
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廢除前沙俄政府的一切條約和協定,承認波蘭的獨立權利。1918年11月,德、奧匈戰敗投降。畢蘇斯基統領的波蘭軍隊把德、奧占領者趕出了波蘭王國和加里西亞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入侵波蘭,共和國滅亡。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8∶5。旗面由上白下紅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構成。白色不僅象徵古老傳說中的白鷹,而且還象徵著純潔,表達出波蘭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幸福的美好願望;紅色象徵熱血,也象徵著革命鬥爭取得勝利。
國旗國旗

國徽

為盾徽。紅色的盾面上繪有一隻頭戴金冠、舒展雙翼的白鷹。紅白兩色是波蘭人民喜愛的傳統顏色,也是國旗之顏色。白鷹象徵波蘭人民不屈的愛國精神。
國徽國徽

國家政要

- 1922
Gabriel Narutowicz (首)
- 1926–39
伊格納齊·莫希奇茨基 (末)
- 1918
Ignacy Daszyński (首)
- 1936–1939
Felicjan Sławoj Składkowski (末)

自然地理

1939年,面積為387,000平方公里(歐洲第六大)。位於中歐東北部,北瀕波羅的海(波蘭走廊),西、北鄰德國(分割東普魯士),南界捷克斯洛伐克,東北和東南與蘇聯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相連。海岸線長113公里。地勢北低南高,中部下凹。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占全國面積的72%。主要山脈有喀爾巴阡山脈和蘇台德山脈。較大河流有維斯瓦河(長1047公里)和奧得河。最大的湖泊是希尼亞爾德維湖,面積109.7平方公里。全境屬於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人口

1931年,第二共和國共有人民3136萬,波蘭人占68.9%,烏克蘭人占13.9%,猶太人占8.7%,白俄羅斯人占3.1%,德意志人占2.3%,余為立陶宛人、俄羅斯人、捷克人等,估計到1939年9月1日之前有3500萬人。
民族分布(綠色為波蘭人)民族分布(綠色為波蘭人)

行政區劃

二戰爆發前,分三級區劃,省,市,縣。第二共和國共設16個省,重要城市華沙,盧布林,利沃夫,克拉科夫,羅茲,比亞韋斯托克等。
波蘭二戰前區劃波蘭二戰前區劃

簡史

波蘭國家起源於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尼亞、馬佐維亞等部落的聯盟,公元9、10世紀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18世紀下半葉開始衰落。曾三次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瓜分。19世紀波蘭人民多次舉行爭取獨立的武裝起義。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39年9月,法西斯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納粹軍隊占領了波蘭全部領土。
華沙猶太人隔離區是德國法西斯於1940年設立的,區內猶太人最多時曾達到45萬人,他們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1943年4月19日,忍無可忍的猶太人在區內起義,後被納粹殘酷鎮壓,大批猶太人被殺,隔離區也被希特勒軍隊摧毀。
1944年7月蘇軍與在蘇組建的波軍進入波蘭國土,22日,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宣告波蘭新國家誕生。戰後40多年由波蘭統一工人黨(共產黨)執政。1952年頒布人民共和國憲法,取消總統制,設立國務委員會。1980年發生團結工會大罷工,1981年12月至1983年7月實施戰時狀態。1989年4月波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確認團結工會合法化,決定實行總統制和議會民主。1989年12月29日將波蘭人民共和國改名為波蘭共和國。

政治

波蘭第二共和國是一個議會民主制國家,從1919年到1926年,總統的權力有限。 經議會選舉,他可以任命總理以及政府與眾議院的(議會下院)批准,但他只能經過參議院的同意解散眾議院。 此外,他通過法令要有總理和其他部長來驗證他的法令與他們的簽名。
主要政黨有國家民主黨和其他右翼團體,農民締約黨,基督教民主黨,波蘭社會黨和少數民族的政治團。經常改變政府( 波蘭立法會選舉,1919年 , 波蘭的立法會選舉,1922年 )和其他負面宣傳的政治家(如腐敗或1919年波蘭未遂政變的指控),使他們越來越不得人心。 在這個時候主要政治家和農民活動家:Wincenty Witos (總理三次)和右翼的Dmowski 。
畢蘇斯基畢蘇斯基

經濟

主要礦產有煤、硫磺、銅、鋅、鉛、鋁、銀等。恢復獨立後,波蘭正面臨重大經濟困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和俄羅斯的占領在波蘭經濟剝削,軍隊的戰鬥造成的破壞,新的共和國面臨著不同的經濟區域經濟統一的任務,其中有不同國家的一部分。 共和國的邊界內殘存的三個不同的經濟體系,有五種不同的貨幣( 德國馬克 , 俄羅斯盧布 , 奧地利克朗, 波蘭馬爾卡和Ostrubel ) ,很少或沒有直接基建連結,缺乏直接相鄰的工業中心,以及主要城市的鐵路連結。 例如,直到1934年在華沙和克拉科夫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鐵路連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波蘇戰爭留下大規模的破壞 。(俗稱波蘭B)之間的東部和西部(稱為波蘭A)的國家,與西方的一半,特別是那些原本屬於德意志帝國的地區有巨大的經濟差距。1924年,波蘭共同的貨幣-茲羅提出現。
波蘭的經濟大蕭條後的逐步復甦的基礎是民眾性經濟發展計畫,監督三個關鍵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是建立在格丁尼亞港口,這使得波蘭完全繞過格但斯克 (這是德國的壓力下重抵制波蘭煤炭出口)。 二是建設500公里長的鐵路之間的連線上西里西亞和格丁尼亞, 波蘭煤炭幹線 ,擔當貨運火車煤。第三是建立一個中央工業區,名為COP,“中央工業區”。但是,二戰爆發,波蘭被瓜分,經濟被掠奪。

文化教育

在1919年,波蘭政府實施義務教育,普遍對所有7歲至14歲的兒童,以限制文盲,但是在波蘭東部,經過多年的俄羅斯統治,這個過程是緩慢的。到1939年,90%的兒童就讀學校。1921年,三分之一的波蘭公民是文盲(38%在農村),到1931年,文盲水平下降到23%的公司(27%在農村),在1937年下降到18%。
在1932年的宗教與教育雅努什斯坦部長進行了改革,引入了以下的教育水平:
共同的學校(szkołapowszechna),具有三個層次- 4級+ 2級+ 1級,
,中學(szkołaśrednia),與兩個層面- 4級的全面的國中和2級指定的高中(古典,人文,自然和數學)。 一個國中畢業的一個小matura ,而高中畢業的一個大matura,使他們能夠尋求大學水平的教育。
波蘭大學:雅蓋隆大學,華沙大學和利沃夫大學,盧布林天主教大學,波茲南密茨凱維奇大學。
居里夫人居里夫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